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複習資料—孫權勸學
勸學,勸說,鼓勵學習。文題點明瞭文章所寫的故事的主要內容。
本文僅區區129字,以“勸學”為中心事件展開描寫,寫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的故事,點明瞭學習的重要性。
寫作思路: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
人物性格:孫權(嚴格要求下屬、循循善誘)、呂蒙(知錯就改,謙虛好學)、魯肅(敬才愛才)
文章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
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身教,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議論”的餘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啟示:人只要肯讀書,就會有所進步(開卷有益)
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解釋)
16.社戲
本文的標題“社戲”既是全文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又是故事內容的概括。
本文以到趙莊看社戲為線索,先略寫在平橋村的快樂生活,再詳寫從平橋村夜航到趙莊看戲的全過程。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勞動人民純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展示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畫卷,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
重難點句子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鬆了,身體也似乎舒展的到說不出的大。
“輕鬆”“舒展”兩詞用得非常精彩,與上文的沮喪、壓抑形成鮮明的對比,傳神地表現出了“我”得以能去看戲時歡喜輕快的心情。“說不出的大”誇張地表現身體的輕鬆。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從修辭格的角度看,連山彷彿是獸脊,運用了比喻的手法;連山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又是運用了擬人方法,這兩種修辭方法的運用,使得語言生動形象。從景物描寫的角度說,這是以坐船人的感覺來進行描寫,連山的形狀像獸脊,在朦朧的月光下顏色淡黑如鐵,因為高低起伏,則像是踴躍飛跑,這句描寫的精彩之處是用動詞“踴躍”來寫山,把靜態的連山寫活了。這種以動寫靜,襯托了船行之快,又襯出了想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
3.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回望”兩字表現“我”依依不捨的心情,“罩”字透過視覺表現戲臺如夢如幻的情景,再次以仙境比擬社戲,與來時呼應。這句充滿了夢幻般色彩的描寫,表達了兒時眼中社戲的美。
4.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彩起來。
這一句用了一個富有童話色彩的比喻,新奇而貼切,又有水鄉特色,反映了兒童富於幻想的特點和愉快的心情。寫老漁父的喝彩則是透過旁觀者的讚美來襯托孩子們駕船技術的嫻熟高超,從側面描寫歸航之快。
六一公公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六一公公的形象本文主要是透過語言來刻畫的。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地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
重點段落
第10-13段 (1)環境描寫:具體描寫的景物
(2)描寫角度:聽覺、嗅覺、觸覺、視覺(具體景物)
(3)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但我確還以為船慢。(第11段)① 比喻、擬人;②寫出了划船之快和“我”看戲心情的急切。
(4)“我”的心理變化:輕鬆 — 急切 — 陶醉
人物性格:雙喜(聰明機靈、考慮周到、辦事果斷)、六一公公(善良淳樸、熱情好客)
17.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通篇貫注一個“情”字,作者透過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讚美的詞語,直抒胸臆。如“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麼壯闊、多麼豪放、多麼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等等,語句激昂,酣暢淋漓,如大河滔滔,一瀉千里。作者把黃土高原的元氣和氣魄,一下子發揮得淋漓盡致。
大量運用排比、反覆的句式。為了增強語勢,強調感情,作者大量運用排比句式,句子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不僅交錯出現,而且一連許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連用三個排比句,猶如江河一瀉千里,不可遏止。這些排比、反覆句式的運用,使課文一直保持著快速的節奏,使得內容表達得更熱烈,更激盪。這是值得我們揣摩借鑑的。
重難點句子
1.他們的身後是一片高粱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
以高粱地為背景,寫出了極具陝北特色的風情。寫他們樸實,寫他們難以掩飾的生命的活力。
2.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眾的心上。
安塞腰鼓的奔放的力量在於打破了人們身上層層堅硬的外殼,讓生命宣洩在天地之間,不必計較功名利祿,不必患得患失,放棄一切冗雜的思緒,與鼓聲產生共鳴。
3.它使你驚異於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麼奇偉磅礴的能量!
黃土高原上的生活是艱苦的,條件是落後的,可是陝北人有著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經人工雕琢的、沒有半點汙染,不含任何雜質的完完全全的生命。這是他們的力量源泉。
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
多水的江南山清水秀,風景秀美,養育了纖柔細膩的江南人,他們是打不出這樣氣勢雄渾的腰鼓的。
5.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當鼓聲停止後,人們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熾熱後的沉寂,這是以“雞啼”反襯寂靜。
18.竹影
“竹影”即“月光下竹子的影子”,是文章的線索,也是文中孩子們和爸爸繪畫的實物,又是爸爸藉以向孩子們傳授畫畫知識的一個媒介和引子。
文章的主體是由兩部分內容組成的.,一是充滿童稚童趣的遊戲,二是領略中國畫和西洋畫的藝術魅力。兩者之間以爸爸為聯絡紐帶。這篇文章以幾個少年充滿童真童趣描描畫畫的遊戲,引出對中國畫的藝術體驗。說明藝術並非高不可攀的東西,藝術和美就蘊涵在孩子們的童稚生活中。
20.口技
全文以時間先後為序,由施屏障始,寫口技表演者模擬夜深人靜時一家四口被“深巷中犬吠”之聲驚醒,復而入睡及深夜“火起”幾個場景,間以描寫聽眾的神態動作等反映,到撤屏障止,透過正面和側面的描寫,高度讚揚了口技藝人高超的表演技藝。
1.精彩的場面描寫。本文的場面描寫十分生動、形象、細膩。文章的第一段就描寫了表演的場面,對錶演的典型環境、人物、道具、表演的效果都作了細膩的描繪。從文章的第2至第4段,作者按口技表演內容一詞描寫了三個場面:深夜人靜一家四口被“犬吠”驚醒後的喧鬧場面;一家人復睡入夢,鬧而復醒的場面;深夜失火、救火的場面。這幾個場面描寫使文章情節波瀾迭起,搖曳多姿。總之,文章這些精彩的場面描寫,對顯示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烘托人物,渲染氣氛,推動情節發展,深化主題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本文描寫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聽眾兩個方面:一方面描寫口技藝人的表演,直接表現其高超技藝,這是正面描寫;另一方面描寫聽眾的神態、動作,以聽眾的反應烘托其高超技藝,這是側面描寫。在描寫表演過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寫口技藝人的表演,後寫聽眾的反應,從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機地聯絡起來,以聽眾的反應為烘托,從側面表現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課文首尾兩次清楚地交代了極簡單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發聲,而僅僅是靠一張嘴發聲,突出其技藝在“口”,也是從側面表現表演者口技不凡。本文運用側面描寫表現這場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藝,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3.文章的語言準確生動、逼真傳神。口技表演的情景有靜有動,有舒有緊,有簡有繁……但無論何種情景,作者卻能用準確而生動的語言描摹。如“遙聞深巷中犬吠”,表演從模擬遠處“深巷”裡傳來的狗叫聲開始,用“遙聞”二字恰切地表現了深夜遠方迴響的隱約可聞之聲,頓時把人們引入夜闌人靜的境界中。用“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來寫聽眾的反應,就使得聽眾的激動神情躍然紙上。這一傳神之筆,有力地反襯與讚美了藝人之技“善”。再如“婦拍兒亦漸拍漸止”中的兩個“漸”字,細緻而酷肖地表現了“拍兒”動作由大到小,從有到無的過程,更襯托出靜的境界。
重難點句子
1.京中有善口技者。
這個句子介紹了口技表演者。這個全文的開篇句,是本文的一句總說,即全文意在說明這位“善口技者”的技藝之“善”。“善”字是全文內容的總綱。
2.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這個句子交代口技表演者所用的道具。“而已”語氣助詞極力渲染道具簡單,別無它物,以示口技人的表演主要憑他的“口”,襯托口技藝人技藝的高超。
3.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