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短文兩篇》教學新點子
巴金的《月》透過寫月光下“我”的感受,借冷月喻黑暗陰冷無情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嚮往光明和幸福,希望改變社會現實的願望。《日》借小昆蟲“飛蛾”,以物喻人,歌頌了為了真理不怕犧牲的精神,表達了革命志士勇於面對殘酷的現實,為了自己的信仰寧願放棄生命的勇氣和決心。那麼這兩篇短文有什麼教學新點子呢?一起來了解下吧。
方案一
教學角度:自主賞讀——根據個人喜好、體驗、感悟自由賞讀美點。
主要教學步驟:
1.激情誦讀。可根據自己理解有感情地朗讀。教師介紹歷史背景,範讀引導,力求貼近作者情感,便於把握感情基調。
2.賽讀。任選一文,或對手賽,或接力賽,或小組賽,邊讀邊評,初步瞭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見解。
3.自主賞讀兩文感觸最深的句子、情感豐富的句子、極具美感的.句子、最富詩意的句子、蘊含深意的句子、最能引起聯想的句子、給你深刻啟示的句子……
4.先讀後品,有序發言。鑑於認知水平有限,教師在尊重學生獨特感受基礎上,應高屋建瓴,精粹點評,提高學生閱讀鑑賞水平。
5.學生歸納整理,做自讀筆記。
方案二
教學角度:研讀——圍繞專題,帶著研究的目的、透過研究的方式讀課文。
主要教學步驟:
1.介紹巴金散文意象系列及以其傳情言志的創作風格,提出探究兩文怎樣寄“日”“月”傳情言志的研讀目標。
2.提供專題,深鑽研讀。
⑴研究“物”——“日”與“月”。“日”自古象徵光明、希望,巴金寫“日”的意圖何在?千百年來吟月詩詞中,“月”常給人怎樣感受?文中“月”有何不同?巴金筆下的“日”“月”有何深意?
⑵研究“理”——“生”與“死”。作者寫飛蛾的“死”、夸父的“死”、姮娥的“生”目的是什麼?如何理解“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生”“死”辯證法寄寓作者怎樣的人生理想?
3.學生分組合作,查詢補充,討論交流。
4.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