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服裝/紡織/皮革

劉元風對服裝設計師成才路徑的認識

劉元風對服裝設計師成才路徑的認識

北京服裝學院校園不大,聲譽卻很好。北京服裝學院院長劉元風帶領北服參與2008年奧運會、2014年APEC服裝設計,讓學校聲名大噪;他培養了一大批服裝專業人才,多次擔任專業賽事評委,親歷無數設計人才的成長之路;他編著了很多服裝專業書籍,用學者的眼光精準判斷著服裝專業在社會的作用;他開拓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研究方向,為產業服務,為北服增添越發濃厚的民族底蘊。

在充滿希望的季節,本刊特別採訪到北京服裝學院院長劉元風,他觀點鮮明地講述了自己對服裝設計師成才路徑的認識。無論是帶領一所院校,還是評判一種職業,他總是看得更加深遠。

實用藝術

細長別緻的櫻花小街,恬靜優美,通向北京服裝學院的大門。記者採訪當日,恰逢藝術類高考第一天,很多學生正試圖敲開這扇門。今年有2萬多藝術類考生報考北京服裝學院,最終會有600多人被錄取。對於這樣的報考資料,劉元風說:“院校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整體大環境。隨著社會經濟、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日子過好了,對衣食住行有更多的需求,對應就要提供更多相關人才。近些年,報考北京服裝學院的藝術類考生最高時有3萬多,這也跟學生出生時處於生育高峰期相關。”

整潔明亮,井井有條,以及,一絲不苟,劉元風院長的辦公室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些詞語。連他的辦公桌上,那些鉛筆、畫筆、尺子、橡皮擦、圓珠筆,也精神抖擻,被分門別類,十分妥帖又較為擁擠地待在各自的筆筒裡。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整個過程,劉元風一直非常明確地將北服各學科專業定位為應用類學科。“應用類學科離不開社會。我們是以社會的支援為發展動力,在為社會服務中求發展。學校的社會聲譽好,也能夠吸引更多更好的學生生源,形成良性互動,可持續發展。”他說。這位自2002年調入北京服裝學院之後,便更加深入強化北服“藝工融合”典型特點的院長,用學者的眼光精準判斷著服裝專業在社會中的作用。

與劉元風筆下風姿卓絕、充滿藝術氣息的時裝畫相比,他的實際工作是極其理性的,用他的話講:“任何決策容不得半點差池。”

設計的.出發點

北京服裝學院培養了大量服裝專業人才,其中,毛繼鴻、陳野槐、蘭玉等被外界熟知。除了這些光芒四射的服裝行業明星校友外,記者在對劉元風的採訪中,看到更多的是,從教育角度如何把握教育規律,培養學生整體的專業素養與態度,學生再根據自身個性成長的視角。

關於服裝設計,他態度鮮明。他說服裝設計是要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職業、不同審美的消費需求,與此同時,設計師要看準方向,引領消費者朝更高層次發展。

“消費者和設計師之間是一種相互培養的關係。雙方相互促進,形成互補與互動,這是服裝領域最好的局面。”劉元風說。他說:“就算是設計師品牌,當其運作成熟之後,設計師的個性也要從屬於這一類消費群體的需求。只要是產品,都不能個人的東西太多,消費者所需求的就是設計的出發點。”

“每個領域每個人都應該把握一個度,每個人的身份與每個人所從事的職業,就限制了他只能在一定範圍裡找到適度。恰到好處,是一個很大的學問。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劉元風認為不同消費需求的基礎。他認為服裝設計真正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職業,真正需要“幹中學,學中幹”。

當記者問到:“很多時候大家會認為這個領域跟藝術才華有很大關係?”劉元風說:“服裝設計是實用藝術,有藝術天分是入門條件,但不佔絕對比重。除了純藝術的形象思維,服裝設計需要更多理性和邏輯思維。”

“我自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一開始也是各種想象,最終看到了服裝設計的本質。”他說。

不要讓才華成為障礙

劉元風說:“藝術家有時候靠天分能出現。但是設計師靠天分根本不可能。”他認為服裝設計需要非常紮實的基礎,非常理性的思維,非常嚴謹的工作態度,非常刻苦的努力。他曾經看到恰恰是那些極有天分的學生,反倒沒有做好。“為什麼呢?受到那個天分的制約太大,認為自己是天才,就不需要那麼刻苦了。才華反而成為他成長過程中的障礙。其實,才華是在努力之中顯示出的才華。”他說。

必須熱愛

服裝設計的大門是不知不覺在劉元風身邊開啟的。時光倒退到30年前,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隨時隨地,練習速寫,是劉元風的真實寫照,他熱愛藝術,勤奮好學。當時報考中央工藝美院的學生有2萬多名,其中在河北只招收2名,劉元風是其中一位。劉元風求學時也非常在意藝術上的每一點進步。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班主任常沙娜向學生們教授敦煌圖案時,她親自給學生修改作品。“她動手改的那一筆,比如一片花瓣,或者幾絲葉脈,一片葉子的走向,抑或是一個二方連續的框架,我們根本捨不得動。她給我改過的畫,我都放起來,自己再去畫一張。”他說。他現在的教學觀點中,認為老師要善於動手給學生作示範,也是源於自己的真實體驗。

在中央工藝美院,畫記憶速寫時,老師讓模特站在臺上,學生們還沒弄清楚狀況,老師便讓模特下去了。老師要求學生把剛才的動作畫下來,大多數人沒有用心觀察的習慣,畫得不好。之後,老師再讓模特上臺,很短時間再下去,如此反覆,大家後來都能在很短時間內憑記憶畫好速寫作業。劉元風在學生時期就打下了非常深厚的繪畫功底,才有後來人們看到的他的那些美輪美奐的時裝畫作品。當他留校任教,帶領學生在海南黎苗族自治州、雲南等地採風時,他會要求學生不用相機,而是親手畫出看到的民族服飾。“這是鍛鍊他們的造型能力。他們透過觀察,對民族服飾的圖案、刺繡手法、刺繡特點、裝飾藝術理解之後,才能畫出來。”他說。

那時,劉元風與李當岐等一批清華美院年輕教師,在中國服裝設計學科剛剛誕生時,學習,任教,編寫中國服裝設計教材,逐漸對服裝設計、對民族服飾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那個時候白天上班,晚上回家10點到1點多是寫教材的時間。”他說。“我們一開始也是把典型的圖案和服裝結合起來,比如,將彩陶、青銅器、畫像石等上面的典型紋樣,直接刺繡上去或者手繪上去,這些符號式的應用,現在看有一點膚淺,但畢竟那是我們的開始,那是我們的路。我們是這樣走過來的,一步步深化,直到現在,民族服飾的文化與圖案應用中,內在精神的運用更多了。”他說。 也正是在常沙娜等中央工藝美院前輩大師的學術精神影響下,劉元風的學術理念非常清晰:為民生需求而設計,為提高人們生活品質而設計。他也切身體會到,除了要有明確目標,有堅持力,有專業薰陶、寬泛的視野與閱歷外,在藝術設計領域,有一個特定要求:設計師必須熱愛這個行業。他說:“如果不熱愛,就會讓設計成為了無形的壓力。”

設計師有成長週期

劉元風同時是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對於中國國際時裝週每年都會評選的十佳設計師,他說:“設計師協會的評委們根據評選標準評選出十佳,這只是給年輕設計師一個出現的機會。”

“有些年輕人上來衝勁兒很大,但是設計是拼長遠而不是拼一時一事。如果你這一生想做好一個設計師,那你就慢慢地穩穩地走吧。服裝的流行週期比較短,設計師的隊伍像浪潮一樣,大浪淘沙,非常殘酷。”劉元風說。

劉元風認為,設計師本身也有成長週期,不同時期對設計的啟示也都不一樣。“有的學生剛畢業,就是一個小高潮,但這絕對不會標誌著他永遠都能表現得這麼好。一個成熟的設計師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歷練,他可能曾經失敗了,後來又成功了,經過了幾輪失敗與市場歷練,視野開闊了,看問題更加深入,積累到對設計、材料、流行、市場、消費等全面經驗,會站得更穩。”他說。

他說:“我在服裝領域這些年,看著一波一波設計師,有的成了,有的不成,有的灰溜溜的,有的趾高氣昂,太多了。但是我總的來看,那些跳著蹦著出來的,不一定就行,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設計師是最好的。不能著急!任何領域都是一個理兒。”

服飾文化底蘊

2008年,北京服裝學院設計研發團隊參加奧運會與殘奧會的服裝設計。期間,北服曾與奧運會長期贊助商阿迪達斯交鋒多次,當時北京市委書記劉淇主張奧運會的服裝要有中國文化的特色,北京服裝學院最終爭取到大部分的服裝設計與研發。

近年,劉元風為北京服裝學院爭取到博士專案《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搶救傳承與設計創新》。他說:“我們研究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古織物的物理特性,傳統服飾的修復,服飾的結構特性與裁剪方式,服飾的色彩及其染織方法,特別是對傳統服飾的紋樣的深入研究及其應用。比如,不同的紋樣會用於不同類別的服裝上,不同紋樣有不同的工藝手法,這些工藝手法又會和不同類別的服裝發生不同的聯絡……這些研究還要考慮如何服務於當代設計。”

劉元風說:“我國的服裝專業就是30多年的基礎,這個學科是一個新的學科,很多東西借鑑國外知識。一所高校要走得更遠,一定要有最古老的,也要有最新的。北服的設計專業,有古典的民族服飾,也有非常前衛的時尚設計。材料專業,有最新的材料,也有最傳統的材料。”

至於他本人,很早就在敦煌壁畫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