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教學設計範文
教學目標:
1、 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認讀並理解部分詞語“呼風喚雨、依賴、農耕社會、騰雲駕霧、洞察、探索”。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語言簡潔,條理清楚的表達特點,根據語言現象,進行語言、說話訓練,以達到積累的目的。
3、 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激發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體會語言簡潔與條理的過程中,感悟語言、積累語言,瞭解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爺爺特意為我們四年級小朋友寫的 呼風喚雨的世紀
(1)解詞:看到“呼風喚雨”你想到什麼?為什麼?讀題
(2)世紀呢?一個世紀多少年嗎?我們現在幾世紀?剛剛過去的是20世紀。從1900——1999年。(你真了不起,知識面還真廣!)
想不想知道路甬祥爺爺寫了些什麼?趕緊讓我們開啟課文讀一讀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通順,把生字讀準確,讀不通順的或是比較拗口的地方標註一下,並且多讀幾遍。
2、反饋難讀的句子,在反饋的過程中讀詞並理解。(你覺得哪些句子第一次讀的時候比較拗口?)
(1) 在20世紀一百年的時間裡,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獲得那麼多奇蹟般的、出乎意料的發現和發明。
(2)、正是這些發現和發明,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課件出示)
這句話到底該怎麼讀,聯絡上下文,讀讀第三自然段,自由讀,讀出不同的感受,讀出正確的理解。是的,達到了一百萬年以上的才是上百萬年!
指名讀,齊讀
讀讀第四自然段,帶上筆劃劃哪些是發明,哪些是發現?你知道了嗎?什麼叫發明?什麼叫發現?
導:長句難讀,但有些句子不長,它的標點特別,這樣的句子讀好了,有一種情感就會油然而生!
出示:是誰來呼風喚雨呢?當然是人類;靠什麼呼風喚雨呢?靠的是現代科學技術。
自由讀——學生問師答——交換讀——學生自問自答——讀出來了嗎?一種什麼情感?板書:設問
在反饋難讀的句子的過程中,把“引用”這一方法也帶過。
3、咱們差不多又把課文讀了一遍,路甬祥爺爺到底寫了些什麼內容?
其實大家表述的不外乎就是“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齊——指——指——指,有問題嗎?“為什麼說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三、精讀課文,感受內容
快速讀課文,找一找、畫一畫哪個地方最能體會到20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學生默讀,點畫文句。
預設一:
出示:20世紀人類登上月球,潛入深海,洞察百億光年外的天體,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奧秘;20世紀,電視、程控電話,因特網以及民航飛機、高速火車、遠洋船舶等,日益把人類居住的星球變成聯絡緊密的“地球村”。
1、 自由讀
2、 再讀(以師生接讀的形式),20世紀人類登上——,潛入——,洞察——,探索——,
3、 這麼一讀,你感受到了什麼? ……再來讀一讀,把你們的感受帶進去!
4、 你們還發現了什麼?(動詞)我們也用上一些動詞來說說20世紀的其他發現和發明?同桌討論一下。
5、 繼續接讀,20世紀,————等,這個等裡還有什麼?預設:舉例
出示讀: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齊讀
預設二:
出示: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出示)
(1)導:是呀,這就是二十世紀,短短100年可以擁有那麼多的成就,真可以用——齊讀,(2)簡介: 這句詩原是唐朝詩人岑參,選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用來形容邊關下大雪後的景象的。齊讀
(3)為什麼這句詩被作者引用到課文中來了呢?學生說
(4)這是用了詩人的語言來描述,你能不能用咱們自己的話來描述?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 )形容。
預設三:
那你們有沒有發現,課文是寫20世紀的這個社會,卻寫了20世紀以前的社會,你們發現了嗎?這是為什麼?(對比)讀句子,20世紀前的社會是一個什麼社會?板書:農耕社會(耕)
1、 農耕社會是一個怎樣的社會?
2、 交流拓展:
讀好文中句:那時沒有(電燈 ),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就直接讓學生接說沒有——沒有——沒有——
想象:孩子們,沒有這樣的東西,你的腦海裡會出現怎樣的畫面,老師給你句式想象
在農耕社會里,人們沒有( ),只能(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耕社會什麼都沒有,人們的生活多麼不方便)於是古人充滿了幻想,他們幻想有——
古代有哪些幻想變成了現實?千里眼——順風耳——騰雲駕霧——千里馬——嫦娥奔月—
作為二十世紀出生,長在二十一世紀裡的孩子,請你再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你會怎麼讀?(自豪)
四、寫話訓練:
20世紀的科學發明和發現真是奇蹟,讓人出乎意料。它讓我們的生活舒適和方便,連過去的王公貴族想也不敢想,那麼給我們帶來了哪些舒適和方便呢?這兒路甬祥爺爺沒有舉例子,我們也來舉個例子說說,活學活用!!老師這兒有一個小小的提示:
出示:當我看電視時,只需輕輕地按動遙控器,清晰的畫面就會展現在眼前;當我。
交流,學生寫的話。
小結:回顧20世紀的百年曆程,科學的確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神話,它為我們創造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美好的生活!所以說: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課前我們提的那個問題你明白了嗎?
迴文第一自然段,再讀第一自然段。
(自豪地讀,驕傲地讀)
20世紀已經過去了,那就讓我們帶著憧憬,暢想21世紀吧!
【說課材料】
實實在在為語文
曾記得語文教學改革專家楊再隋教授關於語文教學應奠基固本提出要“要求切實、訓練紮實、教學落實”的“三實”觀點。著手準備上這一堂課時,腦海裡的確就是這樣想,語文課就應該實實在在,怎樣把每一個環節上實在,怎樣在自己實實在在的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習慣,更多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課文《呼風喚雨的世紀》為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這篇文章是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寫的一篇科普說明文,文章僅用了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就體裁而言這是典型的科普類說明文。這類題材並不好上,從學生而言喜歡這樣的內容,但沒有基礎,需要進行相關知識的'課外閱讀、積累;對於教師處理不當變成科學常識課,失去語文字真,缺少語文味道。出於這樣的考慮,我把目標牢牢鎖定為理解、品味、運用語言,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凸現語文學科特點;在引領學生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同時,讓學生體驗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體會說明文的特點。
而整堂課預設下來,我認為自己對於語文學科紮實、實在詮釋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落實初讀,根據文字特點實實在在解決學生讀正確、讀通順的初讀目標。
科普類說明文涉及科學常識的介紹,往往所含較多生字,對於學生來說接觸起來比較陌生,而這篇教材體現更為明顯,有許多長句子,學生在停頓上極易發生問題。如果初讀只給學生的生字詞語加以反饋,那麼學生是否實實在在在課堂上能在初讀課文中真正做到讀正確、讀通順並沒有真實顯現。而且我認為初讀應該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由此在初讀中我給予了學生兩種基本的初讀技能,一是能根據上下文學會對長句正確停頓;二是能根據上下文內容來理解相關詞語。實際操作下來發現還是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比較紮實地完成對課文地初讀,真正落實了這一步目標。
二、抓住訓練點,有效預設,紮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縱觀整堂課,我認為自己還是實實在在地把科普類說明文上出了語文味。在教學中,我不是帶領學生直奔“20世紀的科學技術是如何呼風喚雨的?”這個常識性的內容,僅僅把理解課文作為一個基本教學目標,更為重要的是從課文所提供的語言資訊中精煉出為語言學科的性質和任務所規定的那些最具語文價值的部分,並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如在初讀中我抓住停頓讓學生學會正確讀好長句,“發明”“發現”在一定的語境中運用來加以區分;第三節教學中抓住課文典型句子“在農耕社會,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進行細緻品讀,並給與學生固定句式“在農耕社會里,人們沒有( ),只能( )。”讓學生在想象說話中充分體會農耕社會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極受自然約束的生活,增強學生對20世紀呼風喚雨的感受;在第四節中抓住典型短語搭配形式“登上”“潛入”“洞察”進行品讀,並仿用作者這樣的搭配讓學生來列舉還有哪些發明、發現等。甚至在課堂最後,在學生充分感受到20世紀的科學技術成就後,我具象“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兩個抽象度極大的詞彙給與句式讓學生進行當堂寫話,即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明和發現如何為人類造福的語言訓練。旨在能讓學生在學習中也比較自覺地關注說明文語言的表達,能在聽、說、讀、寫的能力運用性活動中,呼叫已有經驗和語言去為新的表達目的服務,真正成為語言實踐的主體,真正成了語言實踐的主人。而實際課堂下來,的確這樣的訓練自我覺得語文味十足。
應該說在上述課堂側重點下,的確作為語文課,我能初步實現本堂課的目標。當然課堂是一門永遠遺憾的藝術,上下來覺得在這些方面還需要認真改進:一是在主幹問題的引導下,對於課文的中心句的迴環做得過多了,以至於在時間的控制上超時了;二是在有些環節的細節的處理上還是顯得過於急燥,未能把學生的生成及時的把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