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文愛蓮說的語文教學方案

關於課文愛蓮說的語文教學方案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實詞,能背誦課文,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透過討論、探究,理解文章主旨,培養學生與文字對話的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主旨,體會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愛花,但因審美的差異和志趣的不同,對花的喜愛不盡相同。有的愛多情的玫瑰,有的愛富貴的牡丹,有的愛芳香的茉莉,有的愛傲雪的紅梅……反過來,我們從對不同的花的愛好當中,也能品出相應人的追求與志趣。

二、知人論世。

三、情感朗讀。

四、知識積累。

五、指導解讀。

一條線索:愛。

兩種陪襯:

菊花(正襯);牡丹(反襯)

三種花喻三種人,三種人三種生活態度和三種評價:

菊花——隱逸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讚賞;牡丹——富貴者——追名逐利——鄙棄;蓮——君子——潔身自好,不慕名利——謳歌。

三個方面描寫蓮花:

生長環境: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體態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風度氣質: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四種表達方式:

記敘: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描寫: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議論: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抒情: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五次比較:⑴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⑵晉陶淵明獨愛菊。⑶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⑷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⑸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五不”意識:

陶淵明認為君子的內涵就是要有“五不”意識:

一是不“染”。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必須具有頑強的抗干擾、拒腐蝕的能力。拒絕不良誘惑(比如偷盜、、吸毒等)的能力,堅決說“NO”!

二是“不妖”。“濯清漣而不妖”,即使處於良好的環境,言行舉止打扮也不要趾高氣揚、盛氣凌人,自命不凡、孤芳自賞,把自己搞得很孤立,讓別人覺得難以接近,覺得很怪異。

三是“不蔓”。蔓就是攀附,趨然附勢,敢於堅持正義和真理,不察言觀色,不隨風使舵。

四是“不枝”。“中通外直”是蓮不枝的特徵。不節外生枝,不拐彎抹角,不拉幫結派,不劃圈子,不搞山頭,不親近疏遠,都是不枝。人生不能搞小圈子。

五是“不可褻玩”。要能尊重人,也能自尊;能愛人,也能自愛;堅守本義,不畏強權;堅守信念,不受屈辱;保持操守,高風亮節;堂堂正正的做人,受得起尊重和敬愛。一位正直的人,是值得信任,值得維護,值得服從,不可褻玩的。被人褻玩,顯然就是有短被人掌握,有蓋子怕人揭開,無才而被人愚弄,無德而被人謾罵,當了個佔著茅坑不拉屎被人控制的混世魔王。所以,不可褻玩是衡量人品人格的重要標誌

以上“五不”,是為人、為事、為官的基本準則,只有為人“不妖”,為事“不染”,為官“不蔓不枝”,才能真正造就“不可褻玩”的品行氣質和人格魅力,造就蓮花般的高尚品格。

七種品質:

具有了“五不”意識,就具有君子的了七種品質: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

濯清漣而不妖——純樸自然。

中通外直——內心通達,行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權貴,不拉幫結派。

香遠益清——美名遠揚。

亭亭淨植——獨立高潔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自尊自愛,令人尊敬。

關於託物言志的寫法:先寫物,後言志。寫物時既寫“形”,又寫“神”。“神”與“志”統一。

小結:周敦頤教會了我們怎樣做文、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