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文《社戲》的教學方案

課文《社戲》的教學方案

教學要點:

一、透過對雙喜、六一公公為代表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教育學生認識並學習勞動人民淳樸善良、誠摯友愛的思想品質。

二、 學習本文將概括敘述與具體敘述有機結合的特點。

三、 體會文中敘述與描寫相結合表達中心的作用,以及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心理活動的作用。

四、 體味結尾句的含義,明確本文的中心。

課時安排: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通讀課文,熟悉課文,瞭解課文所寫的.內容,能基本複述故事情節。

2.介紹小說的整體內容,幫助理解小說主題。

3.能分清小說的寫作思路,劃分結構層次。

教學重點:

1.通讀課文,熟悉課文,瞭解課文所寫的內容,能基本複述故事情節。

2.介紹小說的整體內容,幫助理解小說主題。

教學難點 :

1.能分清小說的寫作思路,劃分結構層次。

教學設想:

介紹小說前一部分的內容,幫助理解小說的主題。聽錄音機的範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劃分課文的結構層次,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幫助理解小說的主題。

一.匯入 :

《社戲》是魯迅先生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分為前後兩個部分,用第一人稱的手法記敘了“我”二十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前一部分寫辛亥革命後,“我”在北京兩次看京戲;後一部分寫“我”在家鄉紹興小村看社戲。課文節錄的正是小說的後一部分。

小說的前一部分寫在北京,“我”看過兩回中國戲。

第一回是遲到,戲場裡擁擠不堪,風氣又極壞,只得走出完事。

第二回在“用不著爭座位”的“第一舞臺”;誰知竟是“連立足也難”,向旁邊的胖紳士打聽一下演員的姓名,竟遭到白眼,忍耐到半夜十二點,主角卻沒有來,只得“擠而又擠”,出了大門;而戲院門外,卻有一幫閒漢等著“看散戲之後出來的女人們”。

如此戲場,終於使“我”感到“不適於生存了”,從此便與中國戲“告了別”。

前一部分後有一段過渡,大意是:

“我”看到一本日文書,其中有一段講到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於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由此聯想到自己“在野外看過很好的好戲”。

小說便自然地過渡到後一部分,即課文《社戲》所記敘的內容。

課文生動地記敘了“我”十一二歲在家鄉看社戲的趣事,表達了作者對曾經擁有過的那一片“樂土”和樂事的深切懷念,對農家小朋友美好情誼的由衷眷戀之情。

二.放錄音,聽範讀。

1.學生看書,邊聽邊標自然段,同時畫出生字難詞。

2.聽完後請學生默看課文,之後找幾位學生分別複述故事情節。

三.劃分課文結構層次。(課文可分為三部分。)

提示:課文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在寫社戲前後作者還寫了其他的相關內容,請根據這個提示,把課文劃分為三個部分。

學生思考作答,共同完成結構的劃分。

(板書)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了”),寫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第二部分(從“至於我在那裡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是結尾部分,寫看社戲後的餘波。

四.畫字詞,留作家庭作業 。

抄詞注音:憚、攛掇、鳧水、篙、櫓、籲、躥、癩、楫子、偏僻、怠慢、蘊藻、屹立、懈、舀水、皎潔、撮、頗、行輩、歸省、喝彩、彌散、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