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天網校課堂教師隨筆日記
2012年2月21日,星期二,普通的一天。
鬧鐘在六點鐘準時響起,打仗一般地起床,洗漱,桃夭叫醒女兒後然後弄飯,我洗漱簡單,開啟電腦後,用無線網絡卡發今天的“早安蝸牛”,然後關機。六點二十五分下樓,啟動汽車,把車內熱一熱,去除前窗玻璃上的霜跡,等女兒和小云下來上學(鄉下沒有中學,必須到城裡上學)。
六點三十五分左右從學校出發,從罕臺鎮到鄂爾多斯東勝區,到達入城口需要十分鐘,城裡需要五六分鐘(要視紅燈情況而定)。清晨的城鄉道路空曠而寂靜,出發時天尚黑,歸來已經漸趨清明,畢竟春天到了。今天回來時,七點已過。
這段時間,我的身份是學生家長,需要盡一份父親的義務。
1
學校早餐是七點二十分。很快吃完早餐,到辦公室,開啟資料夾,開始思索今天一天的安排:
1、上午要陪豐臺及石家莊長安區的十多位老師聽馬玲老師的晨誦《透明男孩》和語文課《日月潭》。昨天還聽了幹老師的數學課,今天數學課與馬玲老師的語文課衝突了,就不能聽了。
2、今晚網師有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課程本學期首次授課,要做準備完成備課。
3、另有數件瑣事,今天無法完成,先一一列出清單記錄下來。此外大事尚有:豐臺新教育小學招生的宣傳冊、下次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課程授課資料的製作、《非理性的人》備課(週五就要上了)。
和昨天相比,今天少安排了兩節聽課。
七點五十分,帶著資料夾下樓,資料夾很大,正好可以夾住一疊A4紙。資料夾的左側,夾著幾頁紙:罕臺新教育實驗小學2011-2012學年第二學期總課表、101班課程表(裡面有課程內容)、罕臺教師必讀書目一覽表、帶有相片的培訓教師名冊、學校通訊錄。這側相當於是一個工具箱,此外還多插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讀〈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幹國祥批註版,網師製作)。資料夾的右側,第一頁紙上方寫下時間:2012.2.21。然後,從三分之二處劃一條一通到底的豎線,這張紙就被分成兩欄,左欄是聽課記錄及隨想點滴,後面又想到了什麼再填入右欄。基本上,是一邊聽課,一邊觀察學生,一邊備課,即設想自己會如何上課。
原計劃匯談安排在晚上,但考慮到這樣我全天的時間更碎了,就決定見縫插針地匯談。像今天,因為後面沒課了,晨誦和語文課結束後,立即和長安區的老師們在四樓開始匯談,匯談涉及:晨誦一般流程以及根據詩歌不同的巧妙處理;根據幾處課堂細節討論什麼是想象力;二年級語文課程目標以及有效性的問題;課堂上學困生的個別對待;生字生詞學習遭遇的障礙及解決方案……
十點多,匯談結束。立即發了一個以“罕臺培訓日記”為話題的微博,及時記錄。
這段時間,我的身份,是新教育研究中心成員,負責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同時,也是豐臺新教育小學學術校長,負責豐臺新教師的培訓。
應該考慮上午後半天的事了。十一點多,要去接女兒。通常十點多就會惦記這事,不然工作一投入,就會忘記,而總惦記這事,工作又做不好。於是想了一個解決辦法,就是開啟線上鬧鐘,設定好時間和音樂,這樣就可以“忘記”另外的事了。(工作日誌也有類似功能,避免大腦中積存過多的資訊降低執行效率)
設定好時間後,便開始閱讀《給教師的建議》中相關章節。這本書已經非常熟悉了,仍然要為備課而讀,主要是找感覺,進入思之場景,並尋求新的啟發然後記錄下來。
十一點十五分左右,下樓,開車,又成了一個父親。總要確保能提前十分鐘,一是有車位,二是避免孩子等車(外面太冷了)。
車到了學校對面,停好車,調整好座位,有10-20分鐘空閒,車上有幾本書,今天仍然讀一本介紹海德格爾的小冊子《海德格爾》(世界思想家譯叢,約翰遜著,張祥龍譯),每次大概能讀兩至三個小標題,五六頁的樣子,但是味道很好,我也不清楚海德格爾的哲學為什麼對我有一種吸引力。
當學校十二點的鐘聲響起,我剛好返回學校,停車,吃飯,然後迅速就上床休息了。床頭總會放本書,既用來閱讀,也用來催眠。最近放了一本厚厚的`書,叫《甘地的真理》,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不可多得的好傳記。睡不著將是最悲劇的,因為意味著下午和晚上將被摧毀。通常還好,實際上會睡20分鐘。
2
一點剛過,醒來,再賴會兒床,然後洗臉,下樓,在車裡等女兒和小云(通常二十分),一點半左右出發去學校,兩點十分左右再返回學校,進辦公室。
第一件事,是泡咖啡,這對較長時間的工作是必須的。
這是一個幸福的下午,因為有整塊的時間可以為晚上的網師課程做準備。有兩年的講義,但今後不可能再去使用舊的講義了,必須以蘇霍姆林斯基的方式討論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還好,令人欣慰的是,課程分帖中已經有上百個回覆了,裡面有問題,有案例,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授課資源。
一樓一樓地重讀課程分帖中的討論及案例,還是有些感慨,有些老學員確實理解深刻,沒有辜負網師時光。將有價值的問題和案例複製下來處理好,然後分類,再將舊講義中相關總結部分複製過來作為授課時的參照。同時,有幾位學員私下裡發了案例,一直沒來得及看,這是馬上要看了的。
備課中,對網師課程本身也有較多的思考。我知道網師課程每一年都必須有所改進,甚至有很大改進,縱然上得比較好的課程,也絕不能重複。而在這一點上,忙絕對不能成為藉口。課程分帖刺激了我的兩個想法:一是製作一張學員參與學習表,對課程分帖中的發言(包括提交案例)數量和質量,以及討論過程中的發言質量進行統計。這樣做是為了促進學員的預習和積極討論,避免對講師的消極依賴(畢竟,有不少學員仍存幻覺,但講師豈能比蘇氏講得更妙?)。我是沒時間來做這種統計的,但是組長可以分擔,馬上製作了一張表格,然後發給親親氧氣並說明要求。二是成立教學組,既匯聚那些理解本課程較深入的學員,透過課程分帖與學員密切互動,這樣於人於己都有利,說不定以後還有人可以主持這門課程呢。前一個想法立即實施了,後一個想法暫緩,因為還要再觀察觀察。
統計學員,是讓組長立即完成的,以便晚上公佈。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另一個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就是自己確立標準,然後分派任務給相關的人。例如豐臺新教師或長安區教師的培訓,都是由他們自己確立組長,自己主持,並自己形成檔案,我樹立標準,並確保參與。
網師備課並不容易,事實上今天之前就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了,除了整理記錄外,還完成了對課程資料的批註。而今天做的,是進入這些問題與案例,並記錄下要點。
中間免不了處理一些瑣碎,包括借書之類。工作一會兒,還要瀏覽一下微博。
經常會有一些QQ留言,或是論壇密碼忘記了,或是有問題要諮詢,甚至有跟我討教一首詩怎樣解讀的。能立即回覆的就立即回覆了,討論問題之類,通常都會自動過濾掉,因為我沒有時間細緻地思考,也不想倉促地解答。與授課相關的問題,應該在授課時在公共群裡提出,我無力應付。有些時候,這會產生一些誤會,偶爾會解釋,更多時候,連解釋也無從解釋甚至沒時間解釋。
這個下午,我的身份是網師講師兼教務長。
很快,五點半了,該動身接孩子去了。仍然讀《海德格爾》,有時也會靜靜地想一些事情,發呆,或傷感。本週最幸福的一次,是昨天在超市裡買了饅頭和鹹菜,等孩子的時候,開啟後備箱,拿一個饅頭夾著鹹菜吃掉,這是很難得的享受,彷彿回到了童年。
六點三十分回到學校,食堂通常已經沒飯了,一般都直接進辦公室,但今天因為家裡有饅頭,所以直接回家,吃饅頭就鹹菜,再喝點水,一看錶,已經快六點五十分了!趕緊衝下四樓,再衝上四樓,開啟電腦,已經六點五十五分了。
倒杯水,整理一下思緒,然後等到七點整,開始授課。
3
這已經是第三輪擔任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講師了。
這門課程已經影響了不少學員,也算網師一門不錯的課程了。但我心裡始終存著很深的焦慮。
我想,網師對這門課程的基本理解已經完成,也就是說,這是一座富礦,已經被開採,但開採出來的煤如何轉化為熱量,轉化為能源,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而現在尚且存在著種種不如意的狀況:
雖然有70位左右的學員參與了課程分帖的討論,這在網師課程中絕無僅有,但相對於選修人數,仍然不夠。即,靜態的學習仍然沒有轉化為動態的學習,坐聽講師講解的心態仍然是主流。在知識面前,不能開啟自己,惟恐自己提問幼稚,仍然是妨礙許多人深入學習的首要因素。
輕率對待閱讀材料的現象仍然很突出。我提供的材料,以及《給教師的建議》,是訓練知性閱讀的絕佳資源,但是太多人仍然沿襲以往的閱讀習慣,表面地讀,自以為是地讀,而缺乏對蘇氏的邏輯的洞察。這似乎是個能力問題,但首先需要的並非能力,而是一種對待書籍或學習的嚴肅態度,這何其難哉!
討論中同時存在著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無論如何不發言,只觀看,看到精彩的,心裡喝彩一下,看到不精彩的,心裡輕蔑一下,卻始終保持“自身完整”。一種情形是不加省察地亂髮言,而又缺乏傾聽,尤其是一些學加入的學員,還不太理解網師的一些規則,不太理解網師在討論方面的嚴厲要求。因為要求慎重發言,乃是一種研討訓練,沒有這種訓練,固然其樂融融,但是整體課程的品質就大大降低了。
所有這一切,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學習再學習,而作為講師,經常必須忍耐這種種現狀。
最重要的是,我意識到,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難學,乃是因為他在教室裡的深入。他沒有提出什麼七步幾法的模式,而是一種真正的研究,必須遭遇和蘇霍姆林斯基類似的問題,才能理解這些研究成果。而對多數人來說,天天地教室裡,但從未進入教室的深處,甚至進入網師,也有許多人只是想尋求控制教室與課程的簡便法門,而這種心態,是無論如何與課程,甚至與網師是不相宜的。
一句話,愛過,痛過,甚至恨過,才能真正地進入教室,理解才有前提和可能。事實上,晚上分享的案例也充分地說明了這一些,可惜,無此經歷的人,誰解其中味?
討論持續到十點鐘。
再處理一些瑣碎的事,並且寫工作日誌,記錄今天的生活,並列出明天及最近的事務清單,就下線了,回到家是十點三十六分。平時,經常會喝點酒,既是愛好又是幫助睡眠。但今晚授課前吃過了,晚上就忍了忍。桃夭還在辛苦地工作,我一回來,就不自覺地又聊起了班上的學生,一說又是好久。
大約十一點半左右,入睡,心裡想的是,明天。
這是我的一天,在父親、學術校長、教師專業發展專案主持人、講師、網師教務長、新教育小學教師家屬(我常以此自嘲)等身份之間穿梭編織。之所以選擇這一天,是因為這是效率比較高的一天,而更多的日子,經常會有茫然與焦慮,有因安排不當導致的浪費。
“明天”是週三,“明天”晚上,是今年罕臺青年教師第一次“相約星期三”活動。我們將分享假期的閱讀,以及交流本學期的專業發展計劃並相互啟發。
因為辛苦的築造,生活已經給了我一些經驗,我總想著能夠與年輕人分享。例如,當繁重的工作襲來,如何從效率和情緒兩方面同時做好準備迎接挑戰?如何能夠很好地駕馭生活而不被生活駕馭?
不是所有年輕人都會理解並接受,但是,必須心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