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親子製作活動反思
幼兒園親子製作活動是由教師組織、幼兒和家長共同參與的活動,利用廢舊物品,共同進行手工製作,既能促進家園之間的溝通交流,增進家長和孩子間的親子關係,也能在活動中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改變家長的教子觀念,拓展教師的教育能力,實現三方共贏。透過不斷地思考與實踐,我們在組織親子製作活動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不同時間段開放,讓更多家長參與
以往的親子製作活動,總是由教師確定時間,家長報名參與,這樣不可避免地會有一部分家長因工作或時間的原因而缺席活動。
為了讓更多的家長參與到親子製作活動中,我們在徵求家長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了三個不同的時間段,由家長根據自身情況自願報名參與某個時間段的'活動。以夏季作息為例:下午家長接送幼兒時間(4:00-5:00)、單位下班後(6:00-7:0)、週末固定時間段(週六上午9:00-ll:00)。這樣,班內家長可靈活選擇相應的時間段,分成三組參與活動。而且,每次活動的人數少了,更便於教師的組織與指導,也提高了親子活動的參與率和製作質量。
雖然,這樣做似乎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但老師們都說“值得”!因為,家長的參與率提高了,對班級工作的支援度也更高了。
分角色、分內容參與,讓親子活動更有意義
不同的家長角色,有不同的角色特徵。我們根據親子製作活動的內容,分別請爸爸媽媽或祖輩來參與,使活動更加生動,更有意義。
如在歡度中秋節時,我們請祖輩家長來和孩子們一起做月餅。相比爸媽而言,爺爺奶奶們有豐富的傳統食品製作經驗,更瞭解民間傳統節日的相關習俗。活動中,他們帶來了各種製作模型,和孩子們一起製作各式各樣的月餅,講述有關中秋節吃月餅的來歷與風俗……製作的月餅經過烘烤後,孩子們先請爺爺奶奶品嚐,祖孫兩代人在一起,其樂融融。孩子們在活動中學到的不僅是技能和知識,更學會了如何尊重長輩。
再如,我們根據爸爸和媽媽的不同特點,請爸爸和孩子一起用紙盒製作機器人,請媽媽和孩子一起用毛線裝飾小椅子等。在和孩子們的互動中,家庭成員們各展所長,使我們的活動更顯特色,也使家庭中的每個人都體驗到和孩子在一起的溫馨與快樂。
發揮家長自身特長,讓多方共成長
我們摒棄以往親子製作活動中以教師教學為主的形式,利用家長的資源優勢,請家長來充當教師,給其他家長和孩子授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如有位小朋友的奶奶是剪紙高手,我們便把她請過來表演並教大家剪紙,從摺紙、描花樣到用小剪刀扣花,在場的所有人都看得人了迷。這不僅是一個親子製作活動,也是一次民間藝術的欣賞活動。我們還有個孩子的爸爸會製作陶藝,我們就請他來給大家介紹陶藝的製作流程,陶藝的特點、製作和燒製的過程,這位爸爸娓娓道來,還現場指導孩子製作陶藝,讓大家好好地體驗了一回。
讓家長參與教育,孩子們接受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興趣更濃,積極性更高;家長在親身組織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育理念得到提升;教師也從中學習、汲取了知識,視野更加開闊。
多人合作,讓作品更具特色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相比較而言,家長的製作水平畢竟是有限的,如何讓親子製作活動的作品更加出色,多人合作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紙杯大變身”的活動中,我們將兩個家庭合成一組,每組自己協商,定出製作主題,合作完成作品。有的小組將紙杯排列組合成一個大圓,再進行裝飾,做出一盞大燈籠;有的用輔助材料把紙杯做成一整套的民族娃娃;還有的把紙杯設計成不同風格的小帽子,佈置成帽子商店……風格迥異的紙杯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多人合作的成果。這些作品,構思精巧,富有創意,重要的是,家長和孩子們在製作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合作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