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幾則成語小典故

幾則成語小典故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作為一句成語,形容人學好、做好事難;學壞、做壞事容易。

此典出自《國語·周語》:“水火之所犯猶不可救,而況天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周朝周敬王的時候,名叫朝的王子興兵作亂,他們佔據了王城洛邑。周敬王被攆到劉地、滑地,後來得到晉國的救援,才到了成周這個地方。這時王子朝雖然跑到楚國去了,可他的餘部仍然控制著王城洛邑。周敬王不敢回去,於是便在成周住下。

周敬王的卿大夫劉文公和萇弘,想在成周築起城牆,使它成為王城,就派人去晉國請求支援。晉國的國君魏獻子準備答應他們的請求,來聯合別的諸侯國,從而幫助周敬王在成周建立一個王城。正好這時衛國的大夫彪傒來到這裡,聽說築城的事,很不贊成。然而他沒有公開表示意見,而是去找周敬王的另一位卿土單穆公,他十分誠懇地對他說:

“我看萇弘這個人馬上就要遭殃了。天的支柱是不能壞的,而一旦壞了天也就不能支援了。現今周朝的支柱已經壞了,已經支援不下去了,這是天意,人力是無法挽回的。周朝從幽王以來,就慢慢地衰落下去。俗語說得好: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做好事像登山那麼費勁兒,可學壞、墮落下來就像山崩一樣,速度快得很呀!你回顧歷史上各朝各代的興衰,哪個不是如此!先前的夏朝從孔甲開始亂法,僅經過四代就滅亡了;商朝的興起從玄王開始,勤身修德,經過十四代才獲得天下,可是從帝甲開始衰落,只七代就垮臺了。周朝經過十五代才建立起來,可是從周幽王作戰到現在又過去十四代了,已經無法補救了,滅亡是必然的了。可是萇弘還想扶植它,這不是白費工夫嗎?恐怕他將來還可能因此招來災禍呢!”

沒過幾年,果然應了彪傒的話,萇弘被人所殺,而且遭到滅族之禍。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說明人們做事,如果不下決心,不身歷險境,不經過艱苦的努力,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此典出自《後漢書·班超傳》:“超曰:‘不人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滅此虜,則鄯善破膽,功成事立矣。’”

東漢時候,班超跟隨奉車都尉竇固和匈奴作戰,建立了功勞。後被派出使西域,他首先到鄯善國。國王廣早知班超的情況,對他十分敬重,但隔一個時期,一下子變得怠慢起來。班超召集同來的三十六人說:“鄯善國王最近對我們很冷淡,一定是北方匈奴也派人來籠絡他,使他猶豫不知順從哪一邊。聰明人要在事情還沒有萌芽的時候就發現它的產生原因,何況現在事情已經十分明顯了。”

經過打聽,真的是這樣。於是班超又對隨行的人說:“我們現在處境十分危險,匈奴使者才來幾天,鄯善國王就對我們這麼冷淡,如果再過一些時候,鄯善國王可能會把我們綁起來送給匈奴。你們說,我們應該怎麼辦?”當時大家堅決地表示願聽他的主張。他便繼續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現在剩下的辦法、,就是在今天夜裡用火攻擊匈奴來使,迅速把他們殺了。這樣一來,鄯善國王才會真心誠意歸順漢朝。”

這天夜裡,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個隨從,沖人匈奴人住所,奮力死戰,用少數人力戰勝了多數的匈奴人,後來就達到了預期目的。

不可同日而語

“不可同日而語”這句成語說明兩種情況完全相反或差別迥異。

此典出自《戰國策·趙策二》:,“夫破人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子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戰國時期,蘇秦是主張“合縱”的,他建議燕、趙、韓、魏、齊、楚六國聯合抗擊秦國。為了說服趙國的君主採納他的建議,他從燕國來到趙國。趙王比較年輕,做君王的時間不長,很願意聽他的主張,於是便熱情地接待了他。

蘇秦十分委婉地對趙王說:“現在貴國疆域有二千多里,軍隊有幾十萬,戰車千部,戰馬幾萬匹,糧食夠吃十年。就地形上分析,西有常山,南有漳河,東有清河,北鄰燕國。目前秦國虎視眈眈,一心想把趙國吞掉,然而遲遲不敢舉兵來征伐,是擔心韓國和魏國打他的主意。所以說韓、魏兩國也是貴國的屏障。可是秦國一旦佔了韓、魏,那麼趙國就十分危險了。這就是我為大王憂慮的事情呀!想當年,堯沒有什麼地盤,舜沒有一點兒土地,卻能領有天下。禹不足一百個部屬,卻成為諸侯的領袖。成湯和周武王也不過三千土卒,三百戰車,也做了天子。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們都具有卓識遠見。聖明的君主能夠了解敵國的強弱,清楚自己士兵的數目、將士的優劣,沒有必要非得等到在戰場上廝殺,對於勝負、存亡早就已經心中有數了。哪有隻聽議論,就貿然地決定國家大事的呢?我計算過各國的領土,六國的土地加到一起比秦國大五倍;六國的軍隊比秦國多十倍。如果你們六國合成一體,共同攻打秦國,那秦國必定失敗。可是你們現在不作長遠打算,只想著秦國,心甘情願做人家的臣子。你們可應該知道呀,打敗敵國和被敵國打敗;別人當自己的臣子和自己當別人的臣子,這兩種狀況可是不能夠放在一起比較的說的呀!我的'建議請大王深思啊!”

趙王對蘇秦的主張十分感興趣,決定封他為武安君,並賜給他一百輛車子,二萬兩黃金,一百雙自璧和許多綢緞、衣物,讓他去勸說其他幾個國家。

天涯海角

“天涯海角”比喻極其邊遠的地方。也作“天涯地角”。

此典出自南朝代陳徐陵《徐孝穆集四·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天涯藐藐,地角悠悠。言而無由,但以情及。”

唐朝大詩人自居易亦有:“天涯海偉元禁勸,熙熙同似昆明春”的詩句。

據說宋代的大文豪蘇軾(別號東坡居士)和這句成語有很大的關係。蘇東坡在五十九歲那年,因被誣陷說他所寫的詔令(皇帝對下屬或對百姓所出的告示)中有斥責先朝的話,被貶到海南島的昌化。他在昌化時,常到“角嶺”一帶去遊覽。這一天,他正在海邊欣賞水天相接的景色,忽然狂風暴雨,波濤洶湧。這種情形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致,便在避風雨的那塊大石上題了“天涯”和“海闊天空”六個大字。後來,石匠便把這幾個字刻在石上。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就被人們稱作“天涯”,又因為這個地方本是“角嶺”的一部分,所以後來的人便把“天涯”和“角嶺”結合成“天涯海角”這個成語。

林下風氣

“林下風氣”形容女子風度嫻雅,不同凡俗。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賢嬡》:“謝遏絕重其姊,弛玄常稱其妹,欲以敵之。有濟尼者,並遊張、謝二家。人間其優劣,答日:‘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是閨房之秀。’”

謝玄(公元343—388年),晉代陽夏人,字幼度,小字遏,是謝安的侄子。謝玄有一個姐姐,叫謝道韞,才華橫溢,聰明而有才辯,嫁給王凝之為妻。謝玄很敬重姐姐謝道韞。同郡張玄有一個妹妹,嫁到顧家為婦。張玄也非常賞識自己的妹妹,經常把她同謝道韞相提並論,認為她們可以相媲美。有一個叫濟尼的人經常出入張、謝二家。有人問他說:“謝道韞與張玄的妹妹相比,哪個更好呢?”濟尼回答道:“王夫人(謝道韞)神態閒適大方,有竹林名士的風度。顧家婦(張玄的妹妹)清秀俊慧,是閨房中的佼佼者。”他的言外之意是,謝道韞比張玄的妹妹要好些。

不得要領

“不得要領”比喻沒有掌握住事物的要領或關鍵。

此典出自《史記·大宛列傳》:“中騫(張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西漢的時候,在西域有一個大國叫月氏。月氏被匈奴的首領冒頓單于打敗以後,不得不遠遠地往西逃避。他們痛恨匈奴,每時每刻都想復仇,但由於無人幫助,自己勢單力薄,只好暫時忍受外族的欺凌。

漢武帝從投降漢朝的匈奴人那裡聽到這些訊息以後,打算派人前去聯絡月氏,以便夾擊匈奴。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博望侯張騫奉武帝之命出使月氏。就從西漢到月氏必須經過匈奴。因此張騫一行路經匈奴時就被匈奴扣留,這一扣便是十一年,他在匈奴娶了妻子,生了兒女。張騫等人雖然身在匈奴,可是內心一直未忘武帝交給自己的任務。到了後來食他們終於逃出了匈奴,繼續往西尋找月氏。

再說月氏王被匈奴人殺死以後,又立太子為王。新王帶領著自己的人馬往西進攻大夏,並且佔領了大部分土地。因為大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月氏人得到這塊土地以後就非常滿足,建立了一個大月氏國。他們向匈奴人復仇的念頭早已淡忘了。等到張騫來了之後,和他們談起夾擊匈奴的事,他們已經不大感興趣,言談話語也不得要領。張騫在月氏住了一年多,還是無法聯合月氏去攻打匈奴,最後只好返回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