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竇桂梅《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

竇桂梅《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範文

課前談話。

聽說你們開了情智閱讀課,我先來考考你們的情智。

師:冬天來了,春天

生:春天還會遠嗎?

師:春天來了,春風給我們什麼感覺?

生:春風吹人,感覺暖洋洋的。

生:春風吹得人懶洋洋的,想睡覺。

生:春風是溫暖的。

生:春風是柔和的。

師:春風能不能用刀來形容?

生:不能。

師:賀知章的詩《詠柳》是怎麼寫的。

生背。

師:再背後兩句。

生背。

師:再背後一句。

生背。

師:春風是不是剪刀?

生:不是。

師:為什麼比作剪刀?

生:春風吹來,草兒綠了,樹葉綠了。

師:為什麼不說“二月春風比似菜刀”啊?

生:不能這麼說。

生:這樣說不好,太不文雅了。

生:我覺得比喻成剪刀把柳葉剪得細細的好。

師:一般說,花和葉子誰更好看?

生:花。

師:誰來背背杜牧的詩《山行》?

生背。

師:一起背最後兩句。

生背。

師:滿山的紅葉給你什麼感覺?

生:代表吉祥,滿山紅葉給我們帶來吉祥的資訊。

師:秋天在杜牧的眼裡是最美的,秋天是熱烈的、浪漫的。這是杜牧的發現。

師:在一些詩句中,看似和常規不一樣,看似矛盾,但仔細品讀起來,卻恰恰是好的、有生命的,是作者獨特的發現。

課前談話中透露甜甜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透過談話,讓學生從古詩中發現矛盾,春風與剪刀的矛盾,花和葉的矛盾,這些矛盾看似對立,實則統一,實則和諧。春風像剪刀一樣吹綠了柳葉,滿山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紅還美。這樣的談話為課堂上學生髮現詩詞中的矛盾作了鋪墊,埋下了伏筆。這課前談話中充滿了甜甜的語文味。

上課

師: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清平樂 村居》。

生讀題。

師:課文都讀了,意思也基本清楚了,你讀到這是怎樣的村居呢?你看到了什麼樣的畫面呢?

自己讀課文。

師:誰來讀上片,也就是前四句。

生讀

師:讀得正確、流利。誰能讀得有韻味?

生讀

師:好的,我們一起來讀這四句。

生齊讀

師:你看到了什麼樣的圖畫?

生:我看到茅草房。

師:什麼樣的茅草房?

生:我看到的茅草房,屋子很小,很低。

師:誰接著來?

生:我看到了一對夫婦,在茅下,一邊喝酒一邊談話

生:我還看到了一條小溪,兩岸青草,一對老夫婦一邊喝著酒,一邊聊天。

師:一對老夫婦一邊喝著酒,一邊聊天,這就叫?

生:相媚好。

怎麼相媚好呢?她們會說些什麼呢?可以讓學生髮揮想象,自由地去談一談她們在聊些什麼,有助於學生理解他們住在低矮的`茅草房裡為什麼還會相媚好,為什麼這對矛盾是和諧的。

師:茅簷低小,我們先看到一個茅草房子。

師:板書:茅

師:如果你是一個大將軍,一個大文人,一個被貶的高階官員,你看到了這樣一座矮小的簡陋的茅草房子,你會覺得有詩意嗎?

只有一個同學舉手

師:只有一個同學和辛棄疾的境界一樣,說說理由。

生:因為當時他在農村,小茅草房子在農村很和諧,有詩意。

師:他能談到環境,和諧,說得好不好

生:好。

師:就他一個人說了,給他一點掌聲。如果把茅草房搬到南京大街,美不美?

生:不美。

師 :誰也有詩意了?

生:他回到農村,看到了平時看不到的房子,想進去看看,好奇,所以有詩意了。

師:還有嗎?

生:他也是從農村來的,他現在回農村了,有回家的感覺。

師:他想到一個和睦的家庭。

生:他在城市裡,過慣了富裕的生活。現在到農村來,看到一對老人親熱,覺得羨慕。

生:我感覺有溫馨的感覺?

師:這感覺是怎麼來的?

生:他看到了他平時看不到的景色,所以覺得溫馨。

師:平時看到的是金鐵馬。

生:他有回家的感覺。

生:他常在外面帶兵打仗,所以喜歡這樣的農村景色。

生:因為他常在城市裡,那兩對農村夫婦一邊喝酒一邊談話,他覺得很有家庭的感覺。

師引讀“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師:板書“媚”,這裡面的媚是美好的感覺,你還能組個詞嗎?

生:嬌媚、嫵媚、春光明媚、媚笑、媚眼

師:嬌媚、嫵媚、媚眼、媚笑這些詞一般寫誰的?

生:寫女性的

師:寫老年女性的?

生:寫年輕的女性。

師:相媚,相互說著有感情的話,帶著浪漫的情調,一般寫的是誰?

生:寫年輕情人的。

師:在詞中寫誰的?這就發現一個問題,就是一對老夫婦,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絮絮叨叨的,在詩人的眼裡怎麼那麼美好呢?

生:他常年在外打仗,他覺得很溫情、很溫暖、和諧。

生:他很羨慕他們的生活,他很想過這樣的生活。

生:一種思鄉之情,他也成家了,有兒女,他想他的爸爸媽媽了。

師:這一幕引起了他的思鄉之情。

生:這是他的嚮往。

生:他發現家鄉非常和諧,他覺得沒有戰爭,在農村裡很溫馨,他很嚮往。

師:我們讀到了各種感情、嚮往、自在、悠閒

師:我們再來讀。

師:想象一下,辛棄疾略帶著醉意,沿著一條小溪前行,忽然聽到一陣吳儂軟語,尋聲看去,呀,原來是一對白髮翁媼——讀。

生:讀。

師:就是這樣一對白髮夫婦,親熱的坐在一起,喝著酒,聊著家常,多麼悠閒、多麼自在啊——在讀

師:作為一個將軍,看到這樣一個溫情的安寧的一幕,怎能不覺得相媚好呢?

師:這裡的“醉”字僅僅是指醉酒嗎?

生:沉醉、陶醉。

師:這裡是誰在陶醉?

生:翁媼。

生:作者。

師:我們在讀的時候誰在陶醉?

生:自己。

教師:你就是辛棄疾呀。誰能把這種感情讀出來。

生讀。

師:誰來讀?讀出這種沉醉的感覺?

生讀。

師:誰再來沉醉一回

女生讀。

師:好的,還有誰來讀?

生讀。

師:讓我們大家都來醉一會

生讀。

師:你覺得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村居呢?

生:我覺得這是一個溫馨的村居。

和諧的村居。

無憂無慮的村居。

充滿親情的村居。

美好的村居。

溫情的村居。

令人嚮往的村居。

富有詩意的村居。

清新秀麗的村居。

和睦的村居。

師:剛才我們看似矛盾的詞,透過朗讀、思考,知道了這樣的村居是和諧的。

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村居。低矮的茅草房,放在繁華的城市裡是很不協調的,但在山村的小溪邊卻是溫馨的和諧的,青山綠水,一邊喝酒,一邊聊天,這種和睦的、無憂無慮的、充滿親情的、溫馨的田園生活正是經歷了多年戰亂的詩人所向往的。

這裡的“茅草房”與“醉”的矛盾還不如說是“茅草房”與“相媚好”的矛盾。住在低矮的茅草房裡,這對老夫婦為什麼還能“相媚好”呢?因為他們對這種生活很滿足,實際上是詩人對這種田園生活的嚮往。

下面四句,你們在讀的時候能不能發現看似矛盾的地方呢?

生讀。指名讀。

師:剛才讀錯了一個字。

生糾正。 剝 bāo

師:把花生的皮去掉就叫?

生:剝。

師:把香蕉的皮剝掉叫?

生:剝。

師:把蘋果的皮剝掉叫?

生:削。

師:如果用手把皮去掉讀——剝;如果藉助工具把皮去掉,

讀——削。

師:“蓮蓬”的蓬在這裡能不能讀輕聲?

生:不能。應該讀“lián pénɡ”。因為詩詞要押韻。

你讀了這四句發現了什麼矛盾的地方?

生:一般詩裡不能有同樣的詞,但這首有好幾個相同的字,三次用了“溪”?

師板書:溪上 溪東 溪頭?

師:還有問題嗎?

生:為什麼最喜歡的是小兒無賴呢?

師板書:最喜 無賴?

師:先解決這個問題,為什麼最喜小兒無賴?

生:大兒二兒都在幹活,臉上沒有笑容,小兒有美好的人生,所以最喜歡他。

師:好的,他說,小兒淘氣、調皮就是詩中的那個詞?

生:無賴。

師:你們都是一群小調皮,小無賴。

師:怎麼看出小兒無賴的?

生:溪頭臥剝蓮蓬,他趴在地上剝蓮蓬。

師:臥剝蓮蓬,臥是什麼意思?

生:趴

師:把“趴”放在詩裡讀一讀,

生:讀起來生硬、不押韻……

生活中,長輩往往把小孩子的調皮或頑皮稱為“無賴”,這裡的無賴不是這們生活中那貶義的無賴,而是對調皮小孩的一種愛稱。

課上如果讓學生多說說小兒是怎樣臥剝蓮蓬的,如一會兒躺著剝,一會兒趴著剝,一會兒側著身子,一邊剝,一邊吃,還一邊哼著小曲,想怎麼剝,就怎麼剝,多自由,多可愛啊,那學生則更易理解這“無賴”更多的是指可愛,是長輩對晚輩的愛稱。

師:不說了,我們來看看這三個“溪”用的是否恰當?

生:表示不同的地方,不重複。

生:說明這裡有一條小溪把這裡的景物都連起來了。

師:從這三個“溪”可以看出很美,很有詩意。

師:我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你到農村去,你發現有人在鋤豆、有人在織雞籠,有人在剝蓮蓬……你覺得有詩意嗎?

生:因為他看到農村的和諧、安寧。

生:這裡是他的歸宿。

生:他是大將軍,他為了人民的生活和諧。

師:這時詩人的心情怎樣?

生:快樂。

生:舒暢。

師:人在快樂的時候看什麼都是舒服的。

師:他是一個被貶的大官員,懷著平民的心態去看,帶著平淡的眼睛去看。因為他心中有詩意,農村的一切在他的眼裡都有了美好的情感,所以平淡的東西就帶了詩意,能不能把這種感情讀出來?

生讀。

師:讀得非常好,請你推薦一個人來讀。

一名男生讀

師:讀得非常好,總感覺缺了一點什麼東西?配一點音樂好嗎?配什麼樣的音樂?

生:配開心的、舒的、有農村氣息的、悠閒自在的、悠揚的、優美的。

師:最美的音樂還是在我們心中。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聽懂了這首清平樂,聽懂了辛棄疾的聲音,這聲音從九百多年前的宋代傳來——“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這聲音傳來——讀

這聲音是清平的,作為一個愛國詩人,他發出更多的還是慷慨激昂的的聲音,這個聲音我們以後還會讀到。今天就上到這兒。

作為愛國詩人的辛棄疾,經歷了多年的戰亂,曾經在沙場上征戰多年,看到多是戰場的殘酷,人民流離失所的苦難,他發出的多是收復河山的慷慨之聲,多是救民於水火的激昂之聲,他的詩詞大多是豪放的,當他來到山村看到這和諧溫馨的情景也忍不住婉約了一回,多美的田園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