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故鄉優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小說的特點。
2、理解文章主題。
3、學會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和重點】
1、重點:
⑴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⑵ 理解小說內涵思考社會人生。
2、難點:
對小說主題思想和篇末議論語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仔細深入地朗讀,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精彩語段如篇末的議論,應熟讀成誦。
2、研討探究法:
因為時代原因和魯迅特有的風格,對於文章主題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應透過個性化的閱讀和合作交流,在研討過程中情感體驗展示創新。
【教學輔助】
多媒體 CAI 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簡介背景
二、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1、範讀課文,思考本文的線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
2、檢查詞語預習:
陰晦(huì) 瓦楞(lèng) 胯(kuà)下 獾(huān) 秕(bǐ)谷 鵓鴣(bó gū) 髀(bì) 嗤(chī)笑 絮絮(xù) 瑟(sè)索 蜷(quán)縮 寒噤(jìn) 折(shé)本 惘(wǎng)然 恣睢(zì suī) 潺潺(chán) 黛(dài)色 愕(è)然 五行(háng)
三、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指一名同學朗讀第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
“我”漸近故鄉時的心情怎樣?
明確:漂泊的艱辛,思鄉的深切,返鄉的激動。
2、漸近故鄉時,“我”見到的故鄉的景象如何?這時“我”的心情怎樣?
明確:景象是“蕭索”心情是“悲涼”。
3、小結景物描寫的作用:
勾畫了一幅蕭條、荒寂的現實的故鄉冬景圖,初步表現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破產的悲慘狀況,為閏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境,烘托了閏土的悲慘命運和“我”的悲涼心情。
4、見到故鄉冬景圖後,“我”的感受怎樣?用文中話回答。
明確:“啊!……好得多了。”
5、怎樣理解“啊!……好得多了。”
明確:寫出了現實與記憶中的故鄉的反差之大,飽含著對故鄉竟然如此的驚異之情。
四、分析第二部分
1、“我”記憶中的故鄉怎樣?文章第31節說“似乎看到了我美麗的故鄉了。”記憶中的故鄉到底美麗在何處呢?
提示:景、事、人。
2、分析景點:
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少年閏土月夜刺猹圖)
景物:天空、圓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藍、金黃、碧綠。
景象特點: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豔麗,美好動人。
上一段說:“沒有一些活氣”,那麼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麼感覺呢?(充滿生氣和活力)
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作者用這美麗的景物作為少年閏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鄉的象徵。與現實中的故鄉形成鮮明的對比。
3、分析少年閏土:(事、人)
“我”記憶中的少年閏土的肖像怎樣?(“紫色”“圓”“小”“明晃晃”可見少年閏土健康可愛。)
“我”回義了少年閏土哪幾件事情?可見他是個什麼樣的農村少年?
明確:教“我”雪地捕鳥──活潑多知。
邀“我”著瓜刺猹一樸素,熱情勇敢,多知。
告訴“我”貝殼,跳魚兒──見多識廣。
哭著不肯分離,互贈禮物──友誼深厚、純真。
作者怎樣更好地突出閏土說話滔滔不絕的?
明確:用了許多省略號。
4、小結:故鄉到底“美麗”在哪裡?
明確:美在有許多新鮮景,美在有許多新鮮事,更美在有心裡裝著無盡希奇事,有著深厚、純真友誼的童年夥伴。總之,美在兒時的記憶中。
五、總結、擴充套件
全文按“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活動為線索,記敘“我”的所見、所聞、所惑。本節課所學內容,除了初步展示現實故鄉的蕭條外,多在回憶,突出了記憶中故鄉的美。在對比中,寫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國農村日趨破產的現實。
六、佈置作業
1、少年閏土是一個什麼樣的少年?
2、預習下文,思考楊二嫂的及中年閏土的形象特點。
第二課時
一、複習、預習
1、二十年前後故鄉的景象有哪些變化?這個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2、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中,又重點以寫誰為主?
二、分析中年閏土
1、少年好友閏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⑴ 肖像變化:
“紫色的圓臉”──“灰黃”且有“很深的皺紋”
“小氈帽”──“破氈帽”
“紅活圓實的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問:中年閏土的臉色為什麼會變得“灰黃”?“很深的皺紋”和“松樹皮似的手”說明了什麼?
(明確:臉色“灰黃”是飢寒交迫造成的營養不良的結果,“很深”的皺紋是生活的重負刻下的痕跡,“松樹皮”似的手是長年累月超負荷的勞動造成的結果。)
問:59節中“終於”一詞,體現了閏土怎樣的感情變化過程?
明確:重逢的喜悅──想要敘舊、暢談──想到自己的現狀、淒涼──自卑自賤──終於恭敬地稱“我”老爺。
⑵ 稱呼的變化:
問:“老爺”這一稱呼寫出了閏土心目中兩人之間的什麼變化?
明確:身份、地位的變化。
問:“厚障壁”比喻什麼?
明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⑶ 語言變化:
問:中年閏土的話中也有許多省略號,這些省略號有什麼作用?
明確:顯示閏土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表現了他的遲鈍麻木。
⑷ 神態變化:
問:神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怕羞”“高興”天真活潑──“歡喜”“淒涼”“像石像”“像木偶人”。
問:“石像”這個比喻說明閏土的精神狀態起了什麼變化?
明確:由於飽受生活的折磨,已經變得呆滯、遲鈍、衰老、麻木,了無生氣。
問:是什麼原因使他發生這樣大的變化?用文中話回答,並理解這句話對錶達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確:“多子……木偶人。”說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是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問:閏土為什麼要揀“香爐”和“燭臺”?
明確:把未來寄託神佛。說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說明了他的麻木遲鈍。說明了閏土是舊中國一個尚未覺醒的農民形象。
2、小結: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麼?
明確:說明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勞苦大眾在封建傳統觀念轄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三、分析楊二嫂形象
1、楊二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她的變化又說明了什麼問題?
今日:
肖像:凸顴骨、薄嘴唇、圓規──體現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語言、行動:尖叫,兩手搭在髀間、貴人眼高──體現性格潑悍、放肆、尖刻
討東西、造謠,“塞手套”──體現性格自私、潑悍,愛貪小便宜
昔日:
“豆腐西施”,終日坐著──體現性格安分守己
楊二嫂的變化,說明了辛亥革命後城鎮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了經濟破產的另一個側面。
2、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有什麼作用?
明確:
作用一,以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揚二嫂的善良、樸實。
作用二,以楊二嫂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廣度和深度。
四、見到故鄉的景和人發生如此變化後,“我”產生了什麼樣的心情
明確:由下文“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可見“我”對故鄉鉅變成如今的樣子是十分失望的。
五、總結、擴充套件
本節課,我們著重分析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形象。閏土是解放前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著中國農民傳統的'美德──勤勞、善良、忠厚,但因長期遭受經濟的壓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個社會折磨得像個木偶人。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作者對老一代農民不幸命運的深切關心和同情。楊二嫂是一個城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個既遭受壓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從她身上,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對她的種種惡習是持否定態度的。
文中,作者著力寫兩個人的今昔變化,透過對比,深刻地揭示出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社會意義,並揭示出小說的主題。
第三課時
一、提一生朗讀77~78節,其他同學思考下列問題
1、漸離故鄉時,“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師生議論後明確;先是氣悶、悲哀,然後寄希望於下一代,繼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實現,最後又振奮起來。
2、“我為什麼”感到氣悶?“高牆”比喻什麼?
明確:“高牆”是比喻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人們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兒童時親密的夥伴閏土與“我”隔膜了,楊二嫂對“我”不瞭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豎起了“高牆”,所以氣悶。
3、“我”為什麼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中“模糊”與“清楚”是否矛盾,為什麼?
師生討論後明確: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託了對美麗故鄉的回憶,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說追求的目標是清楚的,“模糊”是因為故鄉的現實使“我”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正因為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三個“辛苦”在“辛苦展轉”中的意思為奔波勞碌,在“辛苦麻木”中意思為“辛勤、勞苦,”在“辛苦恣睢”中意為“處心積慮,挖空心思”。
4、“我”希望下一代怎樣?不希望下一代怎樣?
5、“我”為什麼寄希望於下一代?
明確:一方面,“我”對自己這一代的社會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於下一代了。
6、“我”想到希望,為什麼“害怕”?
明確: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實現,如此悽慘的故鄉現實,又使我覺得希望實現的渺茫,所以“害怕”。
7、如何理解“現在我所謂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麼?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這句話的含義?
明確:“我”對新生活的希望念念不忘,但又沒有找到實現新生活的道路,所以說和閏土一樣是對偶像的崇拜,而且“茫遠”。
8、劃出文中表明“我”充滿希望,精神振奮的語句,並理解其含義。
明確:語句即最後一節。特別是“我想:希望……成了路。”
含義:希望的有無取決定於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奮鬥,希望就不會實現,即“希望本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努力奮鬥、實踐,希望就可能實現,即“希望本無所謂無”。全句強調了要為新生活的到來而努力奮鬥。以路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題,給人以信心和鼓舞。
9、“我”是一個有怎樣性格的形象?明確“我”不等於作者自己。
明確:“我”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文中對“我”的形象刻畫,著重運用心理描寫。“我”為尋找新的生活,過著辛苦展轉的生活,看到故鄉慘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故鄉壞下去,為故鄉的遠景構制著藍圖,憧憬著美好的生活。
二、結合全文,討論下列問題
1、作者筆下的閏土,楊二嫂形象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
師生討論後明確:
閏土是舊中國尚未覺醒的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滿懷深情地刻畫他,寫他的種種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當時的社會弊端,從而啟發人們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提出要改變農民命運,必須改變整個腐朽的社會制度。
楊二嫂是個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透過這一形象,人們可以看到隨著農村經濟的破產,小市民階層也日益貧困化的現實。
2、作者對閏土,對楊二嫂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討論明確:對閏土,作者寄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對楊二嫂,作者對她身上的種種自私和惡習是取批判態度的,但對她的處境也是同情的。
三、總結、擴充套件
1、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安排情節,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動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2、寫作中,透過景物描寫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為表達中心意思服務。
3、刻畫形象,採用肖像、語言、神情、動作的描寫及對比的方法,使人物性格鮮明,突出了主題。
四、佈置作業
仿照本文的寫法,以“家鄉”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課外練筆。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教學目標落實情況:
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2、教學亮點有哪些
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小說篇幅較長,緊緊扣住情節人物展開分析,這樣就可以讓教學內容簡潔,教學板較塊清晰,同時注意傳授閱讀方法。
3、存在的問題及矯正措施:
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除了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同時不能忽視教師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