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將相和》優秀教學實錄

《將相和》優秀教學實錄

探究教學在自然科學的課程中運用較多,對於注重情感薰陶、講究體驗感悟的語文學科來說,還沒有形成積極的模式。筆者在閱讀、作文、活動等課型中曾作過研究,主要體會是:小學語文探究教學應該巧設問題情境,比較遴選方案,體驗探究過程,尊重事實結論,加強合作學習。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聯想思維是典型特徵,在討論、爭論、辯論、實驗的過程中去親身體驗很重要,這個體驗往往帶有獨特的個人色彩,即使結論有失偏頗,也應該予以尊重。

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級《語文》第十冊第18課《將相和》教學實錄為例,加以說明,展示講讀課型中探究教學的一般模式。

一、從讀切入,初步感悟人物

師:同學們讀完課文後,已經瞭解了故事內容。你能評價一下文中的某個人物嗎?

生:藺相如機智勇敢。

生:藺相如愛國。

生:廉頗知錯就改。

生:趙王民主,能聽大臣的意見。

生:藺相如手下人愛打抱不平。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除了陰險狡詐的秦王外,學生對文中其他人物皆有感悟,尤其是後兩位同學獨特的視角令人稱道。但是對藺相如的認識是概念化的、淺層的,尚需引導。)

二、自主選讀重點句段,引導感悟重點人物

師:(笑)同學們的感受不少啊!藺相如這個人貫穿三個小故事的始終,我們先進一步瞭解他,好嗎?

生:(微笑)好!

師:我們把藺相如與其他人對比一下,進一步感悟他的個性。同學們要抓住別人是怎樣說怎樣做的,而藺相如又是怎樣說怎樣做的,把有關句子找出來讀讀。

(學生讀書、批註、討論。)

(這段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學民主。如何提升學生對藺相如的認識,是本課難點,老師沒有硬灌輸結論,而是讓學生假定探究方案,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同時引導得出性格決定行動這一認識,實在可貴。)

三、讀讀議議,從對比中感悟將、相、王

師:同學們讀書很認真,你們想把藺相如與誰對比呢?

生:與秦王比。

生:與廉頗比。

生:與藺相如的手下人比。

生:跟趙王比。

生:跟趙國的文武大臣比。

師:好,有相同體會的同學再到一起討論一下。

(同學下位,重新組成學習小組,爭論得很熱烈。)

(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有相同感悟的同學下位,重新分組互動學習,看似散堂,實則一種大膽的.探索。)

師:同學們爭論得很熱烈,現在可以把感受對大家說說嗎?

生:(舉手)我們組先來。

師:這樣吧,老師先出道題,哪個組答出,哪個組先說。

課件出示:

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生:這副對聯中有四個人名,很有趣。

師:你怎麼知道的?

生:古代有個司馬光,還有《百家姓》中有鍾離宇文,長孫慕容句。

師:小小年紀學問不淺哪!瞧瞧,藺相如被人寫進對聯裡,足見他大名鼎鼎啊!

(借學生爭先恐後的情境巧設謎團,引導學生認識了瑟字,為後文鋪墊,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也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知識。)

生:我們組討論的是,藺相如與趙國文武大臣對比,可以看出藺相如膽識過人。

師:(故做疑惑)我怎麼就沒體會到呢?(板書:膽識過人。)

生:(急了,補充)老師,您想想,和氏璧至少值十五座城,趙王怎麼捨得給秦王呢?可他們都怕秦王啊!

師:課文怎麼說?要言之有理啊!

(學生讀課文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生:秦國以大欺小,經常發動戰爭。因為課文說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師:你很會說話!先說自己的看法,再讀課文中的句子。

生:秦國恃強凌弱,就像現在的美國,很多小國都怕他打。趙國也不例外。

生:藺相如願意去秦國就不簡單,說明他不怕。別人保舉他時,課文是這樣寫的: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

生:他胸有成竹,口頭保證了兩條:一定把璧送回來,而且秦國不會對趙國開戰。這兩條正是趙王和大臣們所擔心的。

師:說得好!你能帶大家讀一下課文嗎?(生齊讀第六自然段。)

生:藺相如是想了一會才說,說明他是經過慎重考慮的。

生:其實趙王他們也將信將疑,因為文章說只好派他去。

師:在這種情況下,藺相如為什麼還出使秦國呢?

生:為了國寶呀!

生:為國家的安寧、和平。

師:說得好!你們能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聯絡上下文看問題。聽你們這麼一說,我也體會到了藺相如確實膽識過人,同學們體會到了嗎?

生:(齊聲)明白了。(這組學生很得意。)

(這段教學是學生和老師的辯論,學生言之成理,言之有據。為其他組發言提供了示範。)

生:我們組把藺相如與秦王比,覺得秦王陰險狡詐,而藺相如能洞察人心。

師:洞察人心是什麼意思?(板書:洞察人心)

生:學《草船借箭》時學到的,指對人的心理很瞭解。

生:在第一個故事中,寫秦王一見到和氏璧就愛不釋手(讀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讚。),因為沒提防,才被藺相如用計要回了璧。

生:他要撞碎璧,是利用了秦王的貪心。

(生讀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

生:要秦王舉行典禮,是藺相如的緩兵之計,因為秦王要講究大國的外交禮節,所以藺相如才跟他討價還價。

師:緩兵之計是什麼意思?

生:想拖延時間。

讀課文:一回到賓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

生:藺相如說您殺了我也沒用,他抓住秦王想稱霸天下的野心,因為統一天下要講信用。

師:(笑)你長大了可以做外交家。

生:在第二個故事中,他逼迫秦王擊缶,因為他知道秦王怕死。

生讀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一缶。

師:對呀!兵書上說知己知彼

生:百戰不殆。

師:看來藺相如不僅如人所言勇敢機智,在與秦王的較量中,他善於抓住對方的心理,才取得鬥爭的勝利。

(學生能把《草船借箭》的學法遷移到本課,是能力的飛躍。教師適時點撥,並且引用兵書上一句話,實為畫龍點睛。)

生:我們組把藺相如跟廉頗對比,覺得廉頗這個人很孤傲,瞧不起人。

生:說人家一個上卿竟用爬字,真不文明。都說封建士大夫講究繁文縟節,我看並非如此!

師:你也很孤傲,瞧不起那些士大夫們。(學生笑)你很有學問,能說說士大夫和繁文縟節是什麼意思嗎?

生:士大夫就是做官的人,繁文縟節就是禮節很多。

生:但是廉頗對趙國也是功不可沒的。(讀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準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生:我覺得廉頗比較爽快,像他這樣一個高官能負荊請罪,也不容易啊!

生:藺相如真是個寬宏大量的人,俗話說惹不起還躲不起呀,真要計較起來,吃虧的還是廉頗,他官小。

師:(板書:寬宏大量)寬宏大量表現在哪裡?

生讀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裡,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伕往回趕。

生:廉頗吃小虧,國家吃大虧呀!藺相如見了廉頗就躲,正是為了趙國的安寧啊!

生:特別是廉頗認錯時,藺相如能夠出門熱情迎接,做到這點可不容易,我要學他嚴格對己、寬以待人。

生: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學生能批評廉頗不講文明,要學藺相如寬以待人,說明他們的情感已經受到陶冶。沒有體驗何來德育?人們常說語文教育要潛移默化,即此意也。

生:藺相如跟他的手下人對比更有意思。我們組覺得那個手下人很會討好上司。

生:(反駁)那個人並不是拍馬屁、討好上司,確實是廉頗錯了嘛。

生:我倒覺得那個人很有正義感。因為文章說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

師:什麼是正義感呀?

生:正義感就是對的敢支援,錯的敢反對。

師:好,你們接著說下去。

生:他畢竟是個小人物,只盯著小問題,把個人恩怨放在第一位。

生:(附和)就是嘛,鼠目寸光。

生:藺相如實在是高瞻遠矚。

師:高瞻遠矚這個詞用得好。(板書:高瞻遠矚。)

生:藺相如是大人物,當然目光遠大。

生:他知道不團結會削弱趙國的力量,所以不跟廉頗計較。

我們常提互動課堂,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語言的交鋒、思維的碰撞、認識的昇華、情感的交流,在這段爭論中可見一斑。教師適時進行評點,充分肯定學生的見解,幫助學生提高了語文素養。

師:《將相和》是流傳千百年的動人故事,藺相如也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你們明白了為什麼嗎?

生:(齊聲)明白了!

(學生明白了什麼?教師沒有給出固定的答案,也沒有做任何小結,可是言已盡而意未窮。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反覆讀書思考、討論、爭論、辯論,既認識了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又學會了全面看問題。總之,這個片段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是探究教學的典型案例。)

【點評】

以讀為本,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如何引導小學生讀《將相和》?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讀懂故事情節並不難,但要真正讀懂藺相如,讀懂廉頗,讀懂秦王、趙王,還需要下番工夫。本課例採用對比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中的人物,是一種成功的探索。

一、讀與評的思路清晰

首先從讀切入感悟幾個人,這可算是整體感悟,但這種感悟還是初步的、表層的;再就是感悟重點人物藺相如;最後以重點人物為主軸,引發對比,從對比中加深對人物的感悟。

二、讀與評的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

以讀帶評,以評促讀,體現了讀是內化的吸收,評是外化的表達。

三、讀與評收效顯著

學生讀懂了人物的品質: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謀,臨危不懼;廉頗驍勇豪爽,知錯就改,開了負荊請罪的先河;秦王恃強凌弱,驕橫霸道,貪小便宜,怕丟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