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語文教學的基礎源於閱讀

語文教學的基礎源於閱讀

中學生的語文學習,須臾離不開語感。就以閱讀而言,若沒有語感的參與,閱讀就會舉步維艱。學生透過閱讀學習閱讀,透過閱讀學習語言,語感是基礎。透過閱讀,把握文字的基本內容,叫做整體感知。這時候,沒有分析,沒有揣摩,沒有咬文嚼字,一切都是憑自己的直覺,不假思索。

當然,僅有語感的參與,是不能稱之為語文學習的。一個人在多年的語文學習中形成了自己的語感圖式,這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結構,在閱讀過程中,一個人的語感圖式所能包容的言語模式(結構)越豐富,他的語感能力就越強,反之,一個人的語感圖式無法包容的言語模式越多,他的語感能力就越弱。如果一個人接觸的全是自己的語感圖式能夠包容的言語結構,那他的語感圖式將永遠停滯在已有的水平上。有的學生沉湎於武俠小說、言情小說,讀書不可謂不多,用心不可謂不專,語文素養就是不見提高,原因就在讀這類小說很輕鬆,如履平地,如坐索道登山,沒有自己的語感處理不了的言語模式,即使偶爾碰到,也以忽略了事。這就好比一個木匠,天天在打小板凳,卻絕對打不出櫃子、桌子甚至椅子。這樣的閱讀,這樣的學習,永遠是在低層次上重複,已有的語感圖式不見長出新的枝葉。

要長出新的枝葉,就要不斷接觸自己的語感圖式難以包容的言語結構,由陌生到似曾相識,由似曾相識到了如指掌,直至單憑自己的直覺就能把握。在這裡,靠的是語文意識而非語感,靠的是思索而非不假思索。所謂語文意識,就是對如何遣詞造句、如何謀篇佈局的自覺關注。自覺,就是有意識,包括運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藤野先生》開篇就是一句東京也無非就是這樣,文章首句用也,學生是第一次接觸,這是一種全新的言語模型,學生單憑自己的語感是無法消化的。語文意識淡漠的學生,可能視而不見,或者乾脆跳過去,不予理會,這樣,他便失去了一次豐富自己語感圖式的機會。語文意識敏銳的學生,視線就會在這也字上逗留,思索首句用也的用心。他會想,通常情況下,也字句必有上文,如姐姐去,我也去,城市是這樣,農村也是這樣,那麼,東京也無非是這樣,應該是省略了上文,上文應是什麼呢?這時也許不得要領,但讀完全篇,聯絡寫作背景,便會得到一些答案,東京都是這樣,國內豈不更糟?這裡,起句用也便暗藏了許多潛在的資訊,表達上又有破空而來的效果。假如學生有了這一番著意揣摩,當他讀到莫泊桑《項鍊》開頭她也是一個美麗動人的姑娘時,便會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聯想到同樣美麗但與她身份、地位不同的姑娘,聯想到那些姑娘的生活與命運。當他再讀到《<吶喊>自序》開頭我在年輕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時,僅憑直覺便能捕捉到文字之外的一些資訊,關於篇首用也的語感圖式也就形成了。可見,沒有語感,語文學習便無從發生,而沒有語文意識,語文學習便沒法更上層樓,語文學習的程式,就是由語文意識步入語感的不斷迴圈螺旋上升的過程,語感與語文意識,是語文學習的雙翼。

雙翼只是一個力不從心的比喻,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學的意義主要體現在語文意識的培養上。王尚文先生把語文意識視為語文教學的韁繩,語文學習的階梯,我則把語文意識視作通向語感的階梯。一個學生語文學習的質量,固然與他既有的語感高度相關,但在既有語感基礎上,語文意識的強弱則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不僅決定他課堂學習的效果,更決定他課外閱讀的質量。

人們的閱讀是有檔次之分的,檔次高下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所讀文字本身的質量,二是閱讀主體思考的質量。後者是更重要的因素。張中行先生指出:讀好文章,從兩方面學:一方面是內容,要透徹瞭解它傳播了什麼知識,宣揚了什麼思想;另一方面是表達,也就是在寫法上或語言文字上有什麼可取。就語文課說,這後一點很重要,因為讀了以後,最好是能把寫法的優點吸收到自己的筆下,取其所長,也寫得好。這吸收要靠兩個條件:一是熟讀,把課文的筆調印入自己的頭腦;二是識貨,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張老先生雖然未用語文意識這一概念,但透徹瞭解、吸收、寫法上或語言文字上的優點,要識貨,均要靠著意揣摩的功夫,語文意識須臾離開不得。因此,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使之達到自覺關注的程度,就成了語文教師的第一要務。

培養語文意識並非易事。有些學生已經喪失了學語文的興趣,在沒有興趣的情況下,要他養成語文意識,無異於緣木求魚。教師必須調動一切手段,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發掘自身的潛能,喚起、激發學生的興趣。曉之以理可能作用有限,動之以情也許收效甚微,展示自己上課的魅力或許就會吸引許多眼球。展示個人的魅力之外,更要展示語文的魅力,偏好理科的同學,向他們推薦科學家的傳記、科幻小說和科學小品,偏好史地地同學,向他們推薦歷史人物傳記、歷史故事演義,先讓他們讀起來,再引導他們關注語言,進而養成自覺關注的習慣。

在閱讀中,字字關注,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到底關注什麼,教師要做出示範。語文閱讀課的教學過程,應是教師引導學生自覺關注語言運用的過程。一般來說,以下語言運用點應該成為自覺關注的物件。

第一,自覺關注關鍵字詞。關鍵字詞常常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往往一字傳神,全篇生輝。春風又綠江南岸,著一綠字而意味雋永;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全篇皆活。一般詞類活用、大詞小用、貶詞褒用,作者特別用心、無可改易的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乃至關聯詞,都是應予關注的物件,要品味再三,明其意蘊,賞其妙用。

第二,自覺關注特殊語序。特殊語序一般是指主謂倒裝、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以及複句中前後語序的倒置,這類打破正常語序的句子,常常表現某種非同尋常的意義,具有某種非同一般的表達效果,應該格外留心。《祝福》中四嬸的一句你放著吧,祥林嫂!就使祥林嫂面色死灰,可見語序的力道。而祥林嫂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這兩處定語後置也有著正常語序所不具備的表現力。

第三,自覺關注重複出現的句子。為文多求精練,文中有些語句重複出現,必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不予關注,必然忽視作者的用心。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別林科夫的千萬別出什麼亂子,都反映了人物特有的內心世界。《記念劉和珍君》中我實在無話可說、我還有什麼可說呢、我說不出話,猶如一個又一個湧浪,把作者的悲憤之情推向高潮。

第四,自覺關注言語短路。正常引文一般不會出現言語短路,如果出現,必有非如此不可的理由,理應關注。林黛玉絕命前痛徹心肺的四個字,寶玉,你好就有著比明白說出更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魯四老爺的兩個然而是否著意揣摩,也會影響對人物與主題的理解。言語短路有時用破折號打斷,有時用省略號斷開,常有明顯標記。

第五,自覺關注標點符號。標點符號是語言表達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語文課程的內容之一,理應關注。有些有之語言增色、換之情意懸殊的標點符號,更應特別留心。洪鎮濤先生就曾引導學生品味《天上的街市》中你看,那淺淺的.天河一句中逗號的妙用;《荷花澱》中兩次寫女人們搖櫓的聲音,一次是譁,譁,譁,一次是嘩嘩,嘩嘩,嘩嘩譁!象聲詞與標點的配合,既可見搖櫓的速度,也可見人物的情態與內心世界。

第六,自覺關注閒筆。大家文章無閒筆,雖說有絕對化的嫌疑,但經時間淘洗的經典,看似閒筆的語句,往往藏著作者的命意。《為了忘卻的記念》寫柔石順及馮鏗女士後,特地單立一段:她的體質是弱的,也並不美麗;《記念劉和珍君》寫楊德群君遇害,寫彈從左肩入,穿胸偏右出;《祝福》中寫洗牲禮的是女人,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全都似閒不閒,值得再三咀嚼鑑賞。

第七,自覺關注各種表現手法。比喻、誇張、借代、排比等修辭手法,肖像、神態、細節、心理、環境等描寫手段,借景抒情、託物言志,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欲抑先揚、欲揚先抑,以動顯靜、以靜襯動,伏筆、蓄勢、續接等表現手法,或增加表現力,或增強感染力,理解文意,品味語言,欣賞藝術,乃至學習寫作技巧,均不應錯過。

第八,自覺關注含蓄語句、疑難語句,關注關聯語、中心句,關注反語、幽默語句,關注思路、順序、結構、風格,關注語體,關注視角轉換凡有用心,皆應關注;凡有關注,皆成素養。

應該自覺關注的因素因文而異,難以一一列舉,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出表率,努力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思考、動筆、的習慣。美籍著名作家納博科夫認為,要做一個優秀的讀者,須有想象力,須有記性,手頭應有一本字典,須有一定的藝術感。這四點,均與語文意識高度相關,或者說,這四點正是語文意識在閱讀文學作品中的具體體現。要把語文意識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教師要佈置適量的硬作業,讓學生圈劃評點,寫讀書筆記,並定期不定期地舉行交流會、討論會、閱讀成果展覽會,逐步內化為學生內在的要求與習慣。

當然,學生閱讀的作品並非都是經典,即使是大家文章,也並非處處都是可圈可點的精品佳構,語言運用中出現瑕疵,在所難免,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一則一,二則二,瑕是瑕,玉是玉,決不可紅腫之處,視作桃李。教師要注意肯定學生閱讀中閃現的批判精神,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安排相應的教學環節,先用優秀作文,再用時文,後用名家名文,訓練學生的批判意識。這樣,學生的語文意識,才是完備的、健康的。

培養語文意識須有必要的方法、策略的保證,除了知道關注什麼之外,還要善於推敲、咀嚼、品賞,在這裡,比較是不可或缺的有效方法,對關注之點,通常可以採用加一加、減一減、調一調、換一換、改一改的辦法,在對比中學習語言,敏化語感,豐厚底蘊。

獨翅不能飛翔,語感與語文意識這一對翅膀,須臾不可分離。語文意識這一隻翅膀越是強健有力,語感這一隻翅膀才會越加強壯矯健,蒼鷹翱翔藍天,應該不只是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