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搭石》課文教學反思

《搭石》課文教學反思

《搭石》這篇課文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著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裡行間洋溢著鄉村的生活氣息。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採取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搭石,構成家鄉的一道風景。”這一主題。教學中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把 “美”這條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一、咬文嚼字,挖掘助人美

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體會這句話時,我緊緊圍繞老人放搭石時的心情,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角色,感悟課文。

師:大爺您好,你這麼匆匆忙忙地,要去哪兒啊?你為什麼放下東西,在這裡搭石?

生:……

師:大媽您好,你在找什麼呢?我幫你找好嗎?為什麼還要在上面走幾個來回啊?

生:……

師:哦,你想得真周到。

……

這一環節的處理,表面上看似機械重複,稍顯囉嗦。但細細想來,學生與文字是有一定距離的,這樣咬文嚼字的研究,有效地挖掘了文字背後的情感,利用文字的情感調動學生的情感,並以教師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讓情感共鳴於課堂。

二、結合問題,學習課文,感悟和諧美

走搭石這塊內容很美: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初讀句子後,教師語言過渡:這是一幅美麗的畫,出示填空:

從這段話中,我感受到了 的美,我是從 這個詞知道的;我還感受到 的美,我是從 這個詞知道的,我還感受到了 的美,我是從 這個詞知道的。這一變化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是一種教材“隱性資源”的開發,讓學生體會到語言中的“詩”味。操作時,我再透過各種形式的讀,各種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蘊涵的情景。學生對一行人走搭石的“協調有序”便有了更加形象的體會,從而感受到鄉親們的和諧美。

三、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

在課堂中,讓學生透過多種方式的讀,讓學生接觸文字,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透過自讀,深入瞭解課文內容感悟文中蘊涵的美;透過“假如 來走搭石, 。”訓練學生的說話能力;透過“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搭石: 。”把找到的美寫一寫,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語言內化與表達……

教學,永遠是一項充滿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下來,靜心思索,感覺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不足:

1、教師的語言再自然些,這樣課堂會更生動。作為一名老師應學會聆聽孩子的心理,這樣的課堂才是最美,這樣才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指出的:“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多吸取豐富的教學經驗,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更全面的體現新課標中的三維目標。

2、在課堂上,個別地方有點走過場,如:對詞語“清波漾漾”的引導不到位。在講“謙讓美”這部分時,挖掘得不夠,可以引導學生想像,倆人會說些什麼家常話呢?從而進一步體會家鄉人淳樸的感情。在保證預定目標的達成,怎樣恰當處理好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這是值得我認真思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