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學實錄
跳水這篇課文是教學重點內容之一,以下是小編收集的教學實錄,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師:看老師寫課題(板書課題)。好!我們一起讀課題,讀吧!
生:跳水。
師:我們知道,讀一篇文章,從接觸題目開始,就要一邊讀一邊想。那麼,看到“跳水”這個題目應該抓住哪個字來想?
生:跳。
師:說完整的話。
生:我們看到“跳水”這個課題,應該抓住“跳”這個字來想。(師在“跳”字下加點)
師:應該怎樣想呢?第一個問題應該想什麼?學會思考。
生:誰跳水?
師:接下來想什麼?
生:“跳水”這一課是寫人的還是寫事的?
師:想得不錯!還應該想什麼呢?
生:怎麼跳?
師:還不忙,在想怎麼跳水以前還應該想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什麼問題?你說。
生:他為什麼跳水?
師:想得好。誰跳水,他為什麼跳水,怎樣跳水。往下想,還應該想什麼了?
生:跳水的結果怎樣呢?
師:跳下去是淹死了還是得救了,結果是什麼?還應該想什麼?
生:還應該想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跳水?
師:還應該想什麼?最後一位男同學。
生:跳水是寫人的還是寫事的?
師:同學提過的問題就不要重複了。我來告訴大家,作者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把剛才同學們提過的問題彙集一下,就是誰跳水?為什麼跳水?他在什麼情況下跳的水?經過怎麼樣?跳水的結果又如何?作者寫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進一步想一下,這篇文章是寫人的還是寫事的文章,在寫作上學習什麼呢?這就是這篇文章作者的大體思路,也是同學們學這篇文章的大體思路,也是教師教這篇文章的思路。把三者結合起來,揉在一起,我們大家一定能學得很好。你們相信嗎?
(誘導預讀,理解文章思路,教給學生讀題思文的方法,做到不盲目讀書。)
師:把書開啟。我們大家做了很好的預習,老師想了解一下你們在預習中遇到什麼問題不好解決。請舉手告訴我,什麼問題想不通,理解不了?
生:猴子為什麼要取笑孩子?
生:船長為什麼命令孩子跳水?為什麼不用梯子接下來?
師;這個問題也提得非常好,為什麼跳水,不用梯子或別的辦法?還有問題嗎?
生:猴子為什麼戲弄船長的兒子?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還有嗎?
生:船長為什麼要用槍逼著孩子跳水?
師:我再追問一下,你們說,如果孩子不跳水,船長會不會開槍?
生:(搶答)會。不會。
師;也有可能會,也有可能不會,究竟根據什麼說會,或不會,以後研究課文時再重點研究。還有問題嗎?
生:猴子為什麼放肆起來?
生:孩子為什麼非要搶回帽子來呢?
師:是不是帽子特別珍貴、值錢,孩子一定要搶回來?還有問題嗎?
生:為什麼孩子上第一要橫木時不救他呢?
師:還有同學在舉手,非常好!這些問題,我們隨著讀課文都要加以解決,弄清楚。一定要在讀課文時紮紮實實地弄懂。清楚嗎?
生:清楚。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調動學生讀書的主觀能動性。)
師:這些問題你們希望誰給解決啊?
生:老師。
師:現在我明確答覆你們,這些問題我一個不給解決。那麼誰來解決呢?
生:自己。
師:自己提的問題自己解決,解決不了怎麼辦?靠同學、老師幫助解決,這樣做好不好?
生:好。
師: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讀懂課文。請一位同學讀第一節。在他讀的時候大家思考兩個問題:一個是這一自然段是寫誰和什麼之間的事情;另一個是哪句話可以概括這一段的意思。
生:有一艘輪船環遊了世界,正往回航行。這一天風平浪靜,水手們都站在甲板上。有一隻大猴子在人群裡鑽來鑽去。做出鬼臉,模仿人的樣子,惹得大家直笑。它顯然知道大家拿它取樂,因而更加放肆起來。
師:讀得不錯。有幾個這陝舌間和翹舌間區分不清,教師將在後邊加以指導。現在請同學們回答定段寫了誰和什麼之間的事情?
生:水手和猴子之間的事情。(板書:水手——猴子)
師:與了什麼事情?
生:水手拿猴子取樂。(板書:取樂)
師:請你思考一下什麼是取樂?
生:玩。
師:咱們到操場去取樂?顯然不行,再思考。
生:拿某種事物來捉弄、玩耍對方,尋開心。
師:哪個字相當於取?
生:取。
師:哪個字相當於開心?
生:樂。
師:合起來就是——
生:取樂。
師:這就是取樂,掌握了嗎?
生:掌握了。
師:你們平常生活中有沒有拿同學取樂的事情?
生:沒有。
師:就是在後邊逗逗人家,捅捅人家,讓人家不知道,這就是拿同學取樂,有沒有?
(聯絡生活實際,準確地理解詞語。)
生:有。
師:具體怎麼取樂我就不問了。你們生活中一定有取樂的事情,但是玩笑要有限度,超過限度就要吵嘴了。水手取樂猴子,猴子表現非常不好,書上有一個詞寫了出來,它是什麼?
生:放肆。(讓一學生在黑板上寫“放肆”)
師:你先站在這裡。她寫得好不好?比較好。我問一問,她寫得筆順對不對?
生:放肆的“肆”第二筆不對,筆順顛倒了。
師:你聽到了嗎?
生:聽到了。
師:同學幫助了你,你應該怎麼表示?
生:謝謝你。
生:不用謝。
師:這就叫禮貌,同學之間就應該互相幫助,互相學習。看老師寫“肆“這個字,怎麼念?
生:肆(sì)。
師:讀詞。
生:放肆。
師:如果今天不留作業,明天默寫“放肆”這個詞,會不會?會的舉手。
生:(齊舉手)
師:課堂上學會了,何必回家默寫十幾遍呢?但是必須有一個前提條件,一定要學會了。
師:“放肆”這個詞怎麼講?
生:不顧一切,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受約束。
生:任性,沒有控制自己而拘束。
師:這個詞同學是得來的,但沒有理解。是個好辦法,但還要回到課文裡才能真正理解。看課文哪句話寫了它放肆?
生:第四句……最後一句。
師:給他時間,誰幫他一下?你說。
生:第三句。
師:大家讀。
生:“有一隻大猴子在人群裡鑽來鑽去。做出鬼臉,模仿人的樣子,惹得大家直笑。”
師:這就是猴子的放肆。你讀一讀。
生:(讀第三句)
師:同學幫助了你,你應該怎麼表示?
生:非常感謝。
生:不客氣。
師:你說得更好。查了字典,又回到課文裡,對這個詞就理解得更清楚了。大家清楚了嗎?
(教會學生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的方法,並注意進行禮貌教育。)
生:清楚了。
師:哪一句話能概括這一段話的意思?
生:第四句。
師:(出示小黑板:它顯然知道大家取樂,因而更加放肆起來。)“因而”這個詞把前後聯絡起來了,但意思不好講,誰能換另外一個詞,還不改變原意。你說。
生:所以。
師:好!請坐。你說。
生;因此。
師:好!你說。
生:然而。
師:行嗎?你讀一讀。不行,再思考。我提示大家一下,先寫一橫再寫一橫,再豎鉤。你說!
生:於是。
師:能換成一個字嗎?
生:就。
師:你讀一下!
生:(讀句子)
師:還能換嗎?
生:便。
師:你讀一下!
生:(讀句子)
師:真好,我們換了五個詞,所以、因此、於是、就、便。我們透過換詞,就知道這個句子,它是由於前邊的這個情況,才有後邊的結果,“顯然”說的是上一句,“更加”說的是下一段。同學們一定要注意,我們讀一個句子,不但要注意句子內部的聯絡,這要注意句子前後的聯絡。所以,讀書時不要只讀一個句子,而要注意句與句的關係。請同學們說。
生:關係。
師:學到這兒我們歸納一下,理解詞有很多種方法。理解“取樂”是結合你們的生活,理解“放肆”是結合上下文,理解“因而”是透過換詞,理解“顯然”、“更加”是透過句與句之間的聯絡。所以這就告訴我們理解詞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不要死記硬背。我們還知道概括段意要用中心句。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麼呢?
生:它顯然知道大家拿它取樂,因而更加放肆起來。
師:另外,我們還知道了讀書時要注意句與句之間的聯絡。這一段中我們學了一個生字是——
生:肆。
師:學一個生詞是——
生:放肆。
師:學會了嗎?
生:學會了。
(及時進行學習方法的歸納和總結,起到強化鞏固作用。)
師:現在你們以最快的速度讀第二、三自然段,能讀多快讀多快,越快越好,我給你們計時。開始!
生:(默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師:好極了。大家用了二十秒左右。老師為什麼要你們用最快的速度讀課文呢?因為我們現在的報刊雜誌數量很大,不但要像第一段那樣逐詞分析,還要很快的讀,抓位它的大意。我們知道,臺北師專附小六年級的學生一分鐘讀兩千字,像“跳水”這樣的課文能讀三課,所以我們要求同學們讀書時,不但要有質量,還要有速度。大家是不是讀懂了?
生:讀懂了。
師:現在看第二段猴子把玩笑開到誰的身上了?
生:孩子。(板書:孩子)
師:請用一個字概括,在猴子和孩子之間加個什麼字?
生:逗。(師板書:逗)
師:合起來說,第二自然段寫了什麼?
生:猴子逗孩子。
師:第三自然段寫出什麼?孩子怎麼猴子?
生:孩子追猴子。(板書:追)
師:所以這一部分第二自然段寫了猴子逗孩子,第三自然段寫了孩子追猴子。合起來就是這一部分的——
生:段意。
師:上一段用的是找中心句概括段意,這一部分用的'是把兩個自然段的內容壓縮後合併起來,也是一種概括段意的方法。寫猴子怎樣逗孩子,用了一系列什麼?
生:動作。
師:請把一系列動作劃出來。我請一位同學讀。這樣讀:“猴子跳到孩子面前的”“跳”,“把帽子摘下來”的“摘”,“戴在頭上”的“戴”,就這樣讀。
生:“猴子跳到孩子面前”的“跳”,“把他的帽子摘下來”的“摘”,“戴在自己頭上”的“戴”,“很快爬上桅杆”的“爬”,“坐在桅杆橫木上”的“坐”,“用牙齒和爪子撕”的“撕”,“故意逗孩子生氣”的“逗”,還用“衝著他做鬼臉”的“做”……
師:他說的全不全,還有嗎?
生:還有“喊”。
師:對嗎?老師讓找的是猴子逗孩子的詞,喊是孩子的動作,對嗎?
生:不對。
師:誰錯了?
生:我錯了。
師:從明白老師問話的角度看,你錯的還很有價值,應該受到表揚。
師:現在請同學們齊讀這一段。
生:(齊讀)猴子跳到一個十一二歲孩子面前(他是船長的兒子),把他的帽子摘下來,戴在自己的頭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們都笑起來,只有那個孩子哭笑不得,光著頭站在那裡。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橫木上,把帽子摘下來,用牙齒和爪子撕。它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氣,指著孩子,衝著他做種種鬼臉。孩子嚇唬它,朝著它大聲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兇了。
師:你們理解嗎?
生:理解了。
師:不一定,究竟猴子怎麼逗孩子,你們還沒看見。讀書一定要讀到像你們親眼看見了一樣,才算真正理解了。為幫助你們理解,我放一段錄影。我們天津緊靠渤海灣,我租了一般外國輪船,讓一個外國小孩當船長的兒子,讓外國人當水手,從動物園借了一隻大猴子,拍了猴子怎麼逗孩子的經過,想看不想看?
(引導想像,建立形象,啟發學生展開形象思維。)
生:想看。
師:真想看假想看?誰想看,舉手!
生:(齊舉手)
師:閉上眼睛,我做一下準備工作,眼前有一張大螢幕。
師:(聲情並茂地範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睜眼,看見了沒有?
生:看見了。
師:看見了什麼?我沒放錄影看見什麼了?實際上你們不是在看,而是在幹什麼?
生:想像。
師:太重要了。讀書時一定要想像,就像在自己面前表現出來一樣,這樣讀就讀懂了,讀活了,讀理解了。你們說這種讀書方法好不好?
生:好。
(老師透過朗讀,啟發學生根據課文描繪的情境進行再造想像,對學生滲透形象思維的訓練。)
師:請有這種方法默讀第三自然段,最好用默讀,因為默讀有助於想像。
生:(默讀)
師:請一位同學朗讀,其他同學想像。
生:水手們笑的聲音更大了,孩子的臉紅了。他脫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不一會兒,他已經順著繩子爬到第一根橫木上了。就在孩子想去抓住帽子的時候,猴子又往上爬了,爬得比孩子更靈巧,更快。
師:大家讀“……不一會兒……”
生:(讀)
師:孩子為什麼要追猴子?
生:奪帽子。
師:帽子就這麼值錢嗎?
生:不是。
師:為什麼一定要奪回帽子?
生:挽回面子,自尊心。
師:理解得非常好,你是怎麼理解的?
生:想像。
師:光想像行嗎?你說。
生:反覆地讀課文。
師:非常寶貴的經驗,理解課文不僅要想像,還要反覆地讀課文。請同學們注意,這裡有兩個學習方法要總結:第一,概括一段的意思除了抓中心句外,還可把兩層的意思合併起來,作為這一段的段意;第二,讀書一定要一邊讀一邊想像。
(對學習方法及時強調,以引起學生重視,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
師:同學們現在跳過第四節,請讀第五節。
生:孩子氣極了。他丟開桅杆,走上橫木。甲板上的人都在望著,都在笑孩子戲弄船長的兒子。但是他們看到孩子放開了繩子,兩隻手搖搖擺擺地走上那最高的橫木,全都嚇呆子。
師:這一節作者講幾個要點?
生:走上橫木,全都嚇呆了。(板書:走上,嚇呆)
師:這一節課講到這裡,休息一會兒,(生起來)請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