1. 首頁
  2. 文化

《隋唐的文化藝術》說課稿

《隋唐的文化藝術》說課稿

一、 說教材

地位作用

本課是中華書局版中國歷史七年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隋朝”部分的第七課《隋唐的文化藝術》,是隋唐文化的第二部分,側重介紹隋唐時期取得的文學和藝術等方面的成就。本課講述的隋唐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燦爛的發展階段之一,在中華文明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本課內容分為三個子目,第一個子目“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第二子目是“顏筋柳骨”,第三子目是“吳帶當風”,分別介紹了隋唐時期的詩歌繪畫和書法名家名作。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隋唐政治經濟科技成就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了唐朝文化對世界文化產生的巨大影響,因此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透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並掌握隋唐時期在文化藝術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唐朝的詩歌和負盛名的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中國書法發展史上的“顏筋柳骨”和“畫聖”吳道子等史實。

過程與方法:透過影片、圖片和自制課件向學生展示隋唐時期豐富多彩、絢麗無比的文化,透過學生研討了解認識最出色的詩人、最有特點的書法和繪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本課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學藝術鑑賞能力,對書法和繪畫的興趣和愛好,以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使學生初步認識隋唐文學藝術的創造性和永不衰竭的魅力,認識到偉大成就的取得都源於生活實踐。

透過經濟繁榮、開放的社會風氣和唐詩的盛行,瞭解盛唐的社會氣象。

本課重點:唐詩

本課難點: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和吳道子的繪畫

二、 說學生——說教法學法

教學面對的是七年級的新生,他們身上雖帶著未經風雨的稚嫩,對初中學習生活的好奇,但他們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沒有初中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所以我積極引導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規律讓他們自己去發現,方法讓他們自己去總結,思路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學生成為探究者,研究者,體驗者,表達者,創造者,成功者,我則做好角色轉變,成為引導者,策劃者,參與者,追問者,合作者。在學生入學後,班級教室即是方陣式排位,四、五人一組,全班分為六個小組。每個小組沒有散兵遊勇,沒有孤兵作戰,沒有思維溜號的,並且平行分組,均衡搭配,每小組共同捆綁學習,形成共同體,學生在幫與被幫中實現成績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共同進步。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認為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學生是一個有一定生活經驗、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巧、有一定知識和能力的學習者。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和應用的過程,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學習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問題,發現規律,獲得經驗。在全面參與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關注他們的學習方法、學習水平和情感態度,促使學生向著預定的目標發展的作用。

因此本節課,在教法和學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兩方面:

1、老師重在創設情境和點撥,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

2、學生重在自主探究,動手實踐,自行歸納,合作交流。

三、說教學設計

本課是新授課,用一課時完成本課內容。以下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具體過程:

情境匯入環節:展示影片《唐之韻》,宏觀介紹唐詩前所未有、後所不及的成就,然後介紹著名詩人詩歌特點,使學生對唐朝詩歌的總體發展脈絡及水平、著名詩人及作品有較為全面的瞭解,真正認識唐代詩歌的光耀千古。

其次是預習環節。上課之初提出預習要求和預習方法,展示預習提綱學生自學課文,在書中做好勾畫標記,將課外獲得的資訊整理在書上,對於預習中發現的疑難問題組內開展激烈的討論解決。組內出現重大意見分歧,由小組向教師反饋,教師彙總後,由全體同學和老師在展示環節共同討論完成。

接下來是展示環節。

第一小組展示的'內容是“人們為什麼稱李白為詩仙?”學生介紹李白的生平情況、詩歌特點、詩歌內容、代表作品,並組織學生考慮為什麼李白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激勵學生髮奮讀書,立志有所作為,達到情感教育目的,由此突出重點。

第二小組展示的內容是“為什麼杜甫被稱為詩聖?”學生結合自制的幻燈片從杜甫生平說起,談到文學與現實生活的關係,談到杜詩與歷史的關係,多層面多角度的認識“詩史”,最後學生形成了杜甫的詩與唐朝由盛轉衰關係的總體認識,從而突破了本課重點。

第三小組展示的內容是“思考與討論題:根據李白和杜甫各自的經歷和所處的社會背景,想一想,他們的詩歌為什麼有不同的風格?” 本小組學生講述李白與杜甫家境不同經歷不同導致其詩歌風格截然相反,一為浪漫巨匠,一為現實大師,個人經歷決定了其作品風格。由此得出結論:藝術源於生活,沒有生活實踐,就沒有輝煌的文化成就。

第四小組展示的題目是“白居易的詩歌為什麼能廣泛流傳?”本小組學生講述白居易的詩歌流傳廣泛原因,白居易幼年刻苦求學的的故事,從中學習他努力、豁達和堅強的性格,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由此突出重點。

第五小組展示的題目是“隋唐時期有哪些書法名家名作?”介紹書法的發展過程,名家名作,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從而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展示相應的書法作品,加深直觀印象,從而突破難點。

第六小組展示的題目是“隋唐時期在繪畫方面取得哪些成就?”講述青綠山水之祖展子虔,唐初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瞭解吳道子成為“畫聖”的原因、及其繪畫特點、代表作等,從而突破難點。並組織學生探究我們能從這些歷史人物身上學到什麼,從學習中你得到了什麼啟示?學生透過準備、展示、說感想,使學生確立以史為鑑,古為今用的學史態度,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透過展示培養學生能力,展示了學生才能,樹立了學生自信,達到了當堂提高的目的。

展示後,進入總結評價環節:學生針對本課要求掌握的知識點進行課堂總結,鞏固昇華,互相評價,促進提高,教師展示知識結構,進行知識梳理,強調重難點。

當堂訓練:學生做練習,書寫在練習冊上,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因材施教,達到鞏固基礎提升能力的目的。

四、說板書設計

根據視覺習慣和認知規律設計,把重要內容放在中間,涉及的問題、方法放在右邊,既符合人的視覺習慣和認知規律,又有助於幫助學生進行歸納和小結。力爭恰到好處的體現講述內容,是落實教學要求的藝術再創造。

成就

朝代

人物

作品

詩歌

唐朝

李白“詩仙”

《靜夜思》《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杜甫“詩聖”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三吏”“三別”

白居易

《新樂府》《長恨歌》《琵琶行》《賣碳翁》

書法

唐朝

顏真卿“顏體”

《多寶塔碑》

柳公權“柳體”

《玄秘塔碑》

繪畫

隋朝

展子虔

《遊春圖》

唐朝

閻立本

《步輦圖》

吳道子“畫聖”

《送子天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