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控春天》教學案例與分析參考
《觸控春天》真切地描寫了一個叫安靜的盲童在春天充滿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隻蝴蝶,並將蝴蝶放飛的故事,表達了盲童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強烈追求。這篇課文篇幅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意境雋美,所蘊涵的道理非常深刻,而四年級學生對盲童的生活缺乏體驗,很難體會盲童言行的困苦、內心的孤寂以及精神的無助;對生活的思考也缺乏經歷,也就難以產生深刻的感悟。教學中,教師充分挖掘學生、文字、生活等學習資源,嘗試著透過不同的方法,引導孩子走進盲童的內心,感悟盲童對生活的追求,對生命的熱愛,讓學生輕輕鬆鬆地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從而感悟文字的真正內涵。
[片段1]研讀:“睜著眼睛的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了。”
師:對於這句話你有什麼問題嗎?
生1:蝴蝶明明是被盲女孩抓住的,為什麼寫“被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的呢”?
生2:是啊!作為正常人也很難捕捉蝴蝶。上次,我看到一隻蝴蝶很漂亮就想去抓,但還沒等我走近,調皮的蝴蝶就飛走了。而安靜是盲童,卻能抓住蝴蝶,那她一定有神奇的力量。
生3:課文前面是講安靜整天呆在花叢中。我想,她身上有花的香味,所以蝴蝶才不會飛走。
生4:我認為安靜抓住那隻蝴蝶,不是一個奇蹟。因為,我媽媽說過,盲人雖然失去了視覺,但他們的聽覺、觸覺要比正常人更靈敏,安靜把手伸出去的時候,一定非常快、非常輕,輕得連蝴蝶也沒感覺到。
[分析]孩子們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五彩繽紛的世界,他們的語言就是極為珍貴的教學資源之一。正是因為教師這種資源意識,注重引導學生對含義深刻的句子質疑,並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解疑,才有了對“靈性”那五彩繽紛的理解和感悟;才有了學生談自己作為正常人也難以捕捉蝴蝶的無奈,從而佩服盲童那神奇的“靈性”;才有了學生大膽地認為那不是奇蹟,是盲人所特有的舉動。的確,只有把思考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說的時間讓給學生,才能讓我們聆聽富有個性的感悟與理解,才能生成課堂精彩。
[片段2]研讀:“此時安靜的心上,一定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蝴蝶在她八歲的人生劃過一道極其優美的曲線,述說著飛翔的概念。”
[分析]這句話的理解和感悟,確實很難。而句子中所折射出來的盲女孩安靜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要讓學生有所感悟,則難上加難。怎樣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呢?在學生的概念中,盲人看不到任何東西,他們的世界是黑暗的。可句子卻說“一定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這是學生無法理解的。其次,學生沒有作為盲人的體驗,他們無法體會面對黑暗是一種什麼滋味,更感覺不到看不見東西、又想看到時的那種渴望。如果僅讓學生徘徊在這些文字上去讀去悟,恐怕難以收到好的效果。
因此在把握學情的基礎上,教師要善於挖掘文字中的資源,抓住“安靜仰起頭來張望”這個句子,引導學生進行角色的轉換,設身處地地從盲女孩安靜的角度去思考:她最想張望什麼?最想看到什麼?這樣巧妙地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與文字中的主人公對話,從而使學生走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走進文字的精神內涵,達到情感的共鳴,從而水到渠成地理解這個含義深刻的句子。
師:你認為“張望”這個詞用得準確嗎?
生1:我認為“張望”是“看”的意思,應該用在正常人身上。安靜是盲人,她看不見東西,所以不能用“張望”。
生2:我覺得可以用“張望”,雖然安靜看不見東西,但從“張望”這個詞中,我可以感受到她是多麼想看見東西呀!
師:儘管安靜是盲童,但她仰起頭來張望。假如你就是安靜,你想張望什麼呢?
生1:我多麼想看到蝴蝶長什麼樣子啊?
生2:我很想看到蝴蝶是怎樣飛翔的?
生3:我想看看美麗的花園是什麼樣?
師:是呀!她多麼希望能看看蝴蝶展翅高飛的姿勢,多麼希望看看那條劃過天際的美麗弧線。你們說,她看到沒有?
孩子們善意地回答:她看到了,她用心看到了,從書中“一定”這個詞可以看出來。我隨機出示一段話: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還有一種內在的視覺,那可能是真實的,那就是用心去看這個世界。
[片段3]研讀:“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分析]這句話是整篇文章的`靈魂所在。盲女孩安靜的故事已經讓學生有了朦朦朧朧的感受,那就是:雖然安靜是個盲人,但她同樣能用心感受春天,她的內心世界同樣可以多姿多彩。然而,一個例子還很難讓學生有深刻的體會。其實,生活中這樣“身殘志堅”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如果能把這些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大量地閱讀、拓展,並藉助課外相關資源來理解和領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師:盲女孩安靜對春天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感動了作者,並使她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生: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師:(出示《千手觀音》VCD)春節聯歡晚會上,有一群特殊的演員,他們近乎完美的表演,打動了所有觀眾的心。此時,你最想說的是什麼?
生1:我感到這些盲人雖然眼睛失明,但他們心靈的窗戶沒有關閉。
生2:我感到這些盲人在用自己全部的身心來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
生3:這些雙目失明的人真可憐,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這種勁頭深深地打動了我,我也要像他們一樣更加地去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我還想去幫助身邊那些盲人朋友,幫助他們更多地去了解他們所無法看到的一切。
師:他們是聾啞人,在聽不到任何音樂的情況下,能表演出這麼完美無缺的舞蹈,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生: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師:(出示海倫·凱勒的簡介)讀完這段海倫·凱勒的故事作品,你們明白了什麼?
生: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分析]課後,教師請學生觀察身邊熱愛生命的故事,並寫成短文。在學生的筆下,有樂於助人的聾啞少女;有樂觀向上的輪椅少年;有笑對人生的張海迪、桑蘭;有頑強求生的螞蟻……從神情飽滿的字裡行間,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四年級的學生已經讀懂了“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的真正內涵。
教學中,教師沒有就句子解釋句子,而是根據這句話,拓展了大量相關的學習資源,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千手觀音》,那些聾啞人同樣創造了令正常人發出驚歎的奇蹟。他們雖然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但他們同樣能創造繽紛的世界。同時,又向學生介紹了海倫·凱勒,她那身殘志堅的精神,再一次讓學生明白殘疾人也可以生活得那麼快樂。而“閱讀連結”中海倫·凱勒所寫的那段話,她對植物細緻入微的感受,又一次讓學生領悟到“誰都有生活的權利,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生命的真諦。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善於領著學生在吃透文字的基礎上,超越教材,跳出文字,拓展更多的課外資源,閱讀“生活”這本無字書。這樣才能讓學生輕輕鬆鬆地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從而感悟文字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