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

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

內容提要:當今學生寫作千篇一律、假話連篇,這和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對頭是有很大的關係的。課堂上教師繁瑣的提問和講解,使學生處於被動的位置之中。學生極少有自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去探究、體驗、感悟和理解課文,主體意識處處受到壓抑,失去了自我。本文根據《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受到審美樂趣。的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從五個方面闡明自己對閱讀指導的看法。

讀書的過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儲備語言的過程。孔子說: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一篇課文,讀得越熟領會越深;熟讀成誦,作者的語言就有可能轉化為讀者的語言,在自己今後的寫作中,也就能靈活運用了。熟讀深思子自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前學生在寫作中普遍存在著詞彙貧乏,語病百出,無話可說的問題,讀得少,背得少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原因。正因為這樣,《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要求小學三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45萬字。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除了加強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外,平時就應該要求學生多讀、熟讀、讀通、讀好,在讀中引導學生體會語感,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以讀為本是當今閱讀教學的要求。教學中要讓學生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筆者認為應做到如下五端:

一、初讀感知

初讀感知,可以在課前進行,也可以在課上進行,是學生根據明確的教學目標,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閱讀技能去充分地朗讀課文,在讀中初步理解課文內容,試著解決一些淺顯的問題,並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觀書貴疑,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他們敢於提出問題,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經過大腦消化,變為自己的血肉,才能學有所長。如:教學《葡萄溝》一課,我提出初讀課文的要求:1.藉助拼音讀文,注意讀準字音,遇到生字要多讀幾遍,遇到長句也多讀幾遍,直到讀順為止。2.藉助字典或詞典,聯絡上下文理解生字詞。3.想想葡萄溝有哪些方面可誇?4.看看自己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做上記號,以備下節課交流。這樣,不僅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為下節課理解課文打下基礎,突出學生學習、發展的主體性。

二、議讀議悟

議讀議悟就是指在學生初讀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用《課標》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給學生創造一個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做到有讀,有議,有答,有反駁,有爭辯。教師對學生的質疑給予提倡、鼓勵,並引導分析,根據學生質疑的原因提出釋疑方法。因讀書馬虎的疑問,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解決;經過努力可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對具有導向性、啟發性、創造性的提問,則給予表揚,並組織大家討論,靠集體智慧解決難題,使學生體驗集體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悅。教師還可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發表有獨創性的見解,勇於自我評價,使競爭與合作、個人與集體的自主構建巧妙地統一起來。教師適時小結,去粗取精,統一認識。這不但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同時又可做到面向全體,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教學《葡萄溝》一文,在學生初讀感知的基礎上,我緊接著設計這樣一個環節:以小組為單位,談談自己讀懂了哪些詞、句、段,認為課文中哪一處寫得最精彩,為什麼?也可向同學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互相啟迪,互相補充,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談帶有個人色彩,情感的理解,鼓勵創見。而對於那些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問題,以書面形式彙報給老師,老師再組織全班同學集體討論,共同探究解決。

三、精讀領悟

由於學生受年齡特徵和知識經驗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悟要進行梳理、歸類;對於重點句、段的領悟,還應根據學生的悟度,引導學生悟後再疑,讀後再悟,從而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悟的質量。如:《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三自然段,引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悟爬呀爬一詞,不僅說明小壁虎爬的時間長,路程遠,還為文後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埋下伏筆。另外,透過引讀,分角色讀、評讀等形式朗讀小壁虎與小魚的對話,讓學生理解搖、撥水的`詞義,知道小魚的尾巴有它自己的用處,所以不能借給小壁虎。

四、美讀品悟

葉聖陶先生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了。對於感情色彩濃厚的課文或片段,都可以採用這種方法,讓學生在美讀中品悟。如:教學《荷花》可藉助課件,透過聲、光、色、相,創設情境讓學生品味荷花之美。教學《月光曲》第8、9自然段,可讓學生邊聽錄音讀文,邊閉上眼睛想象這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然後播放樂曲,讓學生伴隨樂曲輕聲讀文,並用筆劃出文中所描寫的情景;最後指導朗讀,讓學生根據樂曲節奏的快慢,聲音的高低,讀出感情變化,品悟到人物情緒的發展變化,品悟到《月光曲》是作者的感情發展到高潮時創作出來的佳作。

五、誦讀感悟

誦讀是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自我感受,自我體驗,自我欣賞的一種讀書方式,也是檢驗學生是不是已經對課文內容有所領悟的一種方式。如果學生進入課文所描寫的境界,讀起來自然能夠以聲傳情,聲情並茂。如:學完《飛奪瀘定橋》的奪橋這一部分後,讓學生以多種形式誦讀課文,從他們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語氣變化中,可讓人感悟到他們對紅軍戰士英勇善戰,頑強戰勝敵人的那種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已有深深的領悟。這樣誦讀於口,領悟於心,有助於學生想象,有助於學生體會課文的韻味氣勢,培養語感和積累詞彙。

總之,書是讀懂的,不是講懂的,更不是問懂的。杜甫的爛精文選理,陸游的萬卷雖多當具眼,說明讀書使人受益無窮,但都必須在爛精、具眼(即獨立思考能力)上下功夫。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是落實《課標》要求的一種方法,也是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