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電子技術/半導體/積體電路

微電子技術發展及未來趨勢展望論文

微電子技術發展及未來趨勢展望論文

摘 要:微電子技術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高新技術之一。在相關技術不斷成熟的情況下,它已經融入到各行各業當中,無論是人類生活,還是工業生產,都已經離不開微電子技術。在資訊化時代背景下,微電子技術被視為新技術革命的核心技術,是資訊產業、計算機產業、通訊產業的發展的基礎。正因為如此,國家對微電子技術愈來愈重視,所投入的資源也在不斷增加,這給微電子技術快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基於此,本文對微電子技術發展進行了探討,提出了相關觀點,以供參考。

關鍵詞:微電子技術;發展;趨勢

1 微電子技術概述

從本質上來看,微電子技術的核心在於積體電路,它是在各類半導體器件不斷髮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在資訊化時代下,微電子技術對人類生產、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與傳統電子技術相比,微電子技術具備一定特徵,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微電子技術主要是透過在固體內的微觀電子運動來實現資訊處理或資訊加工。

(2)微電子訊號傳遞能夠在極小的尺度下進行。

(3)微電子技術可將某個子系統或電子功能部件集成於晶片當中,具有較高的整合性,也具有較為全面的功能性。

(4)微電子技術可在晶格級微區進行工作。

2 微電子技術發展歷程概述

微電子技術誕生於20世紀40年代末。1947年,巴丁、布萊頓與肖克萊發明了電晶體,這使得電子技術有了極大的突破,也為微電子技術的後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至20世紀50年代末,積體電路的出現推動了電子技術革命,這也意味著微電子技術變得愈來愈成熟,並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同時,計算機技術應用範圍的不斷拓展,也進一步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至20世紀70年代,伴隨著微型計算機的出現,讓微電子技術發展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也奠定了微電子技術在高新技術當中的核心地位[2]。如今,微電子技術已走入人們的生活當中,計算機、手機、家用電器的製造、生產都離不開微電子技術的支援。同時,微電子技術也成為了國防工業、印刷工業、汽車工業等工業生產當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甚至可以說微電子技術無處不在,它已經與整個社會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相對於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微電子技術起步較晚。但近年來,我國的微電子技術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在奈米整合技術方面有所突破,並且整合規模也變得愈來愈大。其中華為公司在移動晶片方面已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旗下的海思晶片已經能夠與高通、三星等晶片一較長短。如今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類電子市場,在市場刺激下,我國微電子技術整體水平還將進一步提升。

3 微電子技術發展趨勢分析

3.1 矽基CMOS電路

在矽基技術不斷進步、不斷成熟的情況下,矽基CMOS的應用深度也在不斷提升。從矽基CMOS電路發展趨勢來看,矽晶圓片的尺寸正在不斷擴大,然而特徵尺寸(光刻加工線條)卻變得愈來愈小。早期的矽片尺寸為2英寸居多,經過3、4、6英寸的過渡發展,如今已經達到8英寸水平[3]。近年來,積體電路製造工藝技術的進一步突破,使得矽片尺寸已經達到12英寸以上,直徑超過300mm。矽片尺寸的擴大,意味著整體生產成本能夠進一步降低。英特爾公司在積體電路晶片製造方面一直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從2011年開始英特爾便具備了成熟的32nm製造工藝。近年來,由32nm工藝到22nm工藝,再到如今主流的14nm工藝,體現了積體電路製造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兩年內,器件的主流特徵尺寸將朝著10nm、7nm方向發展。當然,在矽基CMOS電路特徵尺寸不斷縮小的情況下,器件結構的物理性質會變得愈來愈大,不可能完全按照摩爾定律一直髮展下去,甚至可以說矽基CMOS電路已經遇到了一定的發展瓶頸。要讓其突破發展瓶頸,必然需要新材料的支援。高K材料、新型柵電極及新制造工藝將是促使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3.2 生物晶片

生物晶片是微電子技術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生物晶片是一種微陣列雜交型晶片,其中微陣列主要由各類生物資訊分子所夠成,包括DNA、RNA、多肽等。它是典型的生物技術與微電子技術的融合性產物。在陣列當中,各分子序列是預先所設定的序列點陣,並且序列與位置都是已知的[4]。以生物分子特異性作用為基礎,可將生化分析過程集成於晶片表面,這樣便能夠實現生物成分如DNA、RNA、糖分子、蛋白質、多肽等的高通量快速檢測。在生物晶片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其應用範圍也在逐漸擴大。例如,Santford與Affymetrize公司所生產的DNA晶片上含有超過600種的基因片段。在晶片製造過程中,先在玻璃片上蝕刻出微小溝槽,在將DNA纖維覆於溝槽上,以不同DNA纖維圖形來體現基本片段的差異性。利用電場等手段可讓某些特殊物質將部分基因的特徵表現出來,從而實現基因檢測。又如,三位美國科學家被授予了一項關於量子級神經動態計算晶片的專利。此類晶片功能性較強,可進行高速非標準運算,這給量子計算領域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該晶片是物理過程與生物過程的結合產物。以仿生系統為基礎,在介面介面透過突觸神經元連線,可實現反饋性學習,無論是運算速度,還是運算能力均具有較高水準。一旦該技術成熟後,可在民用及軍事領域大範圍應用。

3.3 整合系統

整合系統是微電子技術發展的重點方向。以往微電子晶片都是以積體電路晶片為基礎,然而,電子資訊型別及數量的不斷增多對積體電路晶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具備更低的功耗、更快的速度,並且能夠快速處理不同型別的複雜智慧問題。在此需求下,SOC(系統級晶片)概念愈來愈受到關注。SOC具有極強的整合性功能,不但能夠將資訊處理系統、執行器集於一體,還能整合生物、化學、物理敏感器[5]。目前,SOC已經成為了移動終端中最為主流的晶片解決方案。部分手機的SOC效能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接近於桌面級CPU。以蘋果的A10晶片為例,A10電晶體的數量已經超過30億,其整體效能較上一代A9晶片提升了約40%,所整合的GPU效能較A9也有50%的提升,但整體能耗卻下降了30%。同時,SOC當中還集成了數字訊號處理器模組、控制器模組、儲存器單元模組等多個模組,可以勝任各種任務。未來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成熟,SOC還將具備更大的發展空間,併成為社會生產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4 微電子製造工藝

穆爾定則指出,積體電路的整合度每3年左右就會成倍增長,而特徵線寬則會下降30%。特徵線條愈窄,也就意味著積體電路的工作速度愈快,並且單元功能消耗功率也會一定幅度下降。積體電路整合度的不斷增大對相關製造技術(光刻技術、蝕刻技術、擴散氧化技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光刻技術。利用波長為436nm光線,即可獲取亞微米尺寸圖形,從而得到整合度為1M位與4M位的DRAM。然而i射線曝光裝置的出現進一步提升了光刻技術整體水平。利用i射線曝光可獲得半微米尺寸及深亞微米尺寸圖形,得到16M位與64M位的DRAM。目前主流的光刻技術為248nm DUV技術及193nm DUV技術,未來奈米壓印光刻技術及極紫外光刻技術均存在較大潛力,極有可能成為下一代的主流光刻技術。

(2)蝕刻技術。在高密度積體電路製造過程中,由於特徵尺寸的不斷縮小,對蝕刻工藝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隨著相關工藝的不斷成熟,採取CER等離子源及ICP高密度等離子源,並將其與靜電卡盤技術相結合,可進一步提升蝕刻效果。

(3)擴散氧化技術。以往的氣體擴散法需要在高溫條件下長時間擴散,才能獲得擴散層。新一代的離子注入技術進一步提升了擴散氧化效果。採取離子注入技術,可在任意位置置入雜質,再經過低溫處理,便能得到擴散層。

3.5 立體微電子封裝

在電子產品整合度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微電子封裝已經成為主流封裝技術。相對於傳統封裝技術而言,微電子封裝技術具有高效能、高密度的特徵,具有更好的適用性及更高效率。從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微電子封裝技術將朝著少封裝、無封裝的方向發展,平面型封裝會逐漸轉向立體封裝。立體封裝是基於傳統微電子封裝技術發展而來[6]。立體封裝可將兩個及以上的晶片在單個封裝中進行堆疊,即實現正方向上的多晶片堆疊。換句話說,立體封裝是一種典型的堆疊封裝技術。透過立體封裝能夠大幅度提升組裝密度,提升幅度可達200%至300%。目前立體封裝主要包括三種形式,即有源基板立體封裝、疊層立體封裝及埋置型立體封裝。上述三種封裝方式各具特點,適用於不同型別的晶片。

4 結語

在微電子技術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它的影響力變得愈來愈大,並逐漸成為了衡量國家科學技術實力的重要標誌,也體現了國家的綜合實力。未來,微電子技術還將具備更大的發展空間,它將成為引導人類社會發展、推動技術革命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