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後記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後記

教後記亦稱“授課心得”、“教後感”,顧名思義,就是教師教完一堂課後,對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進行回顧和小結,小編收集了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後記,歡迎閱讀。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後記【一】

今天課上分析“為什麼‘我’的第一本書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來讚美呢?”同學們讀了他們感動的段落,說了令他們感動的原因,分析出了這句話中的深意:因為這第一本書飽含了父親的深情,凝聚著同學之間的友情,有生活的艱難,有與艱難的抗爭,也不乏童年的樂趣,而這些是彌足珍貴的,它們奠定了作者人生之初的最有價值的性格中的本質。

“我的第一本書”給予“我”的純粹知識性的東西並不多,而給予“我”在情感上的,精神上的,心靈上的這些東西才是讓“我”非得寫篇文章來紀念它的原因。正是這些東西奠定了作者牛漢成為一名作家,詩人的正直和激情。由此,我又想到了我們的教育。總說,先做人,再成才。而實際上,我們已經本末倒置很久了,我們只要智商忽略情商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

前不久,和吳姐一起吃飯,她很煩悶地跟我說了一件事。 寒假期間,兒子的大學同學來家裡玩。幾個大小夥子玩至半夜才休息,第二天自然是日上三竿才起床。等到吳姐中午下班回到家,床上的被子竟然還散落著沒有疊起來,而那幾個大學生卻已經離開了。吳姐詫異地問兒子:“你們怎麼起床後連被子也不疊呢?”兒子也很驚異地回答:“幹嘛讓人家疊被子,我去他們家也從來不疊被子。”吳姐聽完便愣住了,無奈兼無語。

“如果連這點兒起碼的禮貌常識都不懂,還能指望他們做什麼呢?”吳姐感慨著,“我越來越發覺現在的孩子不懂得為人處世。即便是他們再聰明、成績再好,不會做人也是一個最大的缺憾啊。”

是啊,聰明不能代替一切,還有勤勞、謙和,友善,堅忍,孝順、忠誠、仁義等等,而這些很多都不是我們靠單純的知識能夠培養起來的。這是一種教育,源自家庭,源自學校,也源自社會,而最終的落腳點在於我們所倡導的教育的整體走向。我們是不是隻把成績作為評定學生的標準?我們是不是總說要看綜合素質而最終依然以成績來一錘定音?我們有沒有在工作上劃分出潛在的等級而忽略了它們的專業道德和樂趣?我們評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是否太過功利化?

去年,我們學過牛漢的詩歌《華南虎》。詩人在詩中的深刻思考,已然超越了單純的詩的靈性,那是一個正直的人應有的良知的反饋,是來自靈魂深處的覺醒和吶喊,我覺得,這是靠寫作技巧所無法完成的,它出自於詩人的本質。

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培養這種本質,而絕非僅僅是知識。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後記【二】

在這次的聽評課活動中,我講的是《我的第一本書》。課上完了,但對這一節課的反思還在繼續。

《我的第一本書》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他的“第一本書”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人間溫情和生活樂趣。那段歲月離學生較遠,所以在教學時,要啟用學生的人生體驗,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理解課文。讓學生感悟到人生奮鬥的意義,感受人間的關愛與溫情。 本節課最大的收穫,體現在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的完成上。我設計的兩個問題,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探究問題環節上,學生能夠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你喜歡牛漢的父親嗎?為什麼?同時提前學生注意喬元貞的父親,在研討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問題:同是做塾師,為什麼喬元貞沒跟著父親去讀書呢?這個問題到是備課前沒有注意的問題,我引導學生讀課文,看看文章介紹了幾位老師,尤其注意閱讀喬元貞父親肖像描寫的那一段,同時思考“弄不成”老師為什麼弄不來其他兩本教材? 經過研討,加上老師的點撥,最終明確:當時社會經濟極端落後,社會上有“家有五斗糧,不當孩子王”的說法,喬元貞的父親身為塾師,卻連自己的孩子的書本都買不起!牛漢的父親作為一名老師,曾經評價過喬元貞比牛漢有出息,但喬元貞的出息卻是一輩子走街串巷賣小食品!這能說明什麼?!此時再結合當前“兩免一補”以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說起,讓學生反思,應該珍惜在校期間的學習機會。當然捎帶也要說明,導致喬元貞的出息,一方面源於沒有再讀書,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當地的經濟極端落後貧窮。

但也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在對話式的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對話教學的基礎是師生共同走進文字。這一點在授課過程中,我未能及時、適當地和學生共同賞析文章。對人物特別是文中出現多次的.二黃毛我在授課的時候沒有細細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方面還有所欠缺。

改進方案:

1.在整體感知環節,讓學生說一說你印象最深的事有哪些?(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性)並且細分析人物的性格

文中出現的三位老師:我的父親 、喬元貞的父親和弄不來;我、喬元貞和二黃毛。

2. 研讀賞析:讓學生自己找含義豐富的詞語或句子。並能從樸實的語言中體會文章流露出的溫情。

3 拓展環節,我補充的牛漢的現代詩《根》,內容的選擇沒有錯誤,但是對這首詩的學習我僅僅是領著學生讀了幾遍,對詩文所表達的情感沒有深入研討。其實“本”就是“根”,這是一個人立足處事的根本和起點,也是作者寫本章的主旨。對此教師應該有較深入的點撥和提升。

4 教學的板書應該是對文章內容的濃縮和提煉,在授課的過程我的板書設計還有待進一步的錘鍊。

教學是有缺憾的藝術,但我不會停下探索的腳步。最後再次感謝給予我指導的劉校長和老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