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啟示的課堂實錄
師:給大家一個機會,當著這麼多老師的面推銷一下自己,談一談自己的理想,誰來?(板書:理想)
生:我的理想是成為比爾。蓋次那樣的人,為人類的文明進步留下濃重的一筆。
生: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醫生,為所有的人根除疾病的痛苦。
生: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文學家,用我的筆去描繪世間最美好的事物。
師:同學的理想真偉大,出示圖片,今天老師就送給大家一把能開啟
理想之門的鑰匙,好好看看,在哪裡見過,你對它瞭解多少?
(反思:這是匯入部分,讓學生用推銷自己的方式來談談自己的理想,一下了激起了學生對話的興趣,而理想正是這節課的一個重點話題,為下面的教學作好了鋪墊。)
生:這是一塊特殊的石頭。
生:這是書上的一幅圖
生:這是安徽廣德太極洞內的一大奇觀。
師:出示一句話:在安徽廣德太極洞內,有一塊狀如臥兔的石頭,石頭正中有一個光滑圓潤的小洞。
問:仔細地讀,細細地品味,告訴同學們,這塊石頭有什麼與眾不同?
生:這塊石頭狀如臥兔
生:這塊石頭中間有一個光光滑圓潤的小洞。
生:這塊石頭不但狀如臥兔,而且中間有一個光光滑圓潤的小洞。
師:你將來一定能做一位出色的領導,因為你從小就學會在別人的基礎上進行思考,你看你的回答多完整。(眾笑)
(反思:文字在對話中的角色是什麼,我認為在學生思維受阻,發言沒有深度時藉助規範的文字語言一定能幫學生開啟思路,這一教學環節就充分地體現了這一點。)
師:哪位大力士將這塊石頭變成這個樣子的呢?
學生齊答:小水滴
師:驚訝,小水滴力量是那麼的小,怎麼可能把石頭雕成這個樣子的呢?老師不信,除非你們能在書上找到內容告訴我這位大力士就是小水滴?
生:默讀課文,(提醒不動筆墨不讀書。)
生:回答(老師相機出示)1、原來在這塊石頭的上方,有水滴接連不斷地從巖縫中滴落下來,而且總是滴在一個地方。幾百年過去了,幾千年、幾萬年過去了水滴鍥而不捨,日雕月琢,終於滴穿了著這塊石頭,成為今天太極洞內的一大奇觀。2、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所以能把石頭滴穿。
師:你們的回答,老師有點相信了,其實這兩部分內容老師也讀了好幾遍,我對接連不斷、日雕月琢這兩個詞感受很深,你們各自讀一讀,哪些詞讓你感受到水滴有力量,要透過你的朗讀讓老師堅信大力士就是小水滴。
生:各自練讀課文。
師:指名讀課文,餘生評價。
學生1:剛才他讀時強調了終於一詞,體現了小水滴的精神。
學生2:我準備突出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因為這兩個詞最能體現(讀)
師:你們都比我讀得好,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讀到這裡你能給老師的這把鑰匙起個名子嗎?
生:石頭上的故事
生:小水滴
生:水滴的力量
生:滴水穿石
師;每個同學的視角不同,名子也各不相同,今天我們就先用:滴水穿石吧,(板書)
生:一齊和老師書空這四個字。
(反思:新課標下的老師角色有了很大的轉變,我個人認為老師在課堂上的組織作用重要的部分就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興趣。這一教學環節老師故意裝傻,提出與書上相反的觀點,讓學生再讀文字,用文字上知識來糾正老師的認識。學生在此環節是表現得很積極。)
師:出示,傾盆大雨,多猛烈,可是它連一片樹葉也穿不了,這是為什麼呢?課文中是怎麼說得呢?讀讀課文吧!
生:讀課文回答。
師:出示雨水,因為它沒有專一的目標,也不能持之以恆,所以。你能根據你的朗讀,把這句話填完整嗎?
生:因為,所以連一片樹葉也滴不穿。
生:因為,所以滴不穿石頭。
師:是啊,雨水滴不穿石頭,否則我們學校的教學樓可就殘了。(眾笑)
生:因為,所以一片樹葉也滴不穿,更滴不穿石頭了。
師:又一位領導人出現了,你又巧妙地對前兩個同學進行了總結。
師:說了這麼多大家準備怎麼來讀雨水這一節呢?
生:婉惜的語氣
生:批評的語氣
師:都可以,請同學們就按著自己的體會來讀讀這節課文。
生:(讀的南腔北調。)
師:這就叫與眾不同,讀也要有個性。不過在體現個性的時候也要有一定的共性,聽老師來讀這一節。
生:再讀。
(反思:課堂上強調學生的個性,並不能不要共性。這種強調學生個性應是重在讓學生進行個體的`體驗,而不是重在學生個體的表現。讀雨水的表現這一節,教者因為重視了學生個體的表現,結果回報的是南腔北調當老師範讀後,學生齊讀卻表現得格外好,可見共性一定是個性進行感司的前提。)
師:水滴力量雖小,但是它目標專一、持之以恆,最終把石頭滴穿。其實我們人類社會中有著許多像小水滴一樣的人。輕聲讀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課文給我們介紹人幾位這樣的人?輕輕地劃上橫線。
學生讀書。
學生彙報:課文介紹了李時珍、齊白石、愛迪生三位成功的事例。
師:選擇一個你喜歡的事例,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事例中的人哪裡讓你感愛到小水滴有精神,他們最了不起的是什麼?
生:各自讀課文,進行感悟。
生:我讀的是我從感受到了小水滴的精神。
略
師:大家說的真是不錯,不知讀得怎麼樣呢,來,大家一起來試一試。
生齊讀課文
師:除了書上的三個人,你還了解那些這樣的人呢?
生:略
(反思:文字是學習的載體,組合文字則是教者智慧的體現。以一個問題幫助學生進行文字的組合與再現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