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哲學

《中國哲學的歷史中有個主流》的閱讀題及答案

《中國哲學的歷史中有個主流》的閱讀題及答案

試題內容: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職林霞)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3題。

中國哲學的歷史中有個主流,可以叫作中國哲學的精神。為了解這個精神,首先必須弄清楚絕大多數中國哲學家試圖解決的問題。可以這樣說,尋求解決這個問題,就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對於每一種人,都有那一種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從事與實際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就是成為大政治家。那麼專就一個人來說,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就是能夠成為什麼呢?照中國哲學家們說,那就是成為聖人,而聖人的最高成就是個人與宇宙的同一。問題就在於,人如欲得到這個“同一”,是不是必須離開社會,或甚至必須否定“生”?

照某些哲學家說,這是必須的。佛家的“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道家的“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疣潰癰”,柏拉圖也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獄”,這些都是以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只有這樣,才可以得到最後的解脫。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這種哲學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願講超道德價值。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從入世的哲學的觀點看,出世的哲學是太理想主義的,無實用的',消極的。從出世的哲學的觀點看,入世的哲學太現實主義了,太膚淺了。它也許是積極的,但是就像走錯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錯得很。

有許多人說,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哲學。很難說這些人說的完全對了,或完全錯了。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不能說這些人說錯了,因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無論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間接地講政治,說道德。在表面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孔子有個學生問死的意義,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孟子說:“聖人,人倫之至也。”照字面講這句話是說,聖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中國哲學中所謂聖人,與佛教中所謂佛,以及耶穌教中所謂聖者,是不在一個範疇中的。從表面上看,儒家所謂聖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不過這只是從表面上看而已,中國哲學不是可以如此簡單地瞭解的。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我們若瞭解它,我們不能說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說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學家講到宋代的新儒家,這樣地描寫他:“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有了這種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義的,同時又是最現實主義的;它是很實用的,但是並不膚淺。

入世與出世是對立的,正如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也是對立的。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反命題統一成一個合命題。這並不是說,這些反命題都被取消了。它們還在那裡,但是已經被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合命題的整體。如何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哲學所求解決的問題。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中國哲學試圖解決的問題,其實就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B、人的最高成就就是達到個人與宇宙的統一,達到這樣的高度,人就成了聖人。

C、如果認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這就是出世的哲學。

D、入世的哲學注重人倫和世務,只講道德價值,有意避談超道德價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出世的哲學就是佛家思想,它認為“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否定生才能擺脫痛苦。

B、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哲學,不過這只是表面現象而已,“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才是中國哲學努力做到的。

C、儘管中國哲學各家不同,但各家哲學都有它的政治思想。

D、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是:(   )

A、“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出自《孟子》的這句話,典型地體現了入世哲學的精神。

B、《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體現出出世和入世的對立。

C、許由洗耳的典故體現了出世哲學的精神。

D、中國哲學中的聖人,他的精神成就相當於佛教中的佛、西方宗教的聖者的精神成就。但中國的聖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

試題答案:

一、

1.B“同一”和“統一”意思不同。

2.A佛家思想是出世的哲學,但不能說“出世的哲學就是佛家思想”。

3.A這句話體現出出世和入世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