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國書籍插圖藝術風格的演變論文
民國書籍插圖在創作方式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開啟了藝術風格的轉變,在中國插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分析研究民國書籍插圖藝術風格的演變,對當今中國插圖的創作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1 民國書籍插圖藝術風格演變的原因
書籍插圖作為重要的藝術門類,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民國時期(1917 ~ 1949年)是中國書籍插圖藝術由傳統到現代的一個分水嶺,而這一時期書籍插圖藝術之所以呈現出百花齊放局面,是有其經濟、社會、文化根源的。
1.1 印刷技術的引進對書籍插圖風格演變的影響
印刷是文化重要的傳播手段之一,書籍插圖如果沒有好的印刷,與預想就會大相徑庭,因此印刷技術對插圖的視覺效果起到了主導作用。傳統的插圖主要依靠木刻版畫的為主要的呈現方式,由於受到印刷技術的限制,只能以平面、線描、黑白的視覺效果為主,幾乎沒有色彩、明暗和光影的展現。民國時期書籍插圖引進西方的銅版、石版、照相製版等先進的印刷技術為其他繪畫方式提供了技術的支援,水彩、國畫、素描、油畫等畫種透過照片的形式成為插圖。嘗試結合先進印刷技術的民國插圖,帶來了突破性的插圖視覺表現效果。
1.2 創作群體對書籍插圖風格演變的影響
民國書籍插圖的創作隊伍陣容強大,是一群具有極其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的知識分子、畫家。新文化運動第一次打開了中國面向西方的大門,一時間,西方藝術思潮與理論湧入國門,同時藝術家、學者留學歐美國家,將歐美國家的文化思想、繪畫風格帶回中國,當時畫家就運用這些藝術流派的創作理念和表現技法進行創作,豐富和拓展了插圖的表現空間,即使是木刻這一形式,面貌也大大有別於傳統的木刻版畫。文學家、畫家的參與對現代書籍插圖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為中國現代書籍插圖留下一批經典之作。
1.3 社會背景的變革對書籍插圖風格演變的影響
書籍插圖作為一種大眾的視覺傳播媒介,具有很強的社會功能,插圖畫家都是在社會因素的推動下進行創作,作品會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民國時期,插圖的社會因素大致有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為了迎合社會大眾的需求,不同型別的插畫風格興起,插圖藝術擺脫了傳統的題材、樣式,催化了插圖藝術的新生,出現表現城市中市民的生活場景,情趣性很強。葉淺予先生的《兩雄相遇》,通俗易懂,同時又不失幽默趣味,因此很容易被廣大人民群眾理解,也更容易受到群眾的喜愛;第二,特殊的革命戰爭時期,插圖承擔起革命武器的任務,出現大量反映勞動人民的疾苦的作品,是1937年張仃先生創作的《蹂躪的體無完膚》。在戰火紛飛的歷史時期,寫實性的生活再現,既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反映普通民眾的生活,又擁有鮮明的革命特徵的書籍插圖應運而生。
2 民國書籍插圖的藝術風格
民國時期的書籍插圖創作,雖然時間跨度不長,但保留中國傳統書籍插圖的表現特質,吸收西方印刷技術和藝術手法,是中國現代書籍插圖的萌芽時期。此階段中國書籍插圖由傳統走向現代,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書籍插圖風格經歷了重要的轉變,總體包括西畫風格、漫畫風格和木刻風格。
2.1 西畫風格的審美趣味
民國時期,西方現代主義繪畫的語言、理念等被逐漸引入我國的繪畫領域,插圖也受到西方各種現代流派的影響,呈現出現代的審美趣味。書籍插圖的西畫風格主要以裝飾主義、象徵主義和表現主義為主。
裝飾主義(Art Deco)是與1966年在法國巴黎所舉辦的一場藝術作品展覽,當時這個詞被用來專門指20世紀第一個二十年發生在法國的裝飾性的藝術作品和風格。裝飾主義在20世紀20年代傳入中國,對中國的藝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影響到了書籍插圖藝術。張光宇、鄭川穀、葉淺予、張仃等書籍插圖藝術家是裝飾主義風格的代表。張光宇先生繪製的《西遊漫記》是便是裝飾風格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構圖結構嚴正,造型大膽誇張,色彩協調統一,至今都是插漫畫學習不可多得得經典範本。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產生與法國的文學藝術運動,採用借喻的手段或藉助客觀事物表現來暗指事物背後得真實。李樺繪製的《怒吼吧中國》作品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是象徵性的諷刺批判最典型的力作之一。這件作品採用象徵手法,以一個被緊緊捆綁、雙眼被矇蔽的痛苦而屈辱的男人軀體,預示一個民族終要起而怒吼和抗爭的忍無可忍的選擇。在這個時期具有象徵意味的插圖作品還有很多,與其說他們在圖形的樣式上探索上追求效果,不如說以另一種形式在探索書籍插圖藝術的現代性。表現主義是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強調藝術家主觀精神的表現,對客觀物體做誇張變形,線條用強有力的方法表達,反映在作品內涵的理性、思考、哲理性因素較多。黃新波、陶元慶、陳煙橋、劉峴、陳煙橋、羅清楨等書籍插圖藝術家便是表現主義風格的代表,黃新波《控訴》反映出藝術家悲憫仁愛的強烈的人道主義色彩和深沉的精神內省。
2.2 漫畫風格的.生活闡釋
民國時期的書籍插圖藝術漫畫風格非常符合大眾的精神需求,畫家把傳統線描同西方漫畫技法結合起來,創作出了許多生動、飽滿的插圖作品。其中最具中國韻味的要數豐子愷了,毛筆作畫,漫畫式的風格,寥寥幾筆便能將文字的意境豐富的展現,筆法極富韻律,即俗又雅,《看戲》反映的是市井生活,非常貼近生活,深受大眾喜愛。除了豐子愷,當時有相當一部分漫畫家從事著繪畫插圖的工作,如魯少飛、張樂平、葉淺予、馬國亮、郭建英、梁白波等便是漫畫風格的代表。
2.3 木刻風格的諷刺批判
民國的木刻風格是本土風格與西方表現主義風格相互作用後的一種特殊時期的改良風格,是中國式的表現主義。其積極汲取西方的繪畫技法,尤其是對明暗光影的塑造,形成了富有空間感,畫面明快、動感十足的藝術效果;同時受西方表現主義的影響,胡一川《到前線去》在表現形式上透過誇張、變形的造型和線條表現出了緊張、激動的情緒狀態。在魯迅先生的引導下,許多版畫家紛紛拿起木刻刀,黃新波、胡一川、劉峴、力群等書籍插圖藝術家便是木刻風格的代表。傳統的木刻插圖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因其特有的刀刻味道、直接表現和方便印刷等特點而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3 結語
民國書籍插圖藝術在激烈的文化碰撞下發展起來,在與西方現代藝術因素相互影響、融會貫通中逐漸走向成熟。它從簡單模仿到結合民族審美觀,藝術特殊性的吸收、融合和改進,一大批兼具中西藝術風格的優秀插圖作品被創作出來,具有濃郁民族裝飾風意蘊和時代感。從題材、風格處處彰顯著傳統意蘊與現代設計理念、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調和,也正是在這種不斷地碰撞與調和,民國書籍插圖藝術完成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革,奠定了其在中國書籍插圖藝術史上的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