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古詩《江雪》教學反思

古詩《江雪》教學反思

《江雪》這首詩,描繪出一幅肅穆感人的南國江鄉雪景圖。全詩的意境,在“孤”和“釣”二字上。詩中充滿了寒意,令人讀之不寒而慄,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這首詩,並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鄉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遠的。它不是為了寫雪景而寫雪景,而是透過雪景來讚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透過“獨釣寒江”的老翁,進而歌頌為堅持正義而鬥爭的人們。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後世許多山水詩不能超過它,人們畫山水畫也多以這首詩為題材,千百年來傳誦不絕。

在教學這首詩時,我努力在體現以下幾個理念:

一、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標準》中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課上,我讓學生“猜一猜”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其實就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只不過換了“猜一猜”這種說法,學習就不顯得那麼壓抑和沉重了。

根據註釋學習古詩是學生自己透過觀察發現的,這樣的發現比教師告訴他的,要有效。

四人合作交流古詩詩句的意思,是在個體充分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先有自己的觀點,再進行討論交流,才有話好說,有理可辯,不至於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怎麼學比學什麼”更重要。

二、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和體驗。

借用一句老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小燕子”了。由此可見,閱讀更多的是主觀行為,這與閱讀物件的年齡、閱歷、經歷等都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

《江雪》這首詩中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鬱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來發洩他對朝政的不滿,來表露他對憤世恨時且又孤芳自賞的感情。

這種感情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是能夠有所體會的,但如果要和詩人引起共鳴卻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畢竟還是孩子。

因此教師只是點到為止,學生從自身出發談體會,不追求唯一的結論,也沒有正確的答案。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學生的成長,對於這首詩意境的體會將不斷髮生變化。這也是古詩的永恆魅力!

三、擴大容量,注重積累。

《標準》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積累語言材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組的整體儲存,這些材料儲存於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啟用,就會產生綜合效應,極有利於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課前,我讓學生說描繪冬天的詞語;課中引導學生說“千()萬()”的成語;教完教材中的古詩,再補充《標準》要求背誦的詩文。這樣的課堂容量學生完全能夠接受,而且掌握起來也比較輕鬆自如。

語文的學習是很難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