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教師工作應堅持的十個教育理念

教師工作應堅持的十個教育理念

導語:教育工作是一項技術活,要求從教者要理性和智慧地處理問題,以下是“教師工作應堅持的十個教育理念”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學生立場與教師立場

現代教育強調要實施以人為本的教育,大家也一致認為教育應該是一種服務。既然教育是為了服務學生的成長,教師是在幫助學生成長,那麼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就要摒棄傳統的站在教師立場來處理學生問題的做法,代之以學會用他人的立場來思考問題。以對學生的利益最大化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就要求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如果只站在教師的立場處理問題,教育的過程可能就是教師極盡對學生諷刺挖苦之能事,去抽打、撕剝、傷害學生僅有的一絲尊嚴。學生不但不服氣,還會和教師產生嚴重的對立情緒,教育的結果也多是不歡而散。如果能夠站在學生的立場處理問題,教師則往往能夠能體會學生的難處,給學生更多的期待和寬容,同時也能夠啟發學生在問題行為中省思自己的錯誤,透過教育行為及其教育的過程還能夠讓學生從錯誤的事件中獲得生命成長的經驗。

二、關注表象與探究原因

許多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執迷於表象而偏離了對事情深層原因和本質問題的關注和探究。如在教育工作中,他們在對待學生矛盾衝突中喜歡動手打架的女學生時,往往只關注於該學生能不能認識錯誤,能不能向教師檢討錯誤並做出保證,能不能向對方賠禮道歉等有助於平息事件的表象層面。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解決喜歡透過武力處理問題這一劣跡,也沒有去深究學生這一不良習慣產生的原因及解決的辦法,所以並不能從根本上杜絕該學生在今後不會發生類似的事情。其實這樣的做法只是給了教師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一種心理滿足感,並沒有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育工作的實效性。要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教師就需要持有一種探究的態度來對待問題,不妨和學生一起喚醒早期記憶進而分析原因,並讓學生承擔打架帶來的後果,讓學生在體驗與衝突中自己教育自己,從而自覺進行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

三、服從教師與服從規則

在許多學生問題的處理過程中,我們的教師往往在不知覺之中總會把自己推向矛盾鬥爭的前沿。他們以自己的教師名號為護身符,習慣於赤膊上陣,與學生爭個面紅耳赤,希望學生能夠屈從或服從於自己,卻往往不但得不到預期效果,還使自己顏面掃地,成為惡化師生關係的導火索。

既然學生的問題行為發生在集體,危害於集體,所以最有發言權的也應該是集體。作為教師,要從裁判員、審判員向協調員和規勸者的角色轉變。學生出現問題行為後,不妨及時組織班級成員進行討論:他的做法對不對?錯在哪裡?違反了班級的哪條規則?應該接受什麼處理?透過和學生談行為,講規則,論紀律,讓問題行為者在集體的聲討中主動向道理、規劃和制度來妥協,而不是向教師個人來妥協。而教師在學生的論辯中還可以保持自己第三方的評說權,做一個矛盾雙方的協調者和規勸者,讓肇事者感受教師的期待和溫存。

四、感性決斷與理性思考

教育工作是一項技術活,要求從教者要理性和智慧地處理問題,杜絕發揚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的感性工作精神和育人方式。首先,教師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能讓自己的不當言辭成為師生矛盾的發酵粉和激化因子。俗話說,一句話說得人跳,一句話說得人笑。說話是一門藝術,教師要讓自己的語言充滿魅力,給人們美好的回憶或啟迪,而不是留下心靈的傷痕。用指責、命令和反問的語氣和學生對話,往往不但不會和學生有深入的對話和溝通,反而會引發學生強烈的反抗、辯解和詰難,陷教師於尷尬之地。其次,教師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動不動就將學生的問題行為看作是針對教師個人的態度行為,進而對學生個人品行進行輕易定性和做出結論。如此,不但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因為教師的情緒化態度將問題發酵,甚至教師本人還成為了問題學生的製造者。

五、憤怒暴力與溫柔友善

在教育工作中,溫柔友善的力量永遠勝過憤怒和暴力。作為新時期的教師一定要準確定位自己的角色,不要過於強大,動輒盛氣凌人,抱著一種改造學生的強大勇氣來實施雷霆萬鈞的教育行為。而應該化身為一個需要幫助的柔弱之軀,遇事待人和顏悅色,言談話語如春風化雨,幫助學生自己教育自己,讓學生自覺認識錯誤進而獲得自主發展。在學生與自己的觀點有背離的時候,也不妨先認同學生的觀點和做法,甚至可以和學生一起行走,在此過程中再運用“先跟後帶”的方法,在必要的時候“擠”一下,再“擠”一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沿著老師預定的方向前行。

六、批評指責與表揚鼓勵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對君主進諫次數過多,就會遭到恥辱;對待朋友勸告次數過多,也會被朋友疏遠。更何況學生不是聖明的君主,也不是和教師心心相惜的朋友。如果教師不厭其煩地教導學生,或批評指責學生,而學生卻不為所動或不思改悔,其實這時教師也是在自找其辱。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火種,而讓它燃燒起來的是那些添柴火的人。鞭打、責罵、誘惑、貪婪、冷漠的柴火就可能會點燃他們心中憤怒、怨恨、貪婪、嫉妒、悲傷、自卑的火焰;表揚、讚美、鼓勵和賞識的柴火可能會點燃他們心中和平、歡樂、希望、善良和愛的火焰。

馬卡連柯說過:“教育兒童最好的方法是鼓勵他們的好行為。”而人性最深刻的原則,也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賞識。教師要做學生善良火種的添柴人。透過不斷地鼓勵和讚美,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存在的價值。現實工作中,我們也發現:教師肯定什麼,學生就會不自覺地學習模仿什麼。所以,教師要習慣拿起心中愛、鼓勵、讚美、肯定、理解、關注的工具,去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和學習興趣,以及進取精神、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七、配合教師與配合家長

學生的教育過程是一個學校、家庭、社會、書籍、網路、朋友等共同塑造的過程。作為教師要認識到教育的邊界問題,知道哪些是自己能做的,哪些是需要別人來做的。在做好學生工作的同時,老師要主動將教育的物件向家長適當延伸。讓家長認識到教師其實是學生人生長河中的一個小小的支流,他只能陪伴學生一段而不是全程,所以是教師在配合家長教育學生,而不是家長在配合教師教育學生。只有家長負責任地擔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職責,教師才有可能全心地予以配合並幫助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八、壁壘森嚴與人文關懷

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說,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匯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所以,在班級工作中,教師要堅持人文關懷的教育立場,重視透過情感激勵來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進而達到無為管理的目的。絕對不能讓制度和規章變得壁壘森嚴、密不透風,而應當讓管理充滿人性,讓規章制度成為激發學生積極性和精神狀態的啦啦隊,成為學生自我教育的加油站。

九、注重個別與顧全大局

現實工作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是把80%的精力用在了20%的學生身上,所以顯得精疲力竭,往往還不見成效或成效甚微,其實這是教師工作的一個誤區。班級裡佔絕大多數的.基本群眾被教師忽視或缺少關注,不利於形成優良的班風和學風。理性的教師應該具有大局意識,要善於將時間和精力更多地分配到組織好班級活動中來,透過活動來調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精神狀態;將更多的時間用於和中等學生的交往上來,瞭解她們,親近她們,關注她們的精神成長。“抓中間,帶兩頭”,透過建立一個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班集體,來帶動問題學生和優秀學生的共同進步與成長,才是班級管理和學生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十、無私奉獻與專注成長

許多教師只求將自己衣兜中知識的種子撒向學生,卻不思種子撒播的均勻程度,埋藏的深淺與否,然後就急急地盼望著來自學生的收穫。殊不知農民是透過種地來學會種地的,要想取得更大的豐收,需要播種者不斷地去查詢原因,也許是施肥不足,也許是澆水不夠,又或者是日照時間過長,原因不一而足,但他們唯一不做的事是抱怨和責備。農民獲得種植經驗的過程,也是一個農民成長的過程,而科學的經驗和自身的成長更決定了來年的收成。教師同樣如此,需要關注的不只是學生,更有自己是否在教育的過程中學會了教育,收穫了經驗,獲得了成長。由此,從每一個教育環節中學會反思和總結,讓教育的過程變成教師成長的過程,就顯得尤為重要且非常有必要。惟其如此,教師才能在付出中學會創造,在付出中獲得來自學生和自己的雙重回報,才能在工作中更多地體會到自身職業的幸福感。

“牢騷太勝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應該站位高遠,深刻領會並努力堅持以上十個教育理念,以科學的態度、人文的精神、智慧的方法來實施教育教學行為,在個人專業成長的同時,帶給學生更多的驚喜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