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屏課文-課堂教後記
“新”,往往新在何處,只是將簡單的文章處理的更有深度,亦或是將難以理解的文章能夠簡易連貫的進行罷了,說“屏”課堂教學後記。《說“屏”》一課,確實較為簡易,並沒有多少知識點與內容可以涉及。今日家長開放日,總不至於講解練習,於是乎只能硬著頭皮,將這節課折騰結束。
由《蘇州園林》的假山與連廊引入,那是室外的隔而未隔,如果換到室內,即有屏風。首先不上課文,而是讓學生想象屏風之作用,譬如顧名思義的擋風作用,隔離作用以及藝術點綴的作用,在這幾個作用講解只時,穿插一些小小事例。比如隔離作用中《口技》中的屏風,比如擋風作用中具體古時木門結構的涉及,等等,不一而足。然後再由學生去細細尋找文章中屏風的作用,其中亦應概括屏風的兩大價值作用,實用價值和美觀價值。隨後引出,古時候屏風之常用,但也分各個層次,按照文章中的分類大致講解,從皇家直至官宦人家,書香門第,平民階層的屏風圖案以及製作材料等等的說明,看出雅俗之分。最後聯絡今日,讓同學們回憶自己在那些地方加到過屏風,因班級同學均沒有大體的印象,教師舉了一些許多同學都去過之地點,比如當地的餐廳。由此一點,許多同學都產生大致印象。與同學們大致討論,為什麼身邊的屏風,有,卻引起不了我們的關注,兩個方面的原因:一,自己觀察不夠;二,如此屏風並沒有美感,教學反思《說“屏”課堂教學後記》。由此看文章作者的觀點,亦是如此。只關注於實用,而很少再關注於美觀的角度。最後由屏風轉向中國的傳統文化,屏風的沒落,其實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沒落的一個小分支。中國人在學西方各種先進的技術,理念,總以為自己缺少了他們的這些,才導致了國家的衰弱。哪知道別人的學不會,自己的守不住,諸多傳統文化因為人們的`忽視已經煙消雲散。甚至於在國外比如韓國、日本的仍在引起高度的重視,在發源地的中國卻無人問津。由此或多或少激發些學生對於中國文化之重視。
文章至此進入尾聲,似乎也只是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卻增加不了學生的知識點。正如今天在聽學校一位老師的公開課一般,到底要讓學生在這節語文課當中學到什麼?只是天馬行空的胡言亂語,還是咬文嚼字的死死深究,或者是其他一些什麼。在很多的情況下,其實授課老師並不明瞭。似乎語文就有這樣的尷尬,不像其他三門主課,總是目的如此明確,知識點一目瞭然,這個課堂就不斷的圍繞這些知識點,或鞏固,或拓展,總偏離不得。於是乎大家總有感慨,語文,真難教。太過於駁雜,按照中考模式?似乎太過於勢利;專注於人文性?又好像華而不實,找不到根基;工具性?那似乎要回到老路之上;不用說三個維度相結合或者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了,何其難也。
怎樣有趣,這是第一點,我似乎能夠做到。怎樣實用,得看我自己的真功夫,真時間投入了。怎樣深刻,終歸得靠時間與經驗的不斷的堆積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