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克隆之謎》公開課課堂實錄
今天,支教的吳老師和教導處的劉主任來聽我的課,我執教了《克隆之謎》第一課時,大致把課堂記錄如下:
師:同學們,透過《夢園飛天》、《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這兩課的學習,相信你們一定對科學充溢了好奇,對生活充溢了幻想。帶著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慾,讓我們再一次走進科學的殿堂,去研討有關克隆的話題。(板書:7 克隆之謎)請同學們齊讀課題,(生讀)讀了課題之後,同學們想提出什麼疑問呢?
生:什麼是克隆? 生:這個謎是什麼樣的?
師:同學們很會提問題,這是個什麼樣的謎呢?請開啟到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讀一讀,看看哪一個詞最能表達謎的特點?(生自由讀)
生:奇妙。
師:誰理解奇妙這個詞?
生:奇特美妙。
師:這謎奇特美妙在哪兒呢?請同學們走進課文去尋找答案,閱讀時請記住老師的殷殷囑咐:不動筆墨不讀書,並且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文章。(生自由讀課文,師巡視課堂,張明珠同學問“凡此種種”這句話應該怎樣讀,告之。)
師:文章讀熟了嗎?
生:讀熟了。(他們高喊。)
師:那老師要看看你們和生字交沒交上朋友,(出示生字)誰來讀?(生1讀得很通暢)
師:你想提醒同學們注意哪個字的讀音呢?
生1:我想提醒同學們不要把“飼”讀成“sī”。
師:是的,我們平常總會說“sī養”。
師:還有誰想讀呢?(舉起好多小手,讓薛換玲來讀,也很流暢。並提醒同學們注意不要把“例”讀“列”)。
師:那讓我們開一節小火車來讀一讀這幾個生字,從哪呢?(同學們齊刷刷舉起小手)從莊須寶開始吧,(這一列有好幾個拼音不是太好,莊須寶開始讀了,張口就把“例”讀“列”,同學們笑了,糾正他的讀音,他居然還是迫不和待地連讀了兩個“列”,同學們高喊:“例”,我也連忙打園場說是受了薛換玲的誤導。這下莊須寶才把這個字讀準了,過了一關。接下來幾個同學沒有讀錯。)
師:同學們剛才讀課文過程中有哪些詞語讓你感興趣?找出來讀一讀,並把理解的`意思說一說。(幾個同學分別找出不同的詞語來讀,有的解釋了其意思。)
師:那老師也找出了一些詞語(出示詞語),請同學們來讀一讀。看看有哪些詞語不理解?提出來我們一起研討。(同學們讀詞語,李萌同學提問;“微生物”是什麼意思?王學路同學解釋:是很小的物體,用顯微鏡才幹看見。我進行了補充說明:微生物就是形體微小,構造簡單的生物的總稱,這些生物用顯微鏡才幹看見,比方,細菌、感冒病毒等。)
師:生字和詞語是閱讀的助手,同學們已經有了這些助手,能把課文讀流暢嗎?(同學們齊喊:能。)
師:哪請一個小組長找四個組員來讀課文的第一至四自然段,能邀請上老師嗎?(李同鎖這個組長指定了其它兩個組員加上了我,我們這一組讀得很認真,的確很流暢,連我也有點得意。)
師:我們組讀得怎麼樣?
生:很好!
師:有信心超越我們嗎?
生:有!
師:那第五小節誰來讀?(李同娟同學來讀這一節,她把幾個地方讀錯了。)
師:同學們想為李同娟同學提點什麼建議?(兩名同學指出其錯誤。)
師:李同娟接受這個建議嗎?
生:接受。
師:那你再重新把這一段讀好,行嗎?
生:行!(這一次,她讀得好多了。)
師:第五至八自然段哪個小組來讀呢?(又有三個同學自由組成的小組有序地讀完這一大段,當然讀書的水平並不比我們第一組差。於是也給了他們褒揚。)
師:同學們,讓我們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生高昂地讀著。)
師:接下來,想讓同學們讀自身喜歡的自然段。(幾個同學各自找了喜歡的段落來讀。)
師:課文我們暫且就讀到這裡了,現在請同學們快速地從頭到尾瀏覽課文,回答我們課前提出來的問題:1、克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2、這個謎的奇妙表示在哪些方面?(生瀏覽考慮)
生:克隆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而繁衍後代。
生:克隆就像孫悟空拔把毫毛變成許多小孫悟空是一樣的。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對,還有誰來說說第二個問題呢?(沒有同學舉手,課堂一片恬靜,最後王學路同學把問題回答出來了。)
師:或許同學們還沒有真正地搞清這個問題或者說沒有這概括水平。那下節課我們再繼續研究。
師:同學們再回過頭來看看生字還有問題嗎?仔細觀察一下,看哪個生字比較難寫,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生提“薯”)
生:“薯”筆畫較多,上下結構,注意把寫緊湊。(我板書了“薯”,後讓同學們在桌子上用手畫畫,接著在課本上描紅這個“薯”字。隨後用同樣方法解決了幾個難寫的字。接下來讓同學們練習了習字冊。)
課堂困惑:
對於理清課文內容這一關(大體相當於分段,概述大意),在第一課時,我總不能很好地讓同學們掌握,也許是一個縣教研組長評課時的話語給了我心理暗示。他說:在第一課時,完全沒有必要把分段、概述段意提出來,留在第二課時,在同學對文章熟悉的情況下來解決不是很好嗎?於是,我平常的教學中,總不在第一課時提出這類問題。今天,我只是為了讓課堂看上去更完善一點,才爆出了冷門。吳老師在課後交流時提出了這個問題,他的意見是這個問題可以提出來,但要降低坡度,可以由老師直接告訴同學,哪些自然段意思相近,自成一體,可以分為一個大段,讓同學再來讀讀,具體體會這一段的內容。我想,我會接受這個建議,在以後的教學中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