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農/林/牧/漁

農民增收新業態的專題調研報告

關於農民增收新業態的專題調研報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城鄉差距突出反映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經濟新常態下,一方面農民增收傳統渠道受到擠壓,一方面新興產業新型業態又帶來新的契機。開展農民增收新業態專題調研,其意義在於:適應經濟新常態,把握城鄉產業新變化,著眼助農增收新途徑提出政策建議,引領農村產業升級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大趨勢。

專題調研所指的農民增收新業態,界定在與農民傳統增收門路相區別,消費市場新需求、新物質裝備、新技術手段等帶來的產業功能拓展和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新形態,為農民實現增收帶來新門路、新空間。從各地實踐看,表現突出的有鄉村旅遊、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農村電子商務、農村社會養老、農村文化創意等5個產業。以此,明確了農民增收新業態專題調研的範圍和重點。

4月15日至5月30日,省委農工委、省發改委、財政廳、農業廳、林業廳、民政廳、商務廳、文化廳、省旅遊局、省扶貧移民局、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等12個部門組成專題調研組,對農民增收新業態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了調研報告。

農民增收新業態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如下:

調研認為,在“四化同步”的大背景下,隨著城鄉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實現農民收入的產業形態不斷豐富,新業態加速湧現、競相迸發,成為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新的增長源。

(一)發展現狀

鄉村旅遊業:鄉村旅遊正從傳統“農家樂”模式向度假養生創意等新的模式轉變。2014年,全省農民旅遊業人均純收入704.5元,同比增長13.3%。一是規模大。全省鄉村旅遊業總產值達到1340億元,佔旅遊業的'27.4%;國家部委認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XX縣9個、農業旅遊示範點28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村) 11個;省級鄉村旅遊示XX縣(市、區)64個、示範鄉(鎮)村748個,星級農家樂和鄉村酒店3572家,鄉村旅遊經營戶10萬餘家。二是覆蓋廣。全省有鄉村旅遊業助農增收致富的村3500個,有1000多萬農民直接或間接受益。三是形態多樣。在農旅融合上,呈現出觀光農業、休閒農業、體驗農業等形態;在林旅融合上,呈現出生態旅遊、養生旅遊等形態;在文旅融合上,呈現出創意農業、鄉村藝術等新的形態。

同時也發現,鄉村旅遊業總體上還處於粗放式經營、排浪式消費、低層次發展的階段。普遍表現為“農家樂”的形態特徵,經營主體以傳統農戶家庭為主,消費方式以傳統的“喝茶+打牌+洗肺”為主,消費特徵以“一頓飯、一日遊”和“節假日、花果期”等排浪式、短時性、季節性消費為主,低標準、低水平和模仿性、重複性特徵明顯,“留得住、住得下”的度假型、康養型消費少,短時性、季節性消費讓目的地不堪重負,農戶“賺了吆喝不賺錢”。

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農產品消費市場細分,個性化、多樣性消費趨勢明顯,為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帶來巨大空間。調研發現,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主要集中在產後淨化、分類分級、乾燥、預冷、儲藏、保鮮、包裝等環節,既滿足了不同層次市場需求,又明顯提升了產品附加值、為農戶帶來了更大收益。目前有三個特點:一是漸成趨勢。全省766個專合社、 22.5萬農戶參與農產品初加工,年儲藏保鮮烘乾能力已達190萬噸。二是增值明顯。透過冷藏保鮮、錯季銷售,水果畝平增值50%左右、蔬菜畝平增值60%左右、薯類增值1倍左右、中藥材增值2倍左右。三是帶動產業升級。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強化了“市場端”的導向作用,倒逼提升了專業化、集約化、組織化生產,明顯提升了產業質量和效益。

同時也發現,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總體覆蓋面不大,農產品初加工率很低,初加工設施裝置造價高、普及率較低、人才支撐不夠等問題突出,設施裝置“用半年、閒半年”,季節性特徵明顯,綜合效益不高。

農村電子商務業:資訊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革農業和農村,以“網際網路+三農”為主要特徵的農村電子商務,正在改寫農村商品流通模式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全省農村電子商務如雨後春筍,較其他業態起步雖晚,但勢頭迅猛。2014年,全省農副產品透過網路銷售260萬噸,銷售額超過126.2億元。有四個特點:一是進入門檻低。經營主體進入電商的門檻低,很多農戶只要登入現有平臺註冊網店,就可實現透過電商賣農產品。二是交易成本低。供應鏈中的所有組織在“第一時間”從網際網路上獲得資訊,提高了交易速度、減少了中間環節。據統計,電子商務從訂貨到售出物流費用比傳統模式低40%左右。三是模式多樣。仁壽、資中、安嶽等地探索形成了“電商集聚園區”、“物流+萬村千鄉示範專案”、“電子商務團隊服務”等模式。四是爆發式增長。趕街網入駐XX縣,僅用3個月時間就建成31個村級網點,今年第一季度就實現交易3035筆、總金額18.7萬元。

同時也發現,農村特別是邊遠地區居住分散、運距長、公路交通條件差,物流配送“最後一公里”瓶頸頸突出,留守農民文化素質和網路應用技能差,網際網路基礎設施不完善,是農村電子商務的主要制約因素。

農村養老服務業:人口老齡化加快為農村養老服務業帶來了廣闊空間,公益性養老服務難以滿足需求,社會資本投入養老服務業悄然興起,農村養老服務業已經起步。如,XX縣整合飛龍鎮寶塔山村閒置農房,改造成3500平方米、100 個床位的龍祥養老公寓,已接納53位老人入住,農民房屋租金戶均1萬元/年。XX市XX區社會資本興辦的萬鴻頤養園,50個床位全部投入使用,二期700個床位預訂一空。農村養老服務業有四個特點:一是產業特徵初現。不同於一般性的養老服務,經營性養老服務業開始出現、逐漸興起,社會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特徵開始顯現。二是服務質量較高。經營性養老服務,無論從住宿、文化、娛樂設施等硬體看,還是從護理、康復等軟體看,大多優於公益性養老院。三是市場供不應求。良好的空氣、陽光等生態條件,近年來交通、安全飲水等工程加快實施帶來的便利,讓農村養老服務業對城鄉老人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四是發展空間很大。據測算,2036年全省60週歲及以上老人將達到2600多萬,佔總人口的33%,農村養老服務業前景廣闊。

同時也發現,農村養老服務才剛剛起步,從全省面上來看,產業業態的形成和經營主體的出現,還處於“星星之火”的初始階段。受傳統居家養老觀念的影響,很多老人和家庭接受還有個過程,推廣普及尚需時日。

農村文化創意產業:農村文化創意產業,既傳統又現代,新主體新形態加速孕育。當前農村文化創意產業主要表現在農民演藝、農村傳統手工藝、古鎮古村營運、文化創意產業園等方面,對農民增收帶動作用很大。如,XX縣農民演藝團隊發展到97支,演員3000多人,年演出1.6萬多場次,收入達8000多萬元。青神竹編小資源做出大品牌,開發出平面、立體、套繪3類8個系列3000多個品種,遠銷歐、美、澳以及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4年全縣竹產業產值13億元,帶動3萬農戶增收4億元。農村文化創意產業主要特點有:一是形式多樣。如,以手工工藝品開發為主的青神竹編、綿竹年畫等產業,以農民文藝職業化演出為主的XX縣農民演出、嶽池曲藝等產業,以農業與文化創意融合為主的成都溫江創意農業與花卉園藝、大邑安仁博物小鎮等產業。二是資源豐富。民族文化、傳統文化資源富集,川劇、皮影、嗩吶、舞龍、扭秧歌、賽龍舟等民俗文化資源,蜀繡、蜀錦、竹編、年畫、漆器等工藝資源,是培育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沃土”。三是需求旺盛。農民群眾文化的需求日趨旺盛,同時城鎮居民到農村休閒、體驗,帶來巨大的文化需求。

同時也發現,我省農村文化產業還處在初始階段,文化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產業分散零亂、聚集度低,且有庸俗、落後、腐朽的文化產品充斥其中,具有時代氣息、高雅格調和健康內容的文化精品不多。

調研表明,鄉村旅遊、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農村電子商務、農村養老服務、農村文化創意等5個產業,儘管無法將農民增收新業態全部囊括,但已經是實踐中表現出來的農民增收新業態主體部分。這5個產業,從內涵看基本都屬於服務業範疇,從外延看盡管還有些相互交叉,但產業形態已經形成、產業發展已成氣候、產業趨勢已經顯現。抓住這5個產業,就能夠抓住農民增收新業態的關鍵,就能夠在開闢農民經營性增收路徑上邁出新步子。

(二)共性問題

調研發現,多樣化的農民增收新業態,大多尚處於低水平、低層次的初始階段,不同程度地存在發展不足、質量不高、支撐薄弱等問題。共性問題主要有:

第一,普遍存在新型經營主體缺乏的問題。各類新業態普遍缺乏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農戶主要還是以單打獨鬥的傳統家庭經營為主。而新型農場、農莊、農民合作社、鄉村酒店、農村電商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滯後,是新業態發展的短板。

第二,普遍存在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的問題。目前,農民主要靠土地租金和就地務工增收,新業態經營參與度不高, “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入股分紅、多次返利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能力強的經營模式還比較少。

第三,普遍存在經營粗放的問題。各業態普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大多是低水平發展,低層次擴張、低檔次服務、粗放式經營,在產業融合發展、資源有效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勞動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汙染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

第四,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新業態發展主要還是以地方的“小敲小打”和新型經營主體的“自彈自唱”為主。社會資本參與新業態發展不足、渠道不暢,造成新業態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弱,影響其快速健康發展。

第五,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問題。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農村社群空心化現象突出。參與新業態經營、管理、服務的實用人才嚴重欠缺,已有從業人員專業知識、技能水平難以適應新業態發展需要。鄉村旅遊經營管理人才、農村電子商務網路技術人才、農村養老服務業服務人才等嚴重不足。

同時,各地對農村產業發展中呈現出的新變化、新趨勢認識不夠,培育新業態的意識沒有形成,面上情況不清楚,缺乏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新業態的發展主要是市場主體自我發展,缺乏一個統籌協調、引領支援的載體和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