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鷀》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及評析
師:上一堂課,我們學了第一段課文,誰來背給大家聽聽?(生背)
師:他背得很有感情,你們聽了總的感覺是什麼?
〔從感知到認知,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特徵。〕
生:我感到小湖是那麼寧靜,那麼美麗。
生:我感到傍晚的漁村是那麼幽靜,平靜的小湖充滿詩情畫意。
師:說得好。(板書“靜”)課文是抓住哪幾樣主要景物寫出小湖平靜和美麗的呢?
〔從認知到理喻,讓學生懂得抓住哪些事物寫出了小湖的平靜和美麗。〕
生:課文寫了三個方面,一是平靜的湖面,二是悠然自得的漁人,三是列隊待命的鸕鷀。
(板書:湖面漁人鸕鷀)
師:歸納得很好。從這裡,你們能看出下面要寫什麼了嗎?
〔從已知引向新知。以上既是舊知的複習深化,又是學生新知的點撥和啟迪。〕
生:我想,漁人靜坐船尾,鸕鷀列隊待命,這是捕魚前暫時的平靜,接下去會寫漁人用鸕鷀捕魚了。
師:分析得很有道理。請你讀一下課文後第二題。(生讀,題略)
〔以問題引起思考。〕
師:漁人用鸕鷀捕魚,課文是分哪幾步寫的呢?我們來請幾個同學讀讀課文,讀完後,用概括的話把意思說一說。
〔以初讀感知內容,以概括明白事理。〕
生:(讀第二小節)這一節寫了漁人用竹竿在船舷上一抹,鸕鷀就鑽進水裡捕魚了。
生:(讀第三、四兩節)這兩節寫鸕鷀捕魚,漁人收魚。
生:(讀第五小節)這一節漁人在慰勞鸕鷀。
師:這樣看來,漁人用鸕鷀捕魚分幾步進行?
生:(齊)分三步進行。
師:我們先研究第一步。漁人是怎樣把鸕鷀趕下水的呢?同學們先看一段錄影。第一要注意漁人的動作,第二要看清湖面的變化。(放鸕鷀捕魚錄影)
〔分步研讀,深化認識。一是藉助錄影,促使形象感知,加深對事物的認識。〕
師:漁人拿著竹篙向竹排上這麼一下。(演示“抹”的動作)課文中用了哪個詞?
〔二是抓關鍵詞,引導深刻理解,加深對語言的領悟。〕
生:課文中用三個“抹”字。(板書“抹”)
師:“抹”是什麼意思?在課文裡又表示什麼呢?
生:“抹”就是“擦”。漁人用竹篙這麼一抹(生邊說邊演示)就好像向鸕鷀發出了下水捕魚的命令。
〔一個“抹”字既寫神了,也講活了。〕
生:她回答得很好。漁人一下命令,一隻只鸕鷀便撲撲地鑽進水裡去了。(板書:鑽)
師:這麼一下(再次演示“抹”的動作)你們覺得漁人的動作怎樣?
生:他的動作十分麻利,動作經驗很豐富。
師:動作能講豐富嗎?
〔一絲不苟,訓練語言,力求表達確切。〕
生:噢,我說錯了。應該說經驗豐富。
師:這裡為什麼不說“趕”呢?
生:竹篙一抹,鸕鷀就下水,這說明漁人把它們訓練得很聽話。
生:如果用上“趕”字,我們就會感到鸕鷀下水捕魚是被迫的,它們怎麼會甘心情願為漁人捕魚呢?
〔三是透過比較,學會推敲字詞,培養運用語言的能力。〕
師:對啊,這個“抹”字用得多恰切。漁人這麼一抹,湖面起了什麼變化?
生:鸕鷀撲撲飛下去,平靜的湖面顯得不平靜了,但顯得更加美。
師:請同學們輕聲讀讀,抓住有關詞語體會體會。(生輕聲自由讀課文)
〔引導賞析,學會評價。這是語言訓練的更高層次。〕
生:作者用了“撲撲”這個動詞,寫出了鸕鷀下水的樣子美。
師:“撲撲”是講樣子的嗎?
生:喔,不。這是水鳥下水的聲音。但在錄影中,我看到了鸕鷀扇動翅膀飛下水,樣子是很美的。還有“粼粼”和“跳躍”,作者把波紋和浪花寫活了,寫美了,給人以美的感受。
〔抓住詞椧鈼情的內在聯絡,使學生在評價課文語言中既理解了詞義,又領會了文意,體會到感情。〕
師:你用錄影中看到的鏡頭,幫助理解詞語,很好。
生:我覺得剛才她講得很好,只是“粼粼”這個詞沒有講清。這裡指夕陽的柔光照著湖水泛起的微小波浪,發出一閃一閃的金色,顯得非常美麗。
生:還有“柔光”一詞用得很好,因為是傍晚的陽光,非常柔和。我還認為“蕩”字也用得好,寫出了水波一起一伏的樣子。
生:“浪花在跳躍”這是擬人句。花是美的,浪花就更美了。蕩起波紋,浪花跳躍,這些都是漁人趕鸕鷀下水時,湖面的美景。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同步的訓練和發展。〕
師:你很會讀書。竹篙一抹,鸕鷀下水,小湖的景色更美了。誰能想象一下水下的情景呢?
〔引發想象,激發探究情趣。這一點拔,堪稱妙著。〕
生:湖水中,這些水鳥睜大銳利的眼睛,在尋找、追趕靈活的魚兒。
生:魚兒四散逃竄,但鸕鷀在水中鑽行得快,不少魚兒被鸕鷀咬住了。
師:鸕鷀下水,水面上一片歡躍情景。我們要把這種氣氛讀出來。(生齊讀第二節)〔抓住轉化,啟發感情朗讀,使技能訓練落到實處。〕
師:剛才大家想象得很好。下面我們就看看鸕鷀怎樣捕魚的錄影。鸕鷀捕到魚後,你們還想知道什麼?看時要注意什麼?
〔滿足學生的求知願望,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自然引入後兩步的閱讀研究。〕
生:我想看看漁人究竟是怎樣收魚的。特別要注意漁人的動作。
師:(放捕魚收魚的錄影片斷)請哪位同學上來表演一下漁人是怎樣收魚的,你來吧!(一生上講臺)你是漁人,一隻鸕鷀鑽出水面,你收魚吧!(學生演示“抓”“擠”的動作)
〔在錄影媒體的.作用下,一抓動作演示,讓學生親自體驗漁人收魚的情景。〕
師:你為什麼要“抓”和“擠”呢?
生:因為我看到鸕鷀的喉囔裡粗粗的,我想,這隻鸕鷀一定捕到魚了,便一把抓過來,把吞進喉囊的魚擠了出來。(生又演示“甩”的動作。)
師:你又為什麼把鸕鷀一甩呢?
生:這麼一甩,鸕鷀又可下水捕魚了。
師:你們看,這漁人的動作怎樣?
生:漁人動作很麻利,他收魚很有經驗。
生:她的動作十分熟練,倒像個真正的漁人呢!
師:我們看看書上寫漁人收魚用了哪幾個動詞?
〔二抓詞語關係,讓學生明確捕魚過程中動作的邏輯關係。〕
生:就是她演示的三個動作“抓”“擠”“甩”。
師:(板書:抓擠甩)請大家回憶一下錄影中看到的鸕鷀捕魚鏡頭,邊想邊看老師板書和畫箭頭。
(師板書:鑽進鑽出並畫箭頭如下。)
師:漁人用鸕鷀捕魚的經過看出來了嗎?
生:我看到這三個箭頭,眼前又好像出現了鸕鷀捕魚、漁人收魚的情景。
師:課文第四節寫什麼?作者為什麼寫這節呢?
〔三抓啟發思考,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寫法特點和內在含義。〕
生:因為第三節寫一隻鸕鷀捕魚,第四節寫很多鸕鷀捕魚。
生:從“不斷”這個詞可看出第四節是概括寫,而第三節是特寫鏡頭。
生:也可以說一個是寫點,一個是寫面。
師:那麼,漁人“忙不過來”說明什麼呢?
生:鸕鷀捕魚很快,不斷鑽出水面,它們都想爭功勞。
生:這個漁人經驗十分豐富,是捕魚能手,但仍忙不過來,說明鸕鷀也是捕魚能手。
師:你分析得很好。你們想想漁人這時候是什麼心情呢?
〔從“忙不過來”到“豐收之樂”,學生的認識昇華了,這乃教師點撥之功。〕
生:他雖然忙不過來,但心裡一定樂滋滋的,因為艙裡的魚兒越來越多了。
生:這是漁人的豐收之樂。漁人豐收了,他定會賞賞鸕鷀。
師:對。漁人什麼時候喂鸕鷀呢?請大家讀書。(生齊讀第五節)他怎樣喂的呢?再看一段錄影,注意漁人的動作。(放錄影片斷)誰能把看到的情況說說,用上恰當的動詞。
〔四抓觀賞練說。透過轉述情景達到訓練語言的目的。〕
生:漁人先解下鸕鷀脖子上的繩子,接著從艙裡撿條小魚,然後拋向鸕鷀。只見鸕鷀用長嘴巴接住小魚,高興得直拍翅膀。(板書:撿拋)
生:鸕鷀叼住小魚,一口就吞了下去,它們太辛苦了,太餓了。
生:我想漁人慰勞鸕鷀,是想讓它們下次捕魚再賣力些。
師:對啊?那麼從寫作上看,作者為什麼寫第五節?
生:漁人餵食,這是捕魚過程的一個部分,這樣,內容才完整。
師:漁人用鸕鷀捕魚分三步:一是鸕鷀下水;二是鸕鷀捕魚,漁人收魚;三是漁人餵食。
平靜的湖面出現了動態美,漁人滿懷豐收的歡樂之情。捕魚後,湖面又是什麼情景呢?(板書:靜,放錄影片斷)請大家讀讀書,想想哪些地方的景色與前文既有聯絡又有變化?
〔及時歸納,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並自然引入下文的學習。〕
(齊讀六、七兩節)
生:課文最後寫天色,前面已寫過三次天色。第一次是“夕陽照在湖面上……”(打出投影字幕,生齊讀句子)第二次是“湖面上蕩起……在夕陽中跳躍。”(打幻燈字幕,生齊讀句子)第三次是“岸上炊煙四起……”(打出投影字幕,生齊讀句子)
〔抓住文章前後的聯絡和變化,引導學生自己分析、理解語句,認識事物。〕
師:寫了四次天色,說明了什麼呢?
生:天色由亮變暗,說明時間越來越晚,文章是按時間變化寫的。
生:文章寫了湖面景色變化。先是湖面靜得像面鏡子,後來蕩起波紋,浪花跳躍,最後留下水紋,恢復平靜。(板書:靜動靜)
生:文章中,對鸕鷀的描寫,前後也有聯絡。捕魚前列隊待命,捕魚後又像士兵站在船舷上。
(打出投影字幕,生齊讀句子)
生:漁人先是悠然自得,再是忽然站立,趕鸕鷀下水,然後是忙著收魚,最後是寫蕩槳回去。(打出投影字幕,生齊讀句子)
〔從天色、湖面、鸕鷀、漁人的變化中幫助學生再次體味漁村的景色美和漁家的豐收樂。情景交融,情現理出。〕
師:漁人在這景色優美的小湖上捕魚。(板書:景色美)捕魚前,悠然自得;捕魚時,既忙又樂;捕魚後,滿載而歸。這些都寫出了漁人什麼心情?
生:反映了漁人的喜悅之情,這是漁家之樂。
師:(板書:漁家樂)這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請大家帶著這種感情朗讀全文。(生齊讀)回去後把全文讀熟,把二、三、四節背下來,並完成課後填空題。下課。
〔最後以感情朗讀作結,讓學生回味體驗,把此景此情銘記於心。課後的背誦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