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古詩《江雪》教學的新嘗試

古詩《江雪》教學的新嘗試

在浙江省第五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活動中,杭州市西湖小學XXX老師執教的《江雪》深得好評。重讀課堂實錄,覺得這節課在古詩的教學上有所突破。

一、嘗試自學,探究規律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教學要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這節課教學的每一部分都是讓學生嘗試在前,學生能學會的就不教,確實不能學會的也先學後教。教師讓學生嘗試朗讀,嘗試講詩意,嘗試自己解答疑難,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這說明小學生儘管年齡小,但也有自學的能力,何況他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並非“白紙一張”,我們完全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學習。對學生的學習潛力估計太低,處處不放心,實在是不必要的。

自學,也要提高“含金量”,這個“含金量”就要讓學生從中領悟一些語言文字的規律,受到人文精神的薰陶。拿這節課來說,教師把“虛指”與“倒置”作為古詩學習的知識點和方法,讓學生在試講的過程中感悟學習古詩的方法,就使教材的教育價值得到更深的發掘。

二、自主感悟,多元解讀

古人早已認識到“詩無達詁”,也就是說沒有惟一正確的解釋。一首好詩,正因為可以作多種理解,才讓人覺得回味無窮。同時,由於讀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對作品也會有不同的解釋。這一節課上,在“這麼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麼還在江上釣魚”這個問題上,鼓勵學生提出多種假設,就是為了讓學生探討答案的多樣性。這種對作品的多元解讀,有利於學生從小就形成一種觀念:問題的答案不只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這對學生的人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尊重多元解讀,又要重視價值取向,這是閱讀教學必須注意的兩個側面。拿“這麼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麼還在江上釣魚”來說,學生有那麼多的答案,有好有壞,教師不能簡單地全部肯定,而宜加以引導分辨。顯然,“養家餬口”的解釋不僅缺乏詩意,也有悖詩人的本意。教師在適當的時候才出示柳宗元的簡介,然後讓學生聯絡詩人的經歷來解讀文字,使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達到了新的深度。

三、比較閱讀,深入感悟

學習的過程要讓學生主動經歷,學習的結果要讓學生自主梳理。學完《江雪》後,要求學生自我小結,對知識進行回顧和整理。在小結的基礎上,再推出清代詩人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讓學生比較閱讀。這種同一題材不同意境的作品閱讀,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

課堂教學難免會有遺憾。這節課在處理“釣雪”這一難點時,教師還是有點急於求成,未能充分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感悟古詩“倒置”這一常用手法,而直接把方法告訴了學生。此外,對詩中表現孤傲心境的關鍵詞如“絕、滅、孤、獨”等揣摩不夠,如果能在理解了詩所表現的意境後再返回文字細細品味,對人文精神的領會可以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