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機械/重工/工業自動化

電氣工程中自動化控制技術的運用及展望研究論文

電氣工程中自動化控制技術的運用及展望研究論文

近 40 年來我國的經濟不斷的發展,我國的各個反面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電氣工程行業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許多的先進的科技以及技術開始逐漸的應用於電氣工程之中, 不斷的促進電氣工程的完善和發展, 自動化控制技術應用於電氣工程之中能夠為電氣工程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優勢, 促進電氣工程行業形勢以及應用的突破,有了質的飛躍。

1什麼是自動化控制技術。

自動化控制技術是與控制論、自動控制、計算機技術、資訊理論、電子學、液壓氣壓技術、系統工程等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的一門技術, 其中計算機技術課控制理論是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核心,對於自動化控制技術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簡單的來說自動化控制技術的主要功能就是實現自動化, 對於事情不需要人為的進行,解放勞動力。 目前自動化控制技術在電氣工程中已經應用到了很多個方面, 為電氣工程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電氣自動化已近成為電氣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術。

2自動化控制技術在電氣工程中的應用。

自動化控制技術目前已經開始在電氣工程中應用了起來,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筆者對於自動化控制技術在電氣工程中的應用進行了總結, 自動化控制技術應用於電氣工程主要應用於四個方面, 以下就是筆者總結的自動化控制技術在電氣工程中的應用。

2.1自動化控制技術在電氣工程中電網排程的應用。

對於傳統的電網排程系統自動化控制程度不高, 對於電網的感應敏感程度也不高, 所以在電網發生故障時不能夠及時的對於故障進行調整, 導致電網系統發生故障而導致大規模的檢修發生大規模的停電。 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應用於電網排程的過程中, 透過自動的對於電網的電壓等資訊進行及時的排程,使得電網的穩定性不斷的增強,自動化控制技術應用與電網排程中還能夠及時的發現電網中存在的問題, 對於電網進行及時的檢修,確保電網的正常執行。

2.2自動化控制技術在電氣工程中變電站中的應用。

在電氣工程變電站的工作中很多是依靠人工來完成的,所以很有可能造成誤差,影響變電站的正常執行,而且在變電站的工作中,每天都需要有人 24h 值守,確保變電站工作的正常執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大的勞動力浪費。 自動化控制技術應用於電氣工程之中,能夠透過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感測技術等技術的應用, 使得變電站的很多關於檢測和調整工作透過一定的計算機程式自動完成, 並且可以實現不用人24h 堅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 ,同時提升變電站工作資料的`準確度,減少人為調節的誤差。

2.3自動化控制技術在電氣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在自動化控制技術沒有應用於電氣工程管理之前, 電氣工程的管理過程很多都要通過後臺操作進行, 對機械的故障檢測只能通過後臺逐一檢查發現,並不能直接的找到故障點,在故障檢測和維修的時候耗費大量的時間, 同時對於裝置的日常保養檢查等問題都必須要人工親自進行, 耗費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資源。 自動化控制技術應用於電氣工程管理中,透過對於電氣工程裝置的執行過程以及各個配件進行監測,當裝置故障時能夠及時的發現裝置的故障點, 並對於問題進行分析,使得問題的檢修及時快速的完成,不影響供電情況。 並且能夠為裝置做定期的保養,減少人力物力浪費,延長裝置使用壽命。

2.4自動化控制技術在發電廠分散控制系統中的作用。

自動化控制技術中的分散控制技術是一門非常前沿的技術,他是結合了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控制技術等前沿的技術的一門技術,分散控制系統將功能的控制分散、顯示、操作功能等功能集中在一個控制系統之上, 實現對於電氣工程中多種內容的自動化控制,在發電廠中具有很好的前景。

3自動化控制技術在電氣工程中的發展趨勢。

自動化控制技術應用於電氣工程中為電氣工程帶來了很多的便利,為電氣工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自動化控制技術應用於電氣工程在一定的程度上節省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在未來自動化控制技術將會不斷的應用到電氣工程中, 朝著職能化、一體化、綠色化方面發展。

4總 結。

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 各國的經濟文化科技等在不斷地發展, 我國也是一樣, 電氣工程是我國的主要產業之一,對於我國經濟文化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電氣工程的發展與應用關係到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 自動化控制技術在電氣工程中的應用極大的促進了電氣工程的發展,使得電氣工程能夠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佩佩,嶽海群。自動化控制技術在電氣工程中的應用與發展探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5(21):6033~6034.

[2]周 博,張久龍。談電氣工程中自動化控制技術[J].建築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13):1635.

[3]馮一凡,王浩瀟。基於工業電氣工程中自動化控制技術的實踐性探討[J].建築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3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