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視野下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本文是由上傳的:傳統文化視野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斷創新思路,拓展視野。而堅持“以文化人”理念,充分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的正能量,讓大學生在優秀文化氛圍中淨化靈魂、昇華人格、完善自我,正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味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新視野,它有利於探索出具有親和力、說服力、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真正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構築大學生精神世界,開發創新潛能,塑造美好心靈的動力、導向和保證的作用。
1 傳統文化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目前諸多高校忽視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特別是傳統文化教育被弱化
2 “以文化人”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視角
2.1 何為“以文化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是塑造合格社會公民的人文環境和文化基礎。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就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概言之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來自《易·賁》的一句話:“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裡的“文”與“化”,分別指的是“人文”這一實體及其“化成天下”的功能。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用文化教育人、薰陶人、感染人,讓文化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人的思想意識和言行舉止,從而提升人的思想覺悟、道德修養、精神境界和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
2.2 傳統文化是“以文化人”的寶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思想是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樹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財富。“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是激發大學生積極進取的不懈動力,使他們摒棄安於現狀、追求享樂的意識,在成就事業、奉獻社會的征程中懷揣創新的衝動和開拓的激情,敢於超越自我、善於拼搏進取,為再振中華雄風再作貢獻。“厚德載物,仁者愛人”,美德是滋養大學生寬容人格的心靈養分,教育他們增強同學間的親和力與融合力,避免過激和對抗行為,既有利於大學生健康成長,也有利於和諧校園的建設。“以誠相待,言而有信”,觀念是培養大學生誠信品質的人生信條,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誠信行為習慣。“慎獨內省,見賢思齊”,氣度是加強大學生道德修養的人生箴言,引導大學生把道德由外在的約束轉化為內心的自覺,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實踐,做一名見賢思齊、慎言篤行、知行合一的大學生[2]。
3 傳統文化視野下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舉措
3.1 物質情境上的傳統文化滲透物質情境上的傳統文化滲透能夠創造一種文化情境、一種文化氛圍,容易啟迪、陶冶和塑造大學生,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我們切不可忽視建設富有傳統文化底蘊的校園環境和營造出高尚健康的具有教育力量的人文氛圍。如在校園的一些地方樹立傳統文化中的名人塑像,選擇那些蘊涵著傳統文化教育精華的典籍和經典的文學作品中的格言、名句作為警句融入到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每個場景,使校園中的建築、櫥窗、板報、橫幅、標語、路牌,乃至草坪中的警世語,都可以成為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讓學生透過具有欣賞價值、激勵作用和教育感染力的景緻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從而達到促進學生進取,滋潤著大學生的心靈,以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目的。
3.2 校本課程建設上的傳統文化教育學校領導應高度重視大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不能把大學生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看作是課外可有可無的,採取必修、選修及系列講座相結合的形式,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真正納入到教學計劃中。首先,處理專業學習和傳統文化學習的辯證關係,以“精”為標準,設定傳統文化必修課程一門,範圍應包括古代哲學、文學、藝術、科技、宗教、道德、教育等領域中的精華,這是對大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手段。同時,也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要堅持把對大學生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真正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化為學生的內在素質和基本的價值理念,外化為自覺行為模式和行為規範。其次,根據學校師資狀況,以“廣”為標準,開設多門傳統文化選修課,如《周易》、《論語》、《詩經》、《唐詩》、《宋詞》、《中國歷史文化》、《中國文化史》、《中西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中華民俗風情》、《唐宋詩詞鑑賞》、《中國傳統道德專題》、《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專題》、《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專題》、《中國古代思想史》等課程,全面滿足多數大學生的需求,提升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最後,學校應成立校文化素質教育中心,每年邀請校內外專家,舉辦系列專題講座,以“深”為標準,為大學生深度詮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3.3 課外活動上的傳統文化彰顯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形式有利於大學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和內化。首先,在校內,可以透過校園網、校園電視臺、校報、學生社團刊物等傳媒手段開闢專欄,在學生中廣泛地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校園傳媒的育人功能,使校園的每一處都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發動學校各級黨團組織及學生組織,積極舉辦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主題的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專題報告會、研討會、徵文、演講、討論、辯論賽、知識競賽、文藝匯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學生廣泛參與。在校外,可依託本地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透過大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知傳統文化精華,加深對傳統文化理論的深刻認識。如我校組織學生參觀長江邊的渡江戰役紀念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參觀馬鞍山市採石磯太白樓及當塗縣的太白墓園,感受一代詩人那與天地精神獨來往的宇宙意識,他親近山水的自然觀,他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懷,這些實踐活動能夠在大學生思想觀念、道德認識和行為趨向等方面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真正讓傳統文化滲透大學生的心靈,為他們帶來無窮的啟示和滋養。其次,開展特色性的高校傳統節日主題教育活動。中國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際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3]。
國務院於2007年12月透過《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草案)》中增設清明、端午、中秋為法定假日,旨在弘揚、傳承民族文化和傳統美德。因此,在大學生中積極開展特色性的中國傳統節日主題教育活動,賦予傳統文化鮮活的生命力和現代精神,建設大學生的精神家園,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強有力的載體。可現在一些高校忽視這樣有利的教育契機,對傳統節日主題教育活動存在思想上認識不夠,宣傳力度不夠,活動內容單調,形式泛化等問題,不能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洋節日到來之際,大學校園卻顯得熱熱鬧鬧。對此我們應及時反思,找出問題的癥結,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視,提高認識,抓住傳統節日有利時機,因勢利導地加強大學生的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等核心價值觀念的教育,並形成長效機制,讓大學生在輕鬆、祥和的節日氛圍中自然流露出愛國情懷、親情情節以及對國泰民安、閤家團聚、事業有成的企望與尊崇,當這種情感和行動成為他們自覺自願的行動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勢如順水推舟了。
二是加大宣傳力度,讓大學生了解每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起源和流變,挖掘節日中民俗的元素,喚起大學生傳統節日的認同感和參與到傳統節日主題活動的積極性。
三是高校有關部門充分發揮各級學生組織優勢,強化專項管理,在資金和政策上積極扶持,科學遴選和設計傳統節日主題教育活動方案,組織學生過好節日,豐富和提升精神生活,促進高校學生常規管理。四是用現代的手段、創新的理念,使傳統節日的內容和形式更適應大學生的生活,讓傳統節日所蘊含的美好內涵如和諧自然、呼喚人情、關懷生命和嚮往美好,以一種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激起大學生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熱情,體察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人倫親情,學會和諧生存的智慧和精神,喚起對真善美的追求。只有這樣,高校傳統節日主題教育活動才能成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的理想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