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清代的中原商路與貿易經濟產業論文
清代的中原商中原由於佔據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條件,被清廷視為重要的市場;同時,中原的人口數量增長和城鎮發展迅速,自然對於商品的需求巨增;況且中原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而不屑經商,直接引致全國各地的商販在此聚集經商。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響之下,清代的中原商路佔據重要地位,並對貿易經濟產業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1.清代中原的主要水陸商路概述
清代,中原地區主要設立河南省,並建立了貫通東西南北的交通運輸幹線和交通動脈,為中原商路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就中原商路而言,主要由驛運商路、陸上商路和水上商路組成。首先,究其驛運商路而言,它與清代稅收活動和商品流通緊密相關,在河南省專門設定驛遞和鋪遞及被驛站所替代的遞運所,據《光緒會典》統計,康熙十四年間,河南共有120個驛站和885所急遞鋪,其中州管驛站12處,縣管驛站96處,驛丞管腰驛12處。到嘉慶年間則減少到67個驛站。
其次,究其陸上商路而言,它主要分為國道和省道,前者是指京師連線各省的道路,後者是指向省會到達府州的道路,而河南省會是開封,故陸上商路的匯集點位於開封,並形成以開封為出發點和省內其他的主要陸路運輸線,而以開封為出發點的陸路運輸線又分為通往北部京師、南部湖廣、東部徐州、東南部南京、西部西安、西北太原、西南部巴蜀的運輸線,省內其他的主要陸路運輸線又分為彰德府至襄陽府、汝寧府至襄陽府、歸德府至南陽府和經洛陽的南北運輸線,可見陸上運輸線的縱橫交錯的網狀連結,為中原商路的形成和興盛構建了前提條件。
2.清代中原的`貿易經濟產業
2.1種植業
種植業主要包括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而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高粱、玉米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油料、藥材、果樹等。清代中原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和豆類,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染料和菸草。首先,對於糧食作物而言,小麥是中原糧食對外輸出的大項。據《清乾隆十八年八省漕運米麥豆實數》中可知:乾隆八省漕運京師的河南麥子就有8119石,而在八省當中唯有河南漕運麥子如此之多,約佔八省漕運麥子的25%,故河南有著“麥收天下足”的美稱,並可與“湖廣熟,天下足”的水稻生產相媲美,從中可見中原的糧食貿易興盛,如此繁忙的糧食貿易沒有發達的商路支撐是不可能完成的。
2.2手工業和採礦業
就中原地區的手工業而言,主要分為絲織業、棉紡織業、制酒麴業及中原各地民間的小手工藝品。其中,絲織業以湯陰盛產的湯綢和開封盛產的汴綾為名,透過開封至淮安府、清江浦、潁州等水路銷售各地;棉紡織業以懷慶府的溫縣和孟縣、偃師、鹿邑縣等地為名;制酒麴業有洛陽的明星酒、衛輝有百泉酒等。就中原地區的採礦業而言,主要分為煤炭業、鐵礦和有色金屬的開採。其中,產煤區集中於豫西、豫北的丘陵山區,透過開封至江南、南陽至襄陽的水路銷售各地;產鐵地集中於禹州,透過南陽至襄陽的水路而銷售各地;有色金屬礦產在河南並不多,但也零星分佈著銅、錫和鉛。
結論
清代的中原商路對於貿易經濟產業起著巨大的作用,而種植業、手工業和採礦業之外,還有畜牧業和藥業也較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