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漁歌子的詳細教學實錄

漁歌子的詳細教學實錄

漁歌子是詞牌名,最早見於唐朝詩人為張志和。下面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漁歌子的詳細教學實錄,歡迎大家瀏覽。

一、激趣設境,理解課題。

師:今天,我帶來了幾幅畫,這每一幅畫中都藏著一首我們學過的詩或詞,你能看出來嗎?(出示第一幅圖)

生:《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師:這是白居易的詞——

生:憶江南。

師:(出示第二幅圖)這一幅畫呢?請最後一個同學。

生:《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師:再看一幅。(出示第三幅圖)

生:《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師:蓬頭稚子的釣鉤釣起的是滿心的期待與快樂,柳宗元的釣鉤釣起的是滿江的悽清與孤寂,唐朝詞人張志和的釣鉤釣起的又是什麼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一首詞《漁歌子》。

拿出你的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

板書:漁歌子

師:讀一讀。

生:漁歌子。

師:真好。“子”在這裡讀第三聲,不讀輕聲,再來一遍。

生:漁歌子。

師:“漁歌子”是這首詞的什麼?

生:詞牌名。

師:詞牌名有什麼作用?

生1:詞牌名規定了這首詞每一行的字數。

師:是的,還有誰來補充?

生2:詞牌名還限定了詞的型別、種類,就像詩,五言是五個字的,七言是七個字的,絕句是四句,律詩是八句。詞牌名也限定了這首詞的每一句的字數。

師:詞牌名規定了詞的——

生:形式與字數。

師:詞和詩不一樣,它的句子有的——

生:長。

師:有的——

生:短。

師:所以,詞還有一個名字叫——

生:長短句。

【設計意圖:我國是詩詞之國,尤以“詩(詞)中有畫,畫中有詩(詞)”著稱。上課伊始,我以“看畫猜詩(詞)”匯入,讓學生看畫背詩(詞),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感受我國詩“詩(詞)畫合一”的特點。《憶江南》意在使學生在大腦中搜索已有的對詞的認識,《小兒垂釣》、《江雪》與《漁歌子》為同一主題——都是寫漁翁的,初步使學生感知同一主題的不同作品的不同感情基調。在這一環節中,我基於學生已掌握的詩詞的基礎之上,引導他們發現《漁歌子》也是一首詞,瞭解詞與詩的不同語言表達形式、詞牌名與內容的關係特點等等。】

二、初讀詩詞,把握節奏。

師:好的同學們,拿出老師發你的詞,按照自讀要求來讀這首詞。(出示自讀要求)

生自讀。

師:請你來把要求讀一讀。

生:第一遍,不讀錯字,口齒清楚;第二遍,正確流利,字正腔圓;第三遍,試著讀出詞的韻味。

師:好,開始吧。

生:自讀。

師:讀好了嗎?誰願意讀給大家聽一聽?請你。

生:讀詞。

師:嗯,口齒清楚、字正腔圓。這首詞中有兩個詞不太常見,你讀得很準。一個是——

生:“箬笠”。

師:請你把這個詞帶到句子中領著同學們讀一遍。

生: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知道“箬笠”是什麼嗎?

生:這兩個字都是竹字頭,應該是竹子做成的……(猶豫,說不出來了)

師:你很會觀察。這兩個字和“竹子”有關,是竹子編成的。

生:“箬笠”就是竹子編的帽子,用來擋雨和陽光。

師:很好。“箬笠”就是竹子編的竹帽,斗笠。

師:還有一個詞,他讀得也很準——

生:蓑衣。

師:我們一起來讀這句話。

師:古人吟詩誦詞喜歡擊掌打節拍,我們也來學一學古人。

師示範、領讀、生拍手讀。

師:古人還喜歡踏歌,就是用腳打節拍。

師:示範、領讀,生情不自禁地跟著老師一起拍手讀。

師:真好,再來一遍,節奏慢一點。預備,起——

生:擊掌讀詞。

師:古人,還喜歡踏歌,就是用腳來打拍子。你的腳準備好了嗎?

生:(興致勃勃)準備好了。

師:一起來。

生:(踏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現在我們來手舞足蹈。可以站起來。

生:擊掌踏歌。

師:詞的節奏大家讀出來了,古人讀詞還講求韻味兒。怎麼讀呢?遇到第一聲、第二聲字的時候,我們把聲音拉長一些,在遇到第三聲、第四聲字的時候,我們把聲音——(生接)縮短一些。

生情不自禁地試讀起來。

師:不——需——歸——一聲字拉長一些。誰願意來試一試?

生:讀出了詞的韻味。

師:把掌聲送給她。一起來一遍,好不好?

生:齊讀。

師:真好,戲的節奏和韻味兒就這樣被我們讀出來了。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對高年級的古詩文教學提出要求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透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因此,我透過“初讀讀正確”、“擊掌踏歌讀出節奏”、“瞭解詩詞的平仄特點讀出韻味”的設計,在一次又一次饒有興味的朗讀中,學生很快品味到了詞所獨有的平仄韻律之美,在這一次又一次看似誇張的朗讀中,在語音的揚抑、節奏的緩急中學生逐漸入情入景。】

三、賞析詞句 ,感悟詩境。

師:同學們,一首詩有一首詩的詩眼,一首詞有一首詞的詞眼。你能找出這首詞中一個關鍵的詞嗎?

生:不須歸。

師板書“不須歸”

師:“不須歸”是什麼意思?

生:不必回去。

師:不必回去,不願意回去。張志和為什麼不願意回去?

生:因為這裡的景色太美了,把他迷住了。

師:拿出你的筆,找一找這首詞中寫了哪些景物,把它圈出來。

師:圈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鷺、桃花、流水、鱖魚、箬笠、蓑衣、斜風、細雨。

師:一共是九種景物。景物很美,你能把這美麗的畫面告訴大家嗎?

生:高大雄偉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鷺展翅飛翔。

師:我聽出來了,你把這句詞讀懂了。但是要注意,南方的山清奇俊秀,用高大不是太合適,明白了?

師:誰還能來說一說,這是什麼樣的西塞山?

生:連綿起伏的西塞山。

師:讓我們看到了山的形態。

生:翠色的西塞山。

師:讓我們看到了山的顏色。

生:雲霧飄渺的西塞山。

師:詩情畫意。

師:白鷺呢?什麼樣的白鷺?

生:自由翱翔的白鷺。

師:讓我們看到了白露的動態。真棒,你讓畫面動起來了。

師:還能加點聲音嗎?

生:歡叫的白鷺。

生:引吭高歌的白鷺。

師:誰能把這個句子連起來說一說。(生猶豫)把你們剛才說的用進去。

生:在雲霧飄渺的西塞山前,白鷺自由自在地飛著。

生:在翠色的西塞山前,一隻只白鷺在翱翔。

師:你的描述啊讓我想起了杜甫《絕句》中的一句詩——一

生:一行白鷺上青天。

師:(出示句子)杜甫筆下的白鷺是在什麼地方飛?

生:青天上。

師:對,晴朗的天空。

師:那西塞山前的白鷺又是在什麼環境中飛?

生:(略有遲疑)在斜風細雨中。

師:雨中的西塞山是什麼樣的?

生:詩情畫意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鷺在展翅高飛。

師:再加上聲音。

生:在細雨中,西塞山宛如披上了一層薄紗。山前,有一群群引吭高歌的白鷺在飛翔。

師:你的描述讓這句詩變成了一幅畫,老師把這幅畫送給你。

師:同學們,我們能不能也把其他的景物說具體,加上顏色、動作、聲音,讓這幅畫更豐富、更多彩?同位之間交流交流。

生討論交流,師巡視指導。

師:誰來說一說。

生:清澈見底的流水裡桃花婀娜多姿……

師:別急,重新說。

生:清澈見底的流水岸邊桃花婀娜多姿……

師:注意語序,先說花吧,什麼樣的花?

生:婀娜多姿的花。

師:怎麼樣?

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見底的小溪旁盛開著。

師:接著說。

生:水裡養著肥美的鱖魚。

師:好的,把它連起來說。

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見底的小溪旁盛開著,水裡養著肥美的鱖魚。

師:這就說清楚了。還有誰來說?

生:火紅的桃花映著碧綠的流水,形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水中,肥美的鱖魚正悠閒地游來游去。

師:她的描述讓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詞——

生:春來江水綠如藍。

師:(出示圖畫)這是你描繪出來的畫面。

師:還有嗎?接著往下說。

生:思考。

師:還有什麼美的畫面?

生:在細細的雨中,吹拂的風中,頭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漁夫在垂釣,不願意回家。

生:一艘小船上,一個漁夫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悠閒地垂釣。

師:我喜歡你“悠閒自得”這個詞,你怎麼就從景物中讀出了一個悠閒的人呢?

生:箬笠、蓑衣這兩樣事物……(說不出來)

師:這兩樣事物帶有漁翁的代表性,你就讀出了一個——

生:悠閒自得的漁翁。

師:(出示漁翁垂釣圖)這幅圖送給同學們。簡單的27個字、9個景物被同學們讀成了這樣一幅美麗的畫卷。你能用一個詞形容這幅畫嗎?

生:如詩如畫

生:詩情畫意。

生:栩栩如生。

師:好,我就把你們說的詞寫下來。板書 “如詩如畫”。

師:同學們,用你手中的筆記錄下這美好的畫面,寫在詞的下面。

生寫話,師巡視指導。

師:誰來讀一讀。

生:在如詩如畫的西塞山前,有幾隻引吭高歌的'白鷺正展翅飛翔。火紅的桃花映著潺潺的流水,,清澈的水中,肥美的鱖魚自由自在地遊著。一位漁翁正披著綠色的蓑衣、帶著青色的斗笠在斜風細雨中悠閒地垂釣,樂而忘歸。

師:真美!一幅清新靈動的江南圖。還有誰來?

師:(走到一沒舉手的學生跟前)我剛才看你寫的挺好的,拿起來,美美地讀一讀。

生:在雲霧飄渺的西塞山前,有一群可愛的白鷺在自由自在地飛著,還不時高歌一曲。芳香嬌豔的桃花映在碧波盪漾的溪水中,肥美的鱖魚還不時浮出水面。有一位戴著青箬笠、披著綠蓑衣的漁翁坐在小船上釣魚,嘴裡還哼著小曲,在斜風細雨中不肯回家。

師:一個多姿多彩的江南,把掌聲送給她。

師:能用你的聲音、你的動作、你的表情把這份美展現出來嗎?

生自由練讀。

生:個別配樂讀,齊讀。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指導學生品析詞句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將景物說具體,“加上顏色”、“讓畫面動起來”、“讓我們聽到聲音”,一步步深入,讓學生髮揮想象,全面感知了詞的內容。“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指導學生感悟了“西塞山前白鷺飛”這句詞後,讓學生用這樣的學習方法小組討論、交流,使畫面美起來、動起來,是水到渠成。隨著學生的描述,出示相應的畫面,既起到了激勵學生的作用,又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了“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特點。】

四、豐富資料,品味詩情。

師:歸去吧!

生:不須歸。

師:張志和,歸去吧!

生:不——須——歸——

師:張志和僅僅是因為留戀這裡的景色而不願意歸去嗎

生:因為這裡的鱖魚很肥美。(學生笑)

師:呵呵,張志和還沒釣到鮮美的鱖魚捨不得走,是嗎?

師:課前有沒有收集關於張志和的資料?結合他的生平說一說。

生2:我查了資料,張志和是唐朝的大詩人和大詞人,自號“煙波釣徒”,他的是多寫隱居時的悠閒生活。

師:這位同學說了,他的詩多描寫隱居生活,他為什麼要隱居呢?

生3:張志和當過官,後來被朝廷貶官了。他無心朝政,也不貪圖名利,一心一意當名老百姓,在太湖邊隱居。

師:從他的生平中,我們又讀到了一個淡泊名利的張志和。

板書:淡泊名利。

師:我們再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詞,感受詞中漁翁的形象。

生:齊讀。

【設計意圖:語言有畫面,字詞見形象。進一步抓住“不須歸”引導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瞭解張志和生平,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解讀詞人“不須歸”的真正原因,學生繼讀出畫面之後,又讀出了豁達開朗、淡泊名利、寄情于山水的詩人形象。】

五、拓展延伸,走向課外。

師:同學們,在《漁歌子》這首詞的反面紙上,還有兩首詞,讀一讀。(出示詞兩首:李煜的《漁父》和馬致遠的《金字經》。)

生齊讀。

師:讀出來了嗎?這兩首詞寫的是什麼?

生:也是寫漁翁的。

師:每一個與翁友梅一個漁翁的經歷。想一想,今天我們是怎樣瞭解張志和詞中的漁翁的?我們用了什麼方法?

生:先讀。

師:對,讀出詞的節奏,讀出詞的韻味。還有嗎?

生:想象。

師:把這首詞讀成了一幅——

生:畫。

師:一幅優美的畫卷。還有嗎?

生:理解它的意思。

師:理解意思,想象畫面,還有嗎?

生:透過背景瞭解作者當時寫作時的心情。

師:真好,瞭解作者的生平,瞭解他的心情。同學們,今天回去,就用這種方法你來走進這兩首詞中語文翁的內心世界。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得法於課內,延伸於課外詩詞教學的目的不只是為理解一首詩詞的意思,體會情感,更是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支瑰寶。適度地拓展學生學習詩文空間,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教育資源,突破教學內容的單一性,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裡學習詩文,不僅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思想,也培養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誦讀詩詞的興趣。】

師:此番反覆復讀了好多遍,能背誦了嗎?

師生共同配樂背誦。

師: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謝謝大家,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