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話能夠促進品德課堂的動態生成
福建省上杭縣廬豐鄉橫崗小學 周繼章
在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會常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生成了許多課前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因此,我們決不能拘泥於預設的教案不放,必須獨具慧眼,引領對話,善於捕捉對話資訊,並即時納入於臨場設計之中,巧妙運用於教學活動之間。這樣,教學才能在動態生成中得到完善,才能提升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才是對充滿靈性和發展的學生生命的尊重。
一、對話──生成預設目標的“彈性”
一般地,教學目標是教師在課前預設的,即透過這一課的學習應該讓孩子達到什麼樣的要求,預設的目標並不是不可調整的唯一行為方向、也不是行為檢測的唯一標準。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現場性,學習的狀態、條件隨時會發生變化。因此當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目標需要開放地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接納始料未及的資訊。隨著課堂的推進,預設目標會顯出它的不完善,教學就要合理地刪補、升降預設目標,從而即時生成目標。這些生成的目標實際上是一個指向不同個體不同時期的目標群,教師應及時捕捉這些生成性目標,並將這些作為教學進一步展開的契機。如教學《讀懂爸爸媽媽的心》這一課時,我用故事引入,然後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這時,從教室的某處穿來學生輕輕的討論聲:“我媽媽叫我不用對奶奶好。因為媽媽說,我小時侯,奶奶從來沒有抱過我……”聲音雖小,但引起了我的關注,我馬上讓其他同學停止了討論,我問這個學生:“你的話剛才老師都聽見了,那現在你是怎麼想的,告訴我行嗎?怎麼想的就怎麼說吧,沒關係。”學生站起來,猶豫了會兒說:“因為我媽媽跟我奶奶吵過架,有時我替奶奶做些事,媽媽就會罵我。”“其實他奶奶對他挺好的。”馬上有同學插上話來。我又問:“那你想對你奶奶好嗎?”該生點點頭。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並沒有馬上告訴他該怎麼做,而是對全班同學說:“其實他是個孝順的孩子,你們有什麼辦法讓他媽媽也尊敬奶奶呢?你們能幫幫他嗎?”於是,同學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想出了很多的辦法:把奶奶對你的好經常講給媽媽聽;有的說找外婆幫忙,讓外婆從老人的角度說說晚輩不孝敬他們的感受,讓媽媽明白……這樣一來,使得全班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自我教育。雖然“怎樣讓他媽媽也尊敬奶奶”這並不是我預設的目標,但這正是學生的課堂動態生成的目標, 於是筆者及時地調整了教學目標。我相信,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新問題是不可多得的生成資源,而這種生成資源又是學生的真實想法,在教學中及時抓住學生獲得的真實感受,激發課堂教學的活力。
二、對話──生成教學流程的“變奏”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已習慣把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作為一件正常的事。特別是公開課上,教師為了“順利”地完成教學計劃,達成教學目標,把整堂課預設得滿滿的,生怕一不小心出現的“節外生枝”影響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出盡洋相,所以根本沒時間去關注學生非同尋常的另類表現,導致學生被動地跟著老師指定的路線,走入設定的圈套。且不知,學生課堂的“節外生枝”正是他們真實情感地流露,內心世界最迫切的需要。作為教師,要憑藉教育智慧在教育機智中生成,這樣教學的流程就可以在生成中即時變奏。一位老師在上《校外探路》這一課時,結果學生在考察交通路線的過程中卻驚異地發現,在學校附近一條200米左右長的街道上,竟開了17家髮廊。“這麼多髮廊都是什麼時候開張的?為什麼都選擇在這條街道上開店?他們的生意是不是很好?”,對此,這位老師並未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生成的新問題置之不理或輕描淡寫地議一議,而是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參與實踐,體驗生活。沒料到,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絲毫沒有覺得這是教材以外的“附加題”,他們從中獲得了更多的體驗和收穫。課堂教學是開放的、更是生成的,所以我們的預設要凸顯開放性,要留有發展的空間。這樣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促成生成,也才能使課堂煥發“生命”的光彩。試想,假如我的教學流程沒有因此而“變奏”,課堂上又怎會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穫呢?
三、對話──生成教學內容的“擴充”
富有“動態生成”的課堂是一個師生、生生積極互動、動態生成的過程。因此,品德教師必須改變課堂教學只關注教案得以實現的片面觀念,樹立課堂教學應成為師生共同參與,擴充教學內容的新觀念。這樣的課堂需要品德教師及時“抓彩”,根據學生思維動態轉化和生成的過程來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如有位老師在教學《誠實是金》一課時,聽了《許衡不吃無主梨》的故事,學生都互相交流怎樣做一個誠實的人,及誠實給我們帶來的好處。這時,一個男生的聲音引起了我們大家的注意:“太誠實也不好的。” 這是老師所始料不及的,也是課堂動態生成的真實寫照。這說明“只有誠實的人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尊重”這一觀點,有些同學還是不認可的。想想,現實當中也確實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那麼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將是空白的。於是,老師問這位學生:“你為什麼會這麼想,能告訴我們嗎?”學生說:“有一次,我和表弟一起拿了媽媽五元錢,後來我老實地交代了,被媽媽罵了一頓,表弟不敢說,沒說,逃過了這一劫。”這時,馬上有幾個學生與他產生了共鳴。老師馬上問大家:“那麼你們是不是都這麼想呢?”底下傳來“是”“當然不是”的聲音,更有甚者,在座位上爭了起來。老師趁機把“正方,反方”的觀點寫在黑板上。老師說:不如我們來個辯論會,同意正方觀點的請坐到教室的南邊,同意反方觀點的坐到教室的後邊,如果中途改變了想法,可以隨時調換位置。話音剛落,教室裡馬上變成了兩隊,認為誠實不好的足足有17人,約佔了三分之一。接下來教室裡非常熱鬧,老師只插在其中做一些點播、解釋,大部分的話由他們自己去爭。終於在激烈的爭論中,把那十幾個同學給拉了回來,大家終於都認可了“誠實是金”。學生敏捷的思路,獨特的創見激活了全班同學的創新思維,使大家的思維亮點聚集在一起得以發揮,智慧匯攏到一處得以碰撞,從而推動品德課堂走向豐富、鮮活與深刻。正是教師的這種審時度勢,以足夠的教學機智,將這個問題變成了新的教學資源,把原先可能成為病點的問題轉化成了教學的亮點,煥發出了課堂的活力,使學生在辯論中得到感悟、體驗,提升課堂教學的活力。
四、對話──生成學習方式的“更新”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課堂上多給予學生探究的方法;給予學生合作的機會;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給予學生成功的喜悅。那麼在教學設計我們就應該融入這些新理念,適時“更新”學習方式。有一位教師在《校外探路》教學時這樣做的:教師先透過課件給學生演示了學校和學校周邊標誌性建築的圖片,圖片播放完後,教師說:“你們天天來上學,可熟悉路了,現在你們再回憶一下學校在什麼位置,幾個人先討論討論一下,試畫出路線圖來。”於是學生分成了幾組熱烈地討論著,但畫的時候,就分不清東南西北了,“要是再到學校外面走走,仔細看看,就好了。”一個學生提出來,其他學生也一起附和,教師同意了,交代了活動中注意安全事項。於是全班同學都走出教室,站在校門口,老師讓學生以校大門為中心確定方向,分別找出學校大門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之後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分成東南西北四個小組,從四個不同的方向出發,進行實地探路。探路回來後,又叫同學們繼續完成畫路線圖,這下,同學們很快就畫了出來。在這裡,教師順應學生實踐體驗的內在需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體會到實踐的益處,又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在後來安排的組內交流中,不同思想進行了最佳化整合,把個人方法轉化為共有的成果,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的生命活力得到發展。
五、對話──生成教學評價的“潤劑”
新課程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興趣、自我評價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因此,教師不能受自己教案的限制,而應抓住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透過適時讚賞學生敢於質疑、敢於探索、敢於表達的勇氣,尊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去分析、探究並嘗試解決;及時激發保護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慾。這樣的教學評價有利於學生個性化發展,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也是真實的和有生命力的。如一位教師在《讀懂爸爸媽媽的心》這節課上,請來了家長與學生一起上課,採用家長與孩子對話的交流形式,使課堂上到處可見情真時的淚水,意濃時的微笑。可就在此時,一位父母離異的學生伏在桌上痛哭失聲。而對此生成性資源,教師沒有按已設計好的教學過程按部就班地繼續進行教學,沒有因學生“干擾課堂”而批評這位學生,而是走過去給了他一個最溫暖的擁抱,用自己的行為代替了“語言評價”。使這個父母離異的學生在得到老師關注和關愛的同時,也樹立了生活的自信心。
總之,只要我們教師有一顆靈動細膩的心,一雙善於捕捉智慧的眼睛,時時關注課堂上的動態生成,並且真正顧及到了學生的健康成長,便能引發一段又一段精彩的對話,構建出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