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月光曲的課堂實錄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師:貝多芬,你知道這個人嗎?
板書:
貝多芬
生:知道。
師:誰能來介紹一下。
生:他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是從書中讀到的。
二、初讀課文落實字詞整體感知
師:一百多年前他就已經享譽世界,現在他的音樂仍然被人所熟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月光曲,講的就是貝多芬的傳說,那麼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就請同學們藉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藉助課題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生:自讀課文。
師:第2個問題,有點難,那就說明讀書的遍數還不夠多,那怎麼辦呢?繼續讀
師:誰來說說我們的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生:講了一件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在萊茵河邊的小鎮上聽到一位盲姑娘彈他的曲子,於是他走進去彈了剛才的曲子,然後他又彈了另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師:說了時間、地點、人物,起因,還用上了課題,不錯,可大家有沒有發現他說得好象有點太(羅嗦)。
師:再請一位。
生2:一年秋天,貝多芬在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為一位盲姑娘彈鋼琴曲,後來又創作了《月光曲》。
師:這位同學就說得十分簡略,我發現大家說的時候,都用到了這2個詞語。
(板書幾個詞語。)
師:你能用上課題,再用上這4個詞語來說說主要內容嗎?
生:貝多芬的月光曲是這樣譜成的:傳說有一年,貝多芬小萊茵河邊的小鎮上散步,聽見一位姑娘在彈他的曲子,他走進去為他們彈剛才的曲子,後又彈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和他的哥哥都被曲子陶醉了,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師:說的很好,當我們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時候就可以藉助課題,藉助中心詞。
三、再讀課文自讀自悟感情朗讀
師:月光曲是著名的鋼琴曲,當我們聽一個曲子的時候,就該理解它的。
生:旋律。
師:課文中有一段文字向我們展示了月光曲,讀讀這段話,看看它向我們展示了幾幅畫面。
生1:2個畫面,第一個畫面是那時大海很寧靜;第二個畫面是海面颳起大風,很不平靜。
師:既然是月光曲,那就可以從月光入手,誰再來說說看。
生2:月亮從水面上升起,月亮照在海面上微波粼粼,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颳起大浪,一個邊一個湧上岸。
師:如果你用剛才學過的文字給這3幅畫配上的話,第一幅該用哪一段文字?
(出示圖。)
生: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撒滿銀光。
(讀。)
師:第2幅畫呢?
生2:略。
師:第3幅畫當然就是……
生3:略。
師:3幅畫面已經出現在我們眼前了,用這一段中的詞語來概括這三幅畫第一個畫面。
生1:可以用“微波粼粼”。
師:是“微波粼粼”嗎?……“升起來”好,還是“微波粼粼”好?
生1:升起來。
第二個畫面。
生2:越升越高。
第三個畫面。
生3:照。
師:就一個詞語?
生3:照得雪亮。
師:可以概括了嗎?
生4:湧過來。
師:同學們可能被我誤導了。……這時,除了月光,還有什麼?
生5:捲起了巨浪。
師:颳起了大風。
然後板書:
大風巨浪
師:三幅畫已經出現在我們眼前了,再讀這一段話。
生1:讀得不太通順。
師:他有沒有把課文讀正確,流利,希望你繼續努力。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師:這麼美的月光曲,大家讀得不怎麼樣,無論是我,還是大家都想把它讀好,那怎麼辦呢?我們來看看圖片。
師:你能告訴我水天相接的地方是怎樣的,大海的波浪微微地泛起來,而且是那麼晶亮,此時的大海是多麼平靜,多麼優美啊!該怎麼讀呢?自己試試看。
生:自由讀。
師:哪位同學願意試,這位同學。
生1:讀得比較輕。
師:我感覺到了這是平靜的大海。
師:誰還想試?
生2:讀得較有感情。
師:此時貝多芬在琴邊,他會輕輕地撫過琴鍵,速度會比較慢。此時的月光會在什麼地方?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上啊!在一望無垠的大海上。
生:齊讀。
師:能聽我來讀讀看嗎?
(師重點強調讀了霎時間灑滿了大海。)
生:再次齊讀。
師:多美的月光啊!第2幅畫面呢?說天空中有飛雲,是怎樣的?
生:是淡淡的雲。
生2:是薄薄的雲。
師:是又淡又薄的雲,月亮在中間穿梭,所以月光時明時暗……
生:齊讀。
師:最後一幅,這又是怎樣一幅畫面呢?課文中有一個詞語。
生1:波濤洶湧”。
生:自讀。
師:誰來試試看?
生1:讀得較平淡。
師:這是波濤洶湧的大海嗎?這時如果貝多芬坐在鋼琴旁,他會飛快地彈奏,身體也會不由自主地搖晃。誰能讀出這樣的感受?
生1:讀得結結巴巴。
師:他太激動了,連話也說不清楚了。大家自己再試著讀一讀。
生:齊讀。
師:此時的月光在哪裡?
生:在雪亮的浪花上。
師:這浪花怎麼樣?一個連著一個,所有的快樂都迸發出來,所有的激情都湧現出來!
師:該怎樣讀?
生:自由練讀。
生:齊讀。
師:這就是貝多芬的月光曲,他既給我們帶來柔和的美,也給我們帶來壯闊的美,既讓我們欣賞了平靜的大海,也讓我們領略壯闊的大海。帶上自己的感受再讀一讀。
生:再讀這段話。
師:這麼美的月光曲貝多芬是怎麼創作出來的?
師:是什麼給了貝多芬創作的衝動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劃出理由。
師:如果你覺得一個人有困難,可以和你的同桌,和4人小組輕輕地交流。
師:我發現許多同學劃了描寫環境的句子,我請哪位同學來說一說。
生:讀句子。
師:說說你的體會。
生:我覺得盲姑娘很喜歡貝多芬的音樂。
師:你怎麼光聽到這樣斷斷續續的音樂聲,就知道她對貝多芬十分熱愛呢?
生:不做聲。
師:如果你在很遠的地方聽到別人在誦讀自己的作品,你會感覺怎麼樣?
師:很抱歉,時間關係,我們今天就先上到這裡,希望有機會的話還能和大家一起來探討貝多芬創作的動機。
《月光曲》教學實錄
山東省威海市高校區第一小學支玉恆特級教師
第一課時
第一部分
師:今天我們要講哪一課?
生:《月光曲》。
師:《月光曲》的“曲”是什麼意思?
生:我覺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師:那怎麼不叫“月光歌”?
(眾笑。)
生:因為它沒有歌詞。
師:那麼你再重新解釋一下這個“曲”。
生:沒有歌詞的歌曲叫做曲。
師:沒有歌詞就不是歌曲了。
生:沒有歌詞的音樂叫做曲。
師:沒有歌詞的音樂,“音樂”這兩個字還不合適。
生:我覺得是沒有歌詞的,用樂器演奏的曲。
師:樂曲,對。沒有歌詞的,用樂器來演奏的那叫什麼?
生:曲。
師:這個“曲”字還有一個讀音,讀曲(qū)。誰能按“曲”(qū)來組詞。
生:彎彎曲曲。
師:彎彎曲曲,對不對?
生:對。
生:曲水流觴。
師:對,曲水流觴。這是咱們紹興的一個名勝。講王羲之《蘭亭序》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師:還有嗎?
生:曲折。
師:對,還有嗎?我再組一個吧。行不行?
生:行。
師:曲服,決不曲服。
(生有說對,有說不對。)
師:那是哪個“曲”呀?
生:應該是屈原的屈。
師:對,咱們紹興的同學不愧是歷史名城的人,組詞都用歷史名人在組詞。好,《月光曲》這篇課文是講誰的?
生:貝多芬。
師:貝多芬是什麼人?
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國的一位音樂家。
師:是個什麼樣的音樂家?
生: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
師:你怎麼知道他著名?
生:我以前從書上看到過。
師:今天的書裡有嗎?
生:有。
師:那你為什麼不說今天的書啊?今天的書是怎麼說的?
生:今天的書上說的是“一百多年前……”
師:我就要能說明“著名”的那一點。
生: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
師:對了,是他譜寫的樂曲很著名,當然他也就著名了。這篇文章說的是他的什麼曲子?
生:《月光曲》。
師:我們剛才說的是課文的第一段,是嗎?
生:是。
師:那咱們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經學完了對不對?
生:對……不對。
師:你說第一段沒學完,你讀讀第一段,大家聽一聽還有哪兒沒學?
(一學生讀第一段。)
師:大家聽出來沒有,剛才哪兒沒講?都講了沒有?
生:都講了。
師:整篇文章是寫他譜寫《月光曲》,那整個課文還有哪一段和他描寫《月光曲》的過程沒有什麼關係?
生:是課文的最後一段。
師:他說最後一段和譜寫過程沒有關係。那麼他彈完鋼琴,飛奔回客棧,連夜寫下來曲子,這個曲子叫什麼曲子?
生:《月光曲》。
師:一個曲子為什麼這麼著急,幹嘛飛奔回客棧,還要連夜寫下來?
生:因為他當時有了靈感,如果第二天寫的話,靈感就沒有了。
師:“當時有了靈感,”就回去創作了?不是這樣吧?
生:因為我們俗話說,“趁熱打鐵”他是趁著靈感還記著,如果明天,靈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記下來了。
師:“靈感”這個詞這樣說不太合適。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這麼說,他剛才彈的曲子不是他心裡早已有的?
生:對。
師:臨時彈出來的,對嗎?
生:是。
師:所以他趕緊回去把它記錄下來。那麼他回去做的只是個記錄過程,而不是創作過程是不是?
生:是。
師:是不是現在我們把最後一段也學完了?
生:是。
師:哪兒還沒學完,再看一看,學完沒有?
生:學完了。
師:我們這兩段課文學得真痛快!好了,你們把還沒學的部分好好讀一遍。注意,我讓大家讀書,有一個要求,這個要求很簡單,但也很難。我要求一邊讀,一邊想,一邊思考,讀完了就有話想說,想壓你也壓不住。有這種激情,才是最好的閱讀。能不能做到這一點?
生:能。
師:一邊讀,一邊準備一下要說什麼話。開始。
(學生各自讀課文。)
師:讀完了嗎?
生:讀完了。
師:想說站起來就說,不用舉手。
生:我讀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覺得貝多芬是一個同情窮人、熱愛勞動人民和熱愛大自然的偉大音樂家。
師:你怎麼看出他熱愛大自然了?
生:因為他譜寫了《月光曲》是與自然結合在一起,第九段裡有明確的說明。
師:你的認識超過了我的認識,非常好。誰還講?
生:我從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內容。我還知道了……
師:(打斷)你先等一下,你說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內容,能不能再談具體一點?
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湧的大海。
師:好吧,接著講。
生:我從第二段到第九段還知道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我還知道了貝多芬非常熱愛同情可憐人,他是名人,卻不要錢為一個窮苦的人彈琴。
師:好,還有嗎?
生:課文第三節的最後一句“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這一句是姑娘說的,其實她不是“隨便說說”,她是為了安慰哥哥,不讓哥哥內疚而說了“隨便”。這說明妹妹很懂事,對家裡的`處境也很清楚,表現了兄妹互相關心的情感。還有我想給剛才那位同學補充一句:第九段不僅僅寫了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湧的大海,它寫了大海從平靜到波濤洶湧。這一段是皮鞋匠的聯想,透過皮鞋匠的聯想,寫出了貝多芬琴聲的優美和窮兄妹倆對音樂的熱愛。
師:好,好。誰還想說就快點。
生:我讀了這篇課文,從第三節可以看出盲姑娘十分懂事,因為她想去聽貝多芬的音樂會,可是哥哥說音樂會的入場券很昂貴,我們家又窮所以買不起。從這裡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懂事。
師:好的,但沒說太清楚。
生:我想說的是,貝多芬為什麼給盲姑娘彈琴。有兩點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貧愛富,他身為一個高階音樂家,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卻義務為盲姑娘彈自己寫的曲子;第二是貝多芬覺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愛音樂,還十分懂音樂。所以貝多芬要為她彈曲子。
師:非常好。
生:我讀懂了(讀)“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我覺得這一句是分兩部分來寫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對貝多芬的彈琴的評價,說他彈得十分純熟,還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寫了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還十分懂音樂,她有很高的欣賞水平。
師:你們說的把我要講的都說完了,那這堂課就別上了。好,同學們注意,下課!(學生不動)我打算要講的你們都說了,那不是該下課了嗎?我再講是不是多餘了?下課,起立!(同學們起立)哎呀,我又想起來了,先坐下。(眾笑)我不知道你們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提一提呢?
生:課文第七節他說:“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我想問一下為什麼貝多芬沒有承認自己就是盲姑娘所說的貝多芬先生,他為什麼不肯承認呢?
師:你的意思是貝多芬應該這個時候站起來掏出一張名片來給她,(眾笑)也就是說應該亮明自己的身份,是嗎?
生:對。
師:但他沒有亮明,為什麼?那你就帶著你自己的這個問題來聽講。看能不能明白,如果最後問題還是不能解決,你就站起來再問我,好不好?(生點頭)誰還有問題?
生:我想問為什麼貝多芬彈了一首還要彈一首?
師:是啊,彈一首行了吧?為什麼還要彈一首?誰還有問題?你們沒問題了,我可有問題。讓不讓我提?
生:讓。
師:這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月光曲》,我備課的時候讀了半天,剛才你們也說了半天,可是文章並沒有寫《月光曲》,這《月光曲》在哪兒呢?
生:第九節。
師:那是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沒寫《月光曲》呀!
生:我覺得他是透過寫兄妹倆的想象,來寫出貝多芬彈的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聯想到了這個景色,所以我認為他在從側面來寫這個《月光曲》。
師:我還是沒有聽清。你沒有解釋得太清楚,誰能解釋清楚給我聽?
生:他寫大海,是寫《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說他在即興創作這首曲子的時候,兄妹倆想象到的意境,所以這也是說他在寫這首曲子。
師:你是說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是《月光曲》的意境。我連《月光曲》的旋律是什麼都不知道,我怎麼知道它的意境呢?比如有的文章寫彈一首曲子,他就寫這首曲子是多麼高亢,多麼低沉,節奏是什麼樣的。有的還要比喻成什麼“鶯鳴空谷”、“珠落玉盤”等等。這些都一定要說的。這一篇呢,我什麼也沒看到,曲調怎麼樣,節奏怎麼樣?
生:我從第九節上,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開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後來霎時間灑滿了月光,最後是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師:沒聽懂,這還不是在寫月光和大海嗎?──不過,我也聽出你們的意見了。你們都認為第九節是講《月光曲》的曲調的,對嗎?
生:對。
師:那麼你們把第九節很有條理地讀一下,然後講給我聽,我才能明白。現在自己看第九節,想朗聲讀就朗聲讀,想默讀就默讀,想互相讀也可以,用各種方式讀都可以。讀完了講給我聽,開始。
(學生開始以不同方式讀文。)
第一課時
第二部分
師:誰能說給我聽?
生:我覺得(讀)“月亮正從水天……輕紗似的微雲。”這裡寫它的意境很美,說明它的旋律很優美。
師: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剛才讀的這幾句話是什麼情景?
生:就是講海面上很靜,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來。
師:月亮升起來,還有嗎?
生:就是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師:等等,現在月亮升起來了,後面呢?
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後一個自然段。
師:我現在讓你們背誦,能背下來嗎?
生:能背下來。
師:是不是提前都背了?
生:不是。
師:那你起來背一背,我聽一聽。
(指一學生。)
(此生流利地背誦倒數第二段。)
師:誰能像他這樣背誦的舉手。(有三個學生舉手,教師讓他們站起來)你們老老實實地說,你們所以能背下來,就是上課這會功夫背會的嗎?
生:對。
師:提前背了嗎?
生:沒有。
師:真沒有?那你們就是極聰明的孩子。我只憑這一堂課就背不下來,我沒要求大家當堂背誦,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師:你們幾個能背下來是超乎尋常,非常好,好啦,咱們下課吧。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