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外語學習初級階段教師如何發揮其引導作用論文
一、引言
大學階段的外語專業知識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後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運用外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資訊交流。反觀初高中階段的外語知識教育,應試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的應試型人才是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所以在大學期間,學生迫切需要轉變學習觀念,樹立新的學習方法,輕鬆愉快掌握專業知識,發展成為具有較高語言水平和較強語言運用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然而大部分學生在外語專業知識學習的初級階段,都感到茫然:面對全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沒有了熟悉的題海戰術和頻繁的考試,他們一時之間不知道應該怎麼學習語言。
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所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包括觀察學習、自我調節、三元互動決定論及自我效能等幾項核心內容。其中的“觀察學習”理論和“自我效能”理論分別闡述了觀察、模仿在個體的行為習得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個體自我感受對於工作潛力開發的影響等,這兩個理論內容啟發了教師要重視榜樣的示範作用以及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情感以促進學生積極的自我意識發展。回到外語專業知識初級階段的學習中來,教師可以採取一些辦法,如:注重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促進低年級與高年級學生之間的經驗交流;多鼓勵和肯定,給予學生正面的、積極的評價;為學生提供展示興趣和能力的平臺以及成功的機會等,以達到引導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的目的。
二、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中的“觀察學習”和“自我效能”
1.觀察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主要是後天習得的,透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班杜拉將它稱之為“透過示範所進行的學習”。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所強調的是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其全過程由四個相互關聯的子過程構成:
(1)注意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示範者行動本身的特徵、觀察者本人的認知特徵以及觀察者和示範者之間的關係等諸多因素影響著學習的效果。(2)保持過程。透過符號媒介,示範者的短暫榜樣示範得以保持在觀察者長時記憶中。長時記憶的內容會經歷衰退和衰變的過程。(3)轉換過程。觀察者把記憶中的符號和表象轉換成以前所觀察到的示範行為。(4)動機過程。能夠再現示範行為之後,觀察者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
2.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動所具有的能力判斷、信念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也可稱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的形成條件及其對行為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行為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情緒的喚起以及情境條件。(1)成功的經驗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個體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反之,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使人喪失信心。(2)替代性經驗指個體能夠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獲得關於自我可能性的認識。(3)言語勸說包括他人的`暗示、說服性告誡、建議、勸告以及自我規勸。(4)情緒和生理狀態也影響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滿緊張、危險的場合或負荷較大的情況下的情緒喚起和生理狀態會降低對成功的預期水準。(5)情景條件對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當個體進入一個陌生而易引起焦慮的情境中時,會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與強度。
三、對於語言類專業教師的幾點啟示
觀察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應該重視榜樣的作用。在觀察學習過程中,觀察者透過模仿、學習示範者的行為,形成和發展自己的個性。榜樣的行為表現對於觀察者的行為表現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自我效能理論讓我們重視自信心的作用。自信程度影響著一個人面對事情的態度,從而影響著解決事情的效果。以上兩點理論,對於教師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樹立正確的學習方法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1.教師應樹立自己的榜樣形象。作為新知識的啟蒙者,教師可以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初的模仿物件,比如學生會模仿教師的語音語調;會跟隨教師的教學環節安排進行預習、複習;會遵循教師的建議參加各種與教學相關的活動等。這就要求教師要十分注重自己的言傳身教,給學生起到示範作用。
首先,教師應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態度。情緒是會傳染的:大方、親切的教學態度會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的緊張心理得到放鬆,使師生間的溝通更順暢。而積極樂觀的工作態度也會帶動學生,幫助他們培養學習興趣,主動地探索學習方法。
其次,教師應重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養成新的學習習慣。將授課模式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多表達看法、多討論以及用多種方法表達同一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另外,教師要喜歡錶達,善於與人溝通。語言的首要功能就是與人交流,學習外語的人如果不善於與人溝通,往往會在今後的語言運用中遇到困難;活潑開朗的教師除了為學生樹立了善於溝通和交流的榜樣形象,還能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啟發學生,培養和鍛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助於其專業素養的提高。
2.重視學生榜樣的力量。教師受到角色和年齡限制,其榜樣作用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在學生中也存在著榜樣,這些榜樣擁有著與模仿者相同或相似年齡、經歷和思想,更容易接近和交流,模仿的途徑也更直接,效果更好;而對於學生榜樣的模仿很大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競爭心理和學習潛能,有助於學生的共同進步。教師可以透過樹立學生榜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自覺地向好的方向發展。
首先,為學生創造認識和了解榜樣的機會,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例如新老生見面會,讓成績優異的高年級學生將自己的經驗和方法介紹給低年級學生,使低年級學生能夠在學習方法的摸索中少走彎路;或者學習經驗交流會,相同專業或相似專業的學生在一起討論,在交流中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其次,教師應適當地引導學生,讓他們認識到榜樣模仿行為會給他們帶來益處。只有學生認為觀察和學習好的行為會對自己的行為培養有啟發和引導作用,才能夠虛心接受並積極促進自己的良好習慣的養成。
另外,學校和教師可為學生創造一些競爭和選拔的比賽或活動,提供直接的觀察學習榜樣的機會。在這類活動中,透過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勇氣,有良好表現的學生自然地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而這個榜樣樹立的過程本身也是一次觀察學習。
3.注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教師除教學之外,應當多與學生交流,在交流中逐步加深對於每個學生的瞭解。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激發每位學生的學習潛力,幫助學生形成自我良性發展。學生一旦擁有較高的自信心,就更能發揮自己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良好的效果又會使學生的自信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形成一種良性迴圈。
首先,教師應多鼓勵和肯定學生,少指責和否定學生。對於行為表現良好的學生,教師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既能進一步促進該學生保持其良好的表現,也能激勵其他學生的觀察學習行為;而對於表現不那麼好的學生,不應責備和打擊,而是應該適時給予提醒和鼓勵,以幫助他們逐漸增強的自我效能。其次,學校和教師應創造機會,為學生提供鍛鍊與成功的平臺。透過舉辦一些知識類競賽或獻愛心等活動,使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長與能力,讓他們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成功的經驗會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此外,教師要鼓勵學生全面發展,要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能力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礎,能力加強了,學生的自我效能自然會得到提高。比如教師可以儘量安排每個學生都在班級中承擔一些任務,讓學生在為大家的服務中找到自己在班集體裡的位置。
四、結語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理論對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教學方法的改進、思想教育的進行等都有著啟示意義。外語專業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都具有特殊性,教師在該理論的啟發下,可以嘗試透過樹立自己和學生榜樣形象、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的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並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