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祖父的園子》教學實錄及簡評

《祖父的園子》教學實錄及簡評

前幾天,我有幸聽到了一節與眾不同的課──《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是我第一次聽到,聽說是一篇新課文。它是著名作家蕭紅的作品,短文以“愛”為核心,以“趣和樂”貫穿在祖父的園子裡,祖父的園子是“我”童年幸福、快樂的家園,是“我”成長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鄉。透過對“我”童年時代跟隨祖父在園子裡勞動情景的描寫,表達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懷念,寫得至真至純。

【教學實錄】

一、談話匯入,透過問題把握整體

師:同學們,老師這兒有一本書《呼河蘭傳》,這是著名作家蕭紅寫的。這本書記錄了……今天所學的選自第三章,讀題──《祖父的園子》。

師:課文預習了嗎?讀通順了嗎?

生:讀通順了。

師:真好!有誰帶著問題去讀的?

生:這是個怎樣的園子?

生:發生了什麼事?

生:祖父是什麼樣的?

師:你們的想知道的太多了,帶著這些問題,閱讀就有方向了,讓我們帶著問題走進課文。

二、細讀品味,感知園子的形象

1、學習第二節和第十三節:

師: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

多媒體出示:

這是一個( )園子。找找課文哪兩節寫的?

生:2、13節。

⑴ 品讀第二節:

出示:

“我家有一個大園子……”

師:你們讀讀,在作者眼裡這個園子是怎樣的?

生:在作者眼裡是充滿奧秘的。

生:是充滿知識的。

生:是鳥語花香的,那裡有各種動物。

師:都有些什麼呀?

學生交流。

指導朗讀。

接下來,教師圍繞這個問題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體會園子充滿生機、五彩繽紛,並指導有感情的朗讀。想想畫面,感受我在園子裡的快樂。

⑵ 品讀第十三節:

師:在“我”眼中,這還是個怎樣的園子?

出示:

“太陽在園子裡是顯得特別大。花開了……鳥飛了……”

生:在作者眼中,這還是個“自由”的園子。

師: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自由“?

學生交流。

抓住句子“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願意……就……”等,體會蕭紅文字的活力,透過指名讀、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等形式來感受園子的自由,讀出“我”的自由。

2、學習第三節──第十二節:

師:剛才我們捕捉到了“我”和祖父生活的自由,好好讀讀3~12節,找找最吸引你的畫面。

學生交流。

師:“我”幹了一件什麼傻事?

生:把韭菜當野草割了,卻把狗尾巴草當穀穗留著。

師:祖父看到了會怎樣?

生:祖父對著“我”笑。

師:從祖父的笑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對“我”的疼愛。

生:祖父也有一顆不老的童心。

師:“我”能在這個園子裡這麼自由,是因為?

生:祖父的愛。

師小結。

三、拓展連結,深化園子形象

師:讀到這裡,為什麼蕭紅念念不忘祖父、園子,這還是個怎樣的園子?

生:這還是個充滿愛的園子。

生:還是個溫暖的園子。

師:蕭紅直到最後也忘卻不了,她難以忘卻的是什麼?

生:她不是忘卻不了黃瓜、蝴蝶,而是忘卻不了和祖父在園子裡的溫暖和愛。

師:是啊,蕭紅用她的筆書寫著這份愛,這份自由……

師:同學們,課前的問題都解決了嗎?還有什麼新的問題?

生:蕭紅現在在哪裡?

師:蕭紅於1940年寫完了這部小說,1942年就去世了。

生:那園子現在還在嗎?

生:現在的園子怎麼樣了?

生:……

師:你們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請課外去讀讀蕭紅的書吧,老師向你們推薦《永遠的憧憬和追求》、《呼河蘭傳》第三章、《呼河蘭傳》尾聲這幾本書,相信你們讀後一定會知道的更多。

【簡評】

一、抓住課題進行閱讀質疑,指引學生閱讀探究的方向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問是思維之始,也是學生閱讀探究之始。在上述教學實錄之中,學生對課題進行了一番閱讀預測之後,即產生了閱讀探究的濃厚興趣。然而此時,學生對自己該往文章的哪個方向進行探究,需要集中心智探究課文中的什麼問題等等,仍是比較茫然。探究除了需要興趣作支撐之外,更需要理性來指明探究的方向。此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扣題質疑──“在作者眼裡這是個怎樣的園子?”這樣就為學生進一步閱讀探究指明瞭方向。課中,教師始終圍繞“這是一個( )的園子”開展教學活動,尋求到了閱讀的切入點,引領著學生一步一步地走進文字,去閱讀去感悟,這樣,學生以主體去進行閱讀探究,使得學生得到真正的收穫。

二、緊緊圍繞語言文字,著力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這個引領者必須具有廣博的學識、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深厚的人文修養,必須始終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細微變化。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課堂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的。師生應該享受課堂,在課堂中得以發展。上述課堂教學中,當講到“想怎樣,就怎樣。自由,誰不向往,可以無拘無束……”時,教師指名一位女同學起來讀課文,可她沒有讀好。就在這時,教師走到這位同學身邊和她並排站著,左手扶著女同學的.背。這一小小的舉動一下子就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消除了這位學生的緊張心理。最後以請別人幫助她讀,她評讀這樣一個過程,使得這位同學有了臺階下。教師巧妙地轉化了一個尷尬的局面。就是這樣透過教師的隨機應變能力,很好地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暢所欲言,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去想象,去體會蕭紅在祖父園子的童趣。課堂顯得那樣和諧、自然,聽完一課,就象欣賞了一首美妙的樂曲。

三、以文字為基點,適當運用閱讀連結,引領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

閱讀是一種智慧活動,閱讀面廣的人對世界的間接體驗豐富、情感也更細膩敏感,其思維水平會日益提高。本課教師在課尾嘗試以文字為基點,連結相關的篇章,讓閱讀成為學生閱讀的中點,或者是另一箇中國。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等環節,拓寬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情況和學生水平,可以要求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確定各自的探究性閱讀的物件。對小學生來說,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應當以課內為主,教師必須加強課堂教學,切實上好每一堂課。但是僅僅這樣做是不夠的,還必須有一定的課外閱讀相配合,開展課外閱讀也有利於學習和鞏固老師在課堂上所教的基礎知識,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紮實,學得活潑。人才的培養,光注重知識的積累是很不夠的,必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十分重視啟發智慧和鍛鍊才能。開展課外閱讀,正是啟發智慧和鍛鍊才能的一條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