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秋水》的教學思考
篇一
《秋水》選自《莊子》。莊子及其後學者所著《莊子》一書,是道家的經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秋水》篇(課文僅選了《秋水》篇的開篇部分)就能體現這一特點。
《秋水》一文的學習,我一共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初步瞭解莊子及《莊子》;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課時的主要內容是深入文字,明確手法;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本課的設計我主要採用的是餘映潮老師的“板塊式推進教學模式”,主要是從課堂教學結構的角度來進行的。這樣的教學以“板塊”來整合學習內容,來形成教學流程,來結構課堂教學。簡單得理解,就是在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塊狀”分佈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下面我就結合《秋水》的教學設計來說說這種教學思路的特點,以及運用到《秋水》課堂中的一點感受:
一、就教學的有序性而言,課堂教學比較理性地向前推進,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形成完整的教學板塊。《秋水》的教學構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內容---理清思路---深入文字---明確寓意。
二、由於教學中的每一個板塊都著眼於解決教學內容的某一角度、某一側面的問題,由於每個板塊都是一個半獨立的“微型課”,它要求教師精心研讀教材,最佳化整合課文內容,提煉出可供進行教學的內容板塊。文言文的學習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後分析,也可以邊分析邊疏通,我執教《秋水》的設計是第一課時疏通文意,第二課時深入學習,先疏通後分析;概括內容是針對情節性很強的文章而言的;理清www.jdyl8.com思路環節是為深入學習打下基礎,也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明確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提煉出“見河---見海”;深入文字環節是更深入更進一步更細緻地學習,引出對比的手法;明確寓意是學習寓言的必須環節,也是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由於“板塊”二字的出現,教師就要考慮板塊的切分與連綴,考慮板塊的過渡與照應,考慮板塊組合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確寓意之前讓學生深入文字品詞讀句,也是想讓明確寓意的環節能夠水到渠成。
四、板塊的有機劃分,其中有些板塊是明確歸屬於學生的活動的,這就為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方面做好了準備。如《秋水》中深入文字和明確寓意的環節。我在備課時思考,應該怎樣將“明確寓意”這一個環節做好,於是設計為“三句話閱讀法”,透過前兩句話達到對前面學習的小結,後一句話引出寓意,三句話達到總結全文的目的,而且學生構思的角度很多,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五、“板塊”的存在容易協調教學節奏,體現教與學,快與慢,輕與重的展現。如《秋水》中,概括內容環節中,“應該抓哪些要素進行”,屬於方法指導,即“教”,引出學生的`學,概括內容、理清思路等環節進行較快,深入文字、明確寓意較慢也較重。
執教完《秋水》(第二課時)後,我發現,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在學生深入文字,學生立足原文回答問題時,當學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來之後,可以讓學生說說這些句子的意思,學生在不斷地讀和不斷地譯中,加深對句子的印象,對於對文言文的學習和背誦都大有好處。對於河伯對海神若的對話還可以讓學生品味更深入細緻一些。
篇二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蘊含哲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落實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透過誦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於學生活動充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扮演主導者的角色。教學效果不錯。本節課一大亮點是“結合實際,談談本文給你的啟示”這一環節,把書本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結合了起來,促使學生去思考如何學以致用。
不少的同學談得很不錯,切合了自己的實際,有些觀點我們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可能都沒有考慮到。從這節課上我覺得確實要相信學生,要放手讓學生去想去說,不能把學生的思維侷限在老師的思維之內。佈置學生改寫屬遷移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動手寫作的能力,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但朗讀時間不夠,學生未能當堂背誦;另外教學過程中擴充套件不夠。我越來越感覺到文言文閱讀教學,在文字閱讀鑑賞的課堂對話中,教師與學生由於在前閱讀的積累上的差異,會使對話可能因視界的差異導致教學對話的中止或錯位,在這個時候,教師必須敢於講,把問題將具體,講透徹。對於像本文這樣的節選類文字,教師最好在備課中通讀其全文,以免斷章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