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科技說明文閱讀教學低效成因及對策
從19xx年高考開始,科技說明文閱讀檢測一直未曾中斷,已成為一個相對穩定的題型。從目前中學教學現狀來看,教師比較重視科技說明文閱讀,但是,學生卻最不感興趣,閱讀效率更無從談起。高考中,這類題型得分基本上在30%左右,是各類考題中得分最低的。
教師投入不少,效率卻不盡如人意。這種“高耗低能”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教學目標的無序性。
教師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是教學大納,但我們研讀大綱後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對科技說明文閱讀教學的分級目標制定得不清楚,未能分出層次,呈無序狀態。且看初中二年級教學要求:“閱讀說明文,能理解文章內容,瞭解說明物件的特徵、說明的順序和說明方法,體會語言的準確性。”再看高中一年級教學要求:“閱讀比較複雜的說明文,能理清層次,領會內容的科學性和語言的準確性,分析主要的說明方法。”同樣是教學說明文,初高中的教學目標卻都是說明的順序、方法和語言準確性等。教學目標的無序性造成了一個學生在六年中說明文閱讀總處在低層次的,重複的,因而也是意義甚小的閱讀層面。
二、缺乏科學的閱讀質量標準。
大綱裡規定初中階段“能閱讀一般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高中階段“能比較熟練地閱讀一般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在表面看來似乎已有標準,但怎樣才算是“閱讀”?怎樣才算是“比較熟練的閱讀”?一篇《景泰藍的製作》初中可以教,高中也可以教;教師甲教一課時,教師乙教兩課時,都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缺少可操作性的彈性標準是中學閱讀教學長期以來水平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教學設計程式化,缺少有效的方法指導。
相當多的教師在教學程式設計上,程式化現象嚴重,基本上是解題、分段、概括段意、講析說明順序和方法、分析語言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等。這樣千篇一律的教學步驟,不但造成了課堂教學的呆板僵化,阻礙了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而且從閱讀心理的角度來說,這種程式忽視了讓學生整體地感知、體味課文,違背了“整體——部分——整體”這一閱讀理解的基本規律。
四、教材的落後。
表現之一是內容陳舊,與高考試卷中反映尖端科技內容的文章顯得很不協調。接觸的是舊知識舊內容,考的卻是新資訊新術語。二是篇目太少。說明文在高中第一冊、第二冊和第六冊各佔一個單元,共11篇課文,僅為全部六冊149篇課文數的.7.4%,比例失當。
教學現狀堪憂,形成原因複雜,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尚待時日,那麼當務之急該是什麼呢?
一、要突破讀寫結合的傳統教學模式,建立閱讀教學的新理念。
章熊老師在“21世紀青年語文教師發展戰略座談會”上發言說:“長期以來我們習慣的是‘讀寫結合’,它是為寫作服務的,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社會發展了,需求發生了變化,閱讀學誕生了。在閱讀學的發展過程中,讀者的作用越來越引起重視,所以到了本世紀下半葉,閱讀學又稱‘解釋學’。”(《中學語文教學》1998年12期第7 頁)這番話值得我們思考,它深刻地指出了新時期閱讀教學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所在,即混淆了閱讀與寫作的本質屬性,忽視了閱讀教學的本位。從現代閱讀觀來看,所謂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言語和其他書面符號中獲得意義的行為過程,它要求讀者運用資訊學、語用學原理迅速準確地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獲取最重要的資訊,並對獲取的資訊加以處理,是一個輸碼——編碼——解碼的過程。在以往(或現在)的閱讀教學中,眾多老師十分重視讀寫結合。一堂課,既有讀又有寫,讀中仿寫,寫中思讀,似乎是完美的結合,但事實是讀不深讀不細,寫不像寫不真,兩敗俱傷。在科技說明文閱讀教學中,樹立閱讀課就是理解分析材料、篩選提煉資訊這樣的觀念,消除一直以來運用的讀寫結合教學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真正確立閱讀教學的本位,尤其顯得重要。
二、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系統,閱讀教學有其獨特的任務,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具備優良的閱讀品質,提高閱讀能力。
1.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就科技說明文閱讀教學而言,同樣要十分注重學生“圈點勾畫”、“摘錄”、“寫提要”、“做筆記”、“課前主動預習”、“邊閱讀邊思考”等等的習慣。一旦有了良好的自能閱讀習慣,將終身受用。
2.掌握正確閱讀方法。高效率的閱讀有兩個標誌,一是速度快,二是理解率高。高效率閱讀取決於良好的閱讀方法。以速讀為例,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愈來愈快,對閱讀速度和質量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否則將會直接影響生活和工作能力;就高考來說,閱讀速度慢也必然影響成績的取得。“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某種意義上已不宜提倡,而“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倒是我們所追求的。速讀作為獲取資訊的快速手段,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尤其在科技說明文閱讀中,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閱讀方法。
3.具備優良閱讀品質。這裡所講的閱讀品質,主要是指那些直接制約閱讀活動質量和效率的心理機制,如閱讀的自覺性品質、閱讀的專注性品質、閱讀的主動性品質、閱讀的堅持性品質、閱讀的記憶品質,等等。例如,有的學生一拿到陌生的科技說明文材料,往往就會產生恐懼心理而無法答題。這就要求教師平時多對學生進行訓練,使之面對材料便形成閱讀的強烈需要感。學生一旦具備了這種專注性品質,那麼展卷閱讀,就能做到全神貫注,心無旁鶩。良好的閱讀品質對於閱讀質量具有巨大的意義,因此人們為了追求閱讀高質量,通常都極為重視閱讀品質的培養。
4.提高現代閱讀能力。根據《考試說明》和高考題目的分析,在科技說明文閱讀教學中,我認為目前應當著重提高學生的速讀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篩選能力。其中,速讀能力是基礎效能力,分析能力是中介效能力,概括能力是高一級能力,而篩選能力則為科技說明文閱讀的終端效能力。這幾種能力一旦具備,一般科技說明文的閱讀將不成問題。
三、探討命題規律,傳授有效的解題方法。
就科技說明文閱讀而言,《考試說明》主要體現在B、C兩個能力層級上,教師應抓住“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辨別和篩選文中重要的資訊”、“分析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和中心思想”這幾個能力點。之後,結合高考題目,總結出一般規律。如“辨別和篩選文中重要的資訊”一條,有人就歸納出“重要資訊”包括文中的指示語、概括語、主旨句、過渡句以及標題用語等。如此授人以漁,學生以不變應萬變,科技說明文的閱讀方能有效。
四、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資訊學和閱讀學告訴我們,作者——文字——讀者是構成一個完整書面交際過程的三個基本要素。作者是發出交際資訊的一方,文字是交際資訊的載體,而讀者是接收和處理交際資訊的另一方。從閱讀中的讀者心智活動過程來說,接收和處理是相互聯絡、互動作用的;為了更快速更有效地處理,就必須有一定量和一定質的接收。值得注意的是,讀者在接收和處理資訊時是無法讓別人替代的。教師只能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走出課堂,瞭解生活,熟悉生活,獲得大量資訊,豐富知識儲備,以提高他們接收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因此,教師平時就要非常重視:(1 )鼓勵學生廣泛閱讀科技讀物,不斷汲取科技新知識,如《科技日報》《數字化生存》《學習的革命》《21世紀社會的新趨勢——知識經濟》等書刊;(2)加強課外實踐活動,擴大學生的科技視野, 如參加科技博物館,製作科技小作品,撰寫科技小論文,聆聽最新科技學術報告等。這樣,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相結合,一改以往語文課堂資訊反饋的單一化而形成龐大的多元資訊反饋網路,才能真正提高科技說明文的閱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