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分享。,歡迎大家分享。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有哪些1

一、關於清明節氣的由來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菸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二、清明節的歷史典故

這是一個無雨的清明,乍暖還寒。

迷睡了多日的趙氏,突然在清晨甦醒過來,兒孫們一陣驚喜。

這是一座無碑的孤墳,墳土新培。

清明樹趙氏被攙扶著站在墳前,身後跪著她的兒孫們。墳窯裡焚燒的火紙呼呼地舞動著。象是又再追憶半個世紀發生的那遙遠而耳熟的故事。

一個新婚不久已有生孕的妻子,把心愛的丈夫送出大巴山,送到了抗日前線,轉戰數載音信全無。日本投降了,她帶著兒子興高采烈地去尋找久別的親人。然而,找到的卻是一件手工縫製的已滿是彈孔的襯衣和一枚閃光的勳章。母子倆沒有向部隊提出任何要求,含淚返回故鄉。母親帶著對丈夫的永遠思念,兒子帶著從未見到生父的終身遺憾,掩埋了一個僅裝有兩件遺物的棺木。

孤獨的一座墳凸現在大巴山中一個無名而荒蕪的小山上,孤寂淒涼。而自從有了這座墳,每逢清明,荒山上孤墳旁便會多幾棵新植的松柏。年復一年,從沒間斷。不知不覺五十年過去了。禿山早已被綠樹覆蓋,孤墳始終被松柏掩映。參天的大樹與新植的小苗相間,構成年輪分明的林帶。起伏山林卻沒能掩蓋趙氏一生的辛酸、坎坷和不老的情結。

“趙哥,我又來了,帶著我們的兒孫種清明樹了。時間過的好慢,一年見你一次真不容易呀。今天險些來不了啦,不過我遲早一定會來的。我說過你不會寂寞不會被遺忘的,有這些清明樹陪伴你,你並不孤獨。時間過得真快呀,一轉眼,連咱們的兒子都當爺了。趙哥呀,我這輩子也真夠……不說了,我知道你不愛聽那傷心的事。說些別的吧!”趙氏低聲自語著。火紙漸漸燒盡,紙灰隨風輕輕飛昇。

這個無雨的清明,一座孤墳的周圍又多了數棵新植的松柏。其中有一棵竟是一位八十多歲老婦人親自種植的清明樹。

第二年的清明時節,陰雨綿綿,在那棵清明樹旁多了一座新墳。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有哪些2

清明,寓意“天清地明”,眼下人們對清明節的印象,除了掃墓祭祀、堵車遊玩外,再無其他,有文化點兒的或許還能想到介子推。實際上,作為擁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背後有不少有趣的故事發生,它不僅是追思的節日,還是吃貨和小資文青的節日,更是古代的又一個情人節……

古代清明也放假唐宋七天“黃金週”

“破暖輕風,弄晴微雨,欲無還有時節。此時,颯颯東風細雨來,大明湖外有輕雷,數點雨聲風約住,便是樹底草齊千片淨。”整得太文藝,其實只想說一句,還好清明有假,除了祭奠先人,還可去郊外感受大好春光,不過,總覺得三天太短。據民俗學家研究,古人們清明也放假,而且比咱長得多。

說起這個,先普及兩個概念,一個是古代休假制度,一個是清明節的由來。在古代,休假不叫休假,叫“休沐”或“洗沐”,意思就是說,公務員得定期回家洗洗澡,不然滿堂朝臣,一整年不洗澡,那得什麼味兒啊,君王肯定不早朝。而除了洗澡假,還有一個例假,就是現如今的法定節假日,比如漢朝有兩個例假,一個是夏至,一個是冬至,各放五天。而到了唐朝,除了洗澡假,法定節假日大大增多,也就是從此時開始,清明被列入國家法定假日,不過準確來說應該是清明和寒食。有人說清明節就是寒食節,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清明,起初只是一個節氣,寒食則是冬至後第105天,又稱“百五節”。

一種說法是,這兩個節都起源於一個叫介子推的人。介老兄是晉國人,有股擰巴勁兒。根據《韓詩外傳》記載,在晉文公還是公子重耳時,有一年,他逃到衛國,有個隨從背叛了他,偷了他的錢糧逃入深山。重耳飢餓難忍,為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煮成湯給重耳。重耳吃後,才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後來公子重耳真成了晉文公,就想請介子推出來當官,介子推不去,他認為,自己忠於重耳是應該的,沒必要受獎賞,於是介子推就藏進山裡。晉文公為逼他出山,便放火燒山,誰知道介子推就真的被燒死了……晉文公很後悔,從此,每到放火燒山這一天,宮中便禁止生火,飯都吃涼的,以此懷念介子推,慢慢形成了寒食節。寒食節後,晉文公又定下了祭祀介子推,為他掃墓,也就有了清明節。

當然,這只是關於清明起源的一種說法,不過鑑於它的浪漫色彩,我們姑且相信。唐朝時,把清明和寒食節就連起來一起放假了,起初,是寒食到清明放4天,後來到了唐肅宗當皇帝時,他覺得假太短,便將這個假增加到7天,因此清明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黃金週”。而浪漫的宋代,自然也會傳承這個節日,還加上了上巳(三月三)的一些風俗,形成了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一個“綜合性節日”。古人過清明很時尚是文青小資的最愛

作為一個“綜合性節日”,假如只有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悽清景象,那肯定是不符合人性的呀?外有花紅柳綠,又是“黃金週”長假,假如只趴在被窩裡哭,豈不浪費,況且,從某種意義上說,生與死的並置,更是一種高大上的哲學,因此,在古代,清明節就變成了文青小資和吃貨們最愛的節日,“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圃,列坐盡醉”。

藉著掃墓外出踏青一定是社交必備,其中團聚野餐的最高級別莫過於王羲之的曲水流觴,雖然東晉時,清明還不放假,但翹班也得去春遊啊。於是公元353年的上巳節(三月三),王羲之就邀請了謝安、謝萬、孫卓等名士及親友41人到現如今的紹興蘭亭,在蘭溪岸邊盡情地享受著“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自然風光,他們圍坐在曲水之畔,將盛有酒的觴(酒杯)置於水中,任其順水漂流,酒杯漂到誰的面前,誰便要飲酒賦詩。做不出者罰酒三杯,一直到日暮已近,雅士們還意興不減,把當日所作的37首詩歌,彙編成集《蘭亭集》,王羲之撰序並寫成書,便有了這名噪天下的《蘭亭序》,而這一高大上的遊戲也在不斷被後人模仿。

此外,古人還有插柳、放風箏、盪鞦韆、蹴鞠、鬥雞、拔河、鬥草等很多種玩法。話到這裡就不得不插一句,因為踏青,我國文化界創造出了《清明上河圖》《蘭亭集序》等一批經典佳作。

而古代清明節也是美食節。因為新時令到來,加上適應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巧手的古人便創造了很多美食,簡直可以做一期“舌尖上的清明”,比如南方用麥草搗汁和糯米做青粉團,用桃花煮粥,用烏桕汁染烏飯做糕,或者用香椿芽拌麵筋、嫩柳葉拌豆腐作寒食食品,還有挑薺菜做餛飩,用一種菊科野草的嫩葉搗爛去汁和粉做成黃花青果糕,光想想就口水流了一地。

古代清明節也是“情人節”成全了漢武帝跟衛子夫

清明時節,萬物生長,當然,愛情也一定會一起生長,由於上巳節風俗的加入,清明節也變成了古代“情人節”。

回顧中國曆朝歷代,男女結婚大多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在先秦時期就是這樣,如《詩經·南南山》的《氓》中:“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意思就是說,當時沒有媒人牽線不可嫁的現實。但有了清明節,媽媽們就再不用擔心女兒們出嫁的問題啦,因為這一天,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小姐們也可以外出踏青,順便覓得自己的意中人,而且這一天“男女授受相親”也是不違法的。

在我國曆史上,特別是漢唐時期,流傳踏青尋愛的故事相當多。漢武帝就是在19歲那年上巳節例行傳統的“修禊”禮後,遇到才貌雙全的歌女衛子夫,從此產生愛情,從而相伴50年。德宗時的詩人崔護,在清明時節踏青至西安城南的桃溪堡遇美女桃小春,有了“借水贈釵”的故事,後來被編成傳統戲曲《金琬釵》,深受人們喜愛。據說,當年崔護在長安城南踏青郊遊,途中見花木環繞一戶人家,便上前討水喝。一美貌女子聞聲開門,讓座遞水。女子佇立桃樹邊,與桃花相映成趣。兩人一見傾心,互生愛慕之情。次年春天,崔護因思念女子而再去拜訪,卻是桃花依舊,獨不見女子。崔護只好題詩於門扉:“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此外,這一天還有很多浪漫的求愛方式。比如,一些才子會在風箏上寫下自己的求愛詩,等風箏隨風飛揚時,剪斷風箏的線,讓它落到哪家是哪家,如果有緣,撿到風箏的那位姑娘恰好為情詩所感動,這姻緣就成了。還有男子們分坐河渠兩旁,在上游用荷葉浮載詞文箋等,荷葉順水而下吸引意中人的注意,如果雙方對上眼了則一起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有哪些3

“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而說到清明節,首推便要說起介子推的故事。

兩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獻公的寵妃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姬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姬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陸陸續續地離開他自謀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不離不棄的追隨他,其中的一人叫介子推。

據《韓詩外傳》記載,有一年姬重耳一行人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裡鳧須)的隨從偷光了姬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姬重耳無糧,飢餓難忍。當向中農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後來姬重耳餓暈了過去,為了讓姬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裡,把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一同煮成湯給姬重耳食用。當姬重耳吃後康復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姬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十九年後,苦盡甘來的姬重耳回晉國做了君主,他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當初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大加封賞賜,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當初介子推為自己割股充飢的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登門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

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仍然沒有找到介子推母子二人。於是,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說,不如縱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率眾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對著介子推的遺體悔恨交加的不住哭拜,恍然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的樹洞,洞裡好象還有什麼東西。晉文公掏出一看,居然是片衣襟,上面卻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感動的淚如雨下,泣不成聲的將血書珍而又珍地放入自己袖中。然後晉文公差人將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晉文公親手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傳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率領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柳樹前,珍愛地掐下了一段柳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將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將為介子推祭掃的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歷史典故有哪些4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口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孃在天有靈,請告訴孩兒你們在哪裡吧。”說完劉邦把紙片向天空中一擲,紙片隨風飄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情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