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學習者認知理論基礎下的多媒體教學效果研究
多媒體是多種媒體形式的組合及以計算機為中心的處理多種媒體資訊的綜合技術。多媒體課件教學是以文字、聲頻、影片、影象以及模擬等形式多樣的手段呈現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式。
多媒體環境下的教育教學與傳統的教育教學相比,具有表現力豐富、互動性強、共享性好、有利於知識的同化等特點。教師們普遍認為,在教育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可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識學習、技能訓練、智力開發於生動活潑的形象之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苦學為樂學,豐富學生想象力。比如在學習語文課本《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利用傳統的上課方式,學生對小說人物精彩及細膩的描寫理解並不到位,如果在講解課文內容時,藉助多媒體,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與此相的關經典電視劇內容,讓學生先感受電視劇中該段小說的場景,然後再結合課文內容,交相映襯,既加深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會引導學生對《紅樓夢》的自主研讀。這樣講課的內容不但新穎充實、生動逼真,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在多媒體環境下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也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若是能夠恰當地利用多媒體工具和技術,會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生澀的內容形象化。下文將從學習者認知理論、認知結構、教學評價以及教學結課維度出發,闡述多媒體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效果。
一、認知理論下的多媒體教學效果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單純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透過新舊經驗雙向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學習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結論,而是其主動建構資訊意義的過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說明學習者已經具備的知識理論基礎會影響到對新知識的學習,而學習者之間客觀上存在著固有知識結構的差異,因此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就會不同。最重要的是學習者與學習環境的相互作用,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學生可以藉助各種學習工具和資訊媒體資源達到學習目標,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課堂教學中若是能借助多媒體技術簡單快速地介紹之前學過的與之相關的舊知識,或者直觀形象地介紹新知識背景,以直觀、歸納或設定懸念等方式切入新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具體學科背景、知識特點恰當地嵌入多媒體技術。比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在學習之前可以播放不同風格的唱法,讓學生在欣賞中切身感受各種唱法的差異,進而真切地感受音樂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熱情,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由於歷史課的一度性、具體性等特點,學生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會理解不到位,可以結合課堂內容插播一段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或時間的具體介紹影片,既能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讓學生在“觀看”中加深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講解初三數學“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一課中,對於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係,為了能直觀、形象的展示它們之間的位置關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下載“海上日出”實景,在展示的同時插入相應的語音描述,讓學生在感同身受中觀察太陽和海平線的關係,然後鼓勵學生透過簡單的筆法畫出它們的變化過程,從而引導學生髮現直線和圓的三中位置關係。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使原本枯燥的教學內容頓時生動起來,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體會上數學美,激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激發學生積極建構數學知識的熱情。
二、認知結構下的多媒體教學效果
學習者認知結構的“可分辨性”說明知識點之間具有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絡的特點,由於學生認知能力的有限性,這些特點會增加學生對知識脈絡及框架理解的難度,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如果只是透過文字的方式強調它們之間的差異就顯得含糊不清,學生對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也不會有太深刻的印象,對此,我們若是藉助多媒體展示其差異,效果就會大不一樣。比如學生在學習美術課時,起初對水墨畫、油畫、素描等各種描繪手法上的差異分辨不清,而一節課的時間畢竟有限,授課教師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現場把各種作畫手法一一表現,如果僅靠語言描述它們的差異就會顯得蒼白無力,且學生對各種手法的區別還是不會區別的太清楚,若是教師在語言講解的同時插播一段授課者曾經針對各種手法作畫的影片媒體,既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內及時釋疑,透過課件內容回放對比幫助學生提煉各種表現手法的區別和聯絡,明顯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而且也讓學生感同身受,增加學習興趣。
學習者認知結構的“穩固性”,說明學生對課堂新學知識的鞏固非常重要,在一節新的教學內容結束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最初的理解程度上,若是不及時加以練習鞏固,學生對新學內容很快的遺忘會讓學生吃不透概念、模糊的理解體系根深蒂固,即便後來教師多次幫助答疑,也難使其糾正過來。(教育論文 )比如在英語教學中,late和lately兩個詞很相近,而初學者卻不容易分辨開,如果教師在講解到這兩個單詞的時候能夠插播影片
,在影片中以情景對話的方式進行學習,再加上當場趁熱打鐵式的強化演練,就可以讓學習者透過場景記住單詞,而不是透過單詞去回憶場景,使得原本有意義的語言教學變得索然無味。結合學習者認知結構的“穩固性”編排教學內容和形式,不僅僅是需要成熱打鐵式的強化鞏固,而且學習者的課後鞏固也是必不可少一部分,這一環節就涉及如何使課堂內容轉化為學生的“可利用性”知識,進入良性迴圈。多媒體教學也不該侷限於短暫的課堂內,而應該用多媒體方式向學生設定懸念、疑問、甚至引導學生透過多媒體去探索知識內在的魅力。學習者會自主在課外蒐集新學知識相關的文字、影片、音訊、影象、模擬等,培養學習者挖掘學習知識的自主動手能力。
三、多媒體在課堂教學評價時的教學效果
加德納的多元智慧理論認為,每個正常的人都擁有八種不同型別的智慧,只不過是對這八種智慧擁有的多少不同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慧優勢領域,有的人語言能力較強,有的數學邏輯能力較強,而有的人視覺空間能力較強。因此我們在教育教學中,要全面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引導他們各種能力的綜合發展,鼓勵他們發揮各自的優勢。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要摒棄傳統的只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方式,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以發展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學業水平,關注學生特有的智慧。為了多元評價方式方便有效的開展,我們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時,可以藉助多媒體建立學生的.“電子成長記錄袋”,能有效的從時間、空間兩個方面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表現,與傳統的“成長記錄袋”相比,電子成長記錄袋具有方便、清晰及便於統計及保管等特點。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藉助電腦及時的記錄學生各方面的情況,根據學生的不同課堂表現,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有針對性地關注學生的表現從而總體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評價在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和潛在智慧的同時也要關注教師的課堂教學和專業發展。在學校教學中,經常會開展說課、講課等教學活動,這些活動都需要教學評價,使授課教師瞭解自己的教學效果,發現課堂教學的優勢與不足。對於課堂的教學效果的評價,評課教師需要做到客觀、真實,這就要求參與評課的教師能清楚地再現出當時的課堂情景。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真實、全面地記錄課堂教學的過程,在評課時不只評課教師可以看到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授課教師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表現,全體教師可以透過多媒體的反覆回放觀察授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為教學評價的有效開展創造條件。
四、多媒體在結課時的教學效果
高效的教學與成功的結課,歸根結底是為了提升教學質量,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學之前需要清楚預期的教學目標,深入吃透課程內容,精心制定課堂計劃,細緻策劃豐富多彩的課堂互動與反饋活動,巧妙地嵌入多媒體技術,以及最後引人入勝、意猶未決、回味無窮的結課方式,都是一堂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的關鍵元素。在多媒體環境下,需要對課堂內容、課堂活動做到細緻安排,對多媒體技術使用的火候恰到好處,而且在多媒體文字、音訊、影片、影象和模擬等元素搭配上針對具體學科課程做到合理搭配,這樣才能使得整個課堂富有表現力、互動性、共享性以及知識的同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由於數學知識之間都是互相聯絡和連結的,教師要注意總結學過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做鋪墊。比如在學習“可能性”教學內容時,其中“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一課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這樣進行小結:首先,螢幕上出現一男孩說:“一年有十二個月。”學生齊答:“肯定,這是最基本的常識”;這時,一女孩出現在螢幕上說:“太陽從西方升起,東方落下。”學生笑著回答:“這是不可能的,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是自然規律”;另一男孩提袋彩色的小皮球說:“我會摸到一個紅色皮球。”男孩接著問:“大家猜猜我摸到黃球的可能性有多大?”學生們開始紛紛議論起來,相互討論。這時教師宣佈:他摸到黃色球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大家課後好好思考,我們下節課接著討論。此時,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們眼中充滿了對下節課的無限期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為下節課的順利開展做好了鋪墊。
透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深切地感知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巨大優勢,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這種獨特的優勢我們要加以利用,使它為我們的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多的幫助,能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