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資料分析》的教學設計範例
教學目標:
1.會看橫向條形統計圖和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統
計表中的資料完成統計圖。
2.初步學會簡單的資料分析,進一步感受到統計對於決策的作用,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
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3.加強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每人一張空白的統計圖(縱向),一張空白的格子圖。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橫向條形統計圖。
1.創設情境,複習舊知
教師出示情境圖,下面記錄了某班一次自然測驗成績:
(1)讓學生說說統計表上收集到的資料。教師根據學生的統計填入資料:
(2)根據這些資料,引導學生獨立畫出縱向條形統計圖。
(3)師提問:橫軸表示什麼?縱軸表示什麼?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數量?教師帶領學生畫出
條形統計圖。
2.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1)師:畫出條形統計圖,我們就能清楚的看出成績的分佈情況。但是,有時候紙的空間
太小,不夠畫出這樣縱向的條形統計圖,那怎麼辦呢?
(2)引出新課:如果我們把縱向的條形統計圖變成橫放的條形統計圖,那佔的上下空間就
小了。這樣橫軸就變成表示各成績分佈區間段的人數,縱軸變成成績分佈區間。
3.小組合作,自主探究例題1
(1)學生四人小組合作,討論設計橫向的.條形統計圖。
(2)交流彙報展示四人小組的作品。學生自己介紹本組設計的條形統計圖。
(3)師肯定學生的設計,並出示規範的橫向條形統計圖。
(4)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統計圖。
(5)分析例1的資料,解決問題:根據橫向統計圖上的資料,你知道了什麼?你能提出什
麼問題?(讓學生根據完成的統計圖,分析下一步的進貨計劃,並說明理由)
總結:統計圖不僅可以讓我們快速的分析資料,還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問題,幫我們決策。
二、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1.看例題2,看統計表,分析資料。
(1)引導學生看書上的統計表。問:從統計表上,你知道了什麼?(學生髮現矛盾,教師
引入新課)
問:如果讓你根據統計表的資料,繪製一個學生身高統計圖,你準備一小格表示多少釐米?
(讓學生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看法。)
讓學生拿出準備的不同空白統計圖,讓學生分組合作畫完。
出示學生畫的統計圖,進行比較,發現問題(①統計資料的絕對值比較大。②不同資料樣本
之間差距又比較小。)讓學生思考:有什麼辦法能解決這些問題呢?(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
位量不一致)
2.引出新課:出示書上的統計圖。
學看統計圖,嘗試畫統計圖。
(1)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發現這個統計圖和前面學的統計圖有什麼不同?
(2)用折線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個單位,其他格代表多少個單位,這樣畫有什麼好處?
(3)引導學生按照示例,把其他兩人的條形補充完整。
(4)引導學生討論:在什麼情形下應該使用這種統計圖?這種統計圖的優點是什麼?
(5)引導學生觀察體重統計圖,看看這個圖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個單位,其他每格表示多
少個單位?
(6)學生嘗試獨立完成該統計圖。
3.問:根據上面兩個統計圖,你知道了什麼?你能提出了什麼問題?你能解決嗎?
出示“中國10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值”引導學生比較。發現哪些同學的身高、體重在
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學在正常值以上?
(1)引導學生為這些體重超正常值的同學出謀獻策。
(2)問:剛剛在比較時,你是怎麼看出他們在正常值以上還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3)引導學生思考:在統計圖中怎樣一目瞭然地看出每個學生的身高、體重是在正常值以
上還是正常值以下?(引導學生在統計圖上用一條虛線畫出正常值,再直觀地比較。)
三、總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你對自己、同學這
節課學習的表現有什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