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環境生物類課程的完善與實踐總結

環境生物類課程的完善與實踐總結

環境科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發展活動與環境演化規律之間相互作用關係、尋求人類社會與環境協同演化、持續發展途徑與方法的科學,是由多學科組成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汙染對生態的破壞日趨嚴重,已經並正在危及人類的健康,推行清潔生產、迴圈經濟在國際上受到高度重視,利用環境生物技術解決環境問題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在生產綠色材料、環境汙染防治中將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毫無疑問,生物學原理和技術是環境科學不可或缺的基礎和方法,在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環境科學專業開設環境生物類課程是學科發展和適應社會需求的必然。

1、存在的問題

調查發現,國內高校環境專業均開設了某些相關環境生物類課程,但在課程開設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隨意性,系統性、連續性較弱等問題。該校環境科學專業在本科培養中開設環境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生態學等專業基礎課程,為後續專業課程提供生物學理論及實踐基礎,在本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積累了大量的教學經驗,取得明顯的成效,但仍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1.1環境生物基礎薄弱,課程體系層次性不強

環境汙染與防治及規劃管理是環境科學的主要核心內容,無論是廢物處理、質量評價、生物監測都需要環境生物的理論基礎及技術手段。在以往培養方案及教學實踐中,更多的側重於一門課程或幾門課程的設定,沒有形成完善的課程體系,與培養厚基礎、強能力、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明顯不相適應。

1.2不同的課程間教學內容缺乏最佳化與整合

國內高校通常會根據專業要求不同選用不同的環境生物類教材,由於編者出發點不同,使教材容量與各校課程學時設定不匹配,內容重複現象比較普遍,在使用時教師需要對內容進行篩選、調整、組織,以滿足不同課時要求。比如許多生物化學教材一般要求學時較多,而我校僅有32學時,因而對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極為重要。

生物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及其他課程之間有著非常強的關聯性,如果任課教師之間缺少溝通、開課先後順序不盡合理,會導致相同內容在不同課程中反覆講授或者有些必要內容被疏漏,既浪費寶貴的課時又使有效內容傳授不足,這對於提高教學效率是十分不利的.。

2、環境生物系列課程體系的完善與實踐

最佳化教學內容,構建三層次模組式環境生物類系列課程教學體系對環境生物類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研究,特別是對這些課程的教學大綱和實驗教學大綱進行比較、分析,結合學科發展動態,調整、最佳化系列課程教學內容。建成三層次模組式課程體系,即基礎理論模組(環境微生物學、環境生物學、生物化學、環境生態學)、基本方法及技術模組(環境監測、環境化學、環境影響評價)、應用模組(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水汙染控制、水處理高階氧化技術),有機體系的構建在教學內容上具有獨立性和統一性的特色(如表1)。

基於培養人才的多種需求,從教學法、教材、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滿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需要。

(1)環境生物類系列課程教學方法研究。根據國內外教學方法改革的新動向,以培養創新性人才為目標,分析不同課程的特點及其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層次,提出與課程內容、教學目的相適應的教學手段及方法。

(2)環境生物類系列課程多媒體課件開發及完善。根據各門課程的特點及性質,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對已有課件進行完善,並開發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新課件。

(3)環境生物類系列課程教材及輔助教材建設。分層次對不同教材進行建設。首先,充分利用教學團隊在教材建設方面的成果,比如《環境監測》等5部教材已經出版使用;其次,分析研究目前國內外相關教材特色,選用內容新,反映學科發展動態的教材,對沒有合適教材的課程重新編寫,試用後進行調整、修訂直至正式出版。根據課程內容不同要求,總結教學改革的研究成果,新編寫或完善實驗指導書。

(4)實習、實驗基地建設。環境生物類系列課程是一類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為完善課程體系,本教學團隊赴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進行調研,結合我校環境科學專業培養需要,在實驗教學內容、實驗教學方法、實習環節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開出了與本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要求相適應的實驗專案,構建基本驗證性實驗、設計/綜合性實驗和開放性實驗的多層次實驗模式。透過建立6家實習基地(如徐州汙水處理廠、新沂汙水處理廠等),透過實驗教學和實習環節,加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滿足不同層次課程教學的實踐要求,達到實習和科研訓練的雙重目的。重點了彌補環境生物監測、環境生態及評價等課程在實踐教學上存在的不足。

3、環境生物系列課程實踐教學的完善及創新能力培養

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大學教育的高層次需求,而受課程設定及實驗條件的影響,某些課程實驗教學部分停留在演示及驗證階段,使學生自主實踐的參與程度受限環境學科充分利用學校提供的平臺,鼓勵、引導大學生申請與本課程相關的科研課題,吸引有興趣的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鍊他們的科研能力。幾年來,開展國家級、省級、校級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課題百餘項,參與學生百餘人,大半為環境生物相關研究內容,在大學生實踐技能的系統訓練、創新精神及科學素質的培養方面成果顯著。

4、結語

環境生物類課程在環境專業學科體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涵蓋專業基礎理論、基本方法與技術、專業技能及應用,與環境專業各門課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革和完善,最佳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節,形成系統的課程體系,為大學生搭建創新平臺,對於實現綜合素質高和專業能力強的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將會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本綱,冷疏影。二十一世紀的環境科學--應對複雜環境系統的挑戰[J].環境科學學,2011,31(6):1121-1132.

[2]湯潔,董德明,劉淼,等。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質量監控[J].中國大學教學,2007(3):35-37.

[3]張明泉,曾正中,陶燕,等。綜合性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實踐教學體系建設[J].高等理科教育,2005,60(3):112-115.

[4]餘順慧,付川。環境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與探索[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11,36(6):185-187.

[5]陶玲,任珺,喬國棟。構建環境科學實驗平臺促進科研創新型人才培養[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18-121.

[6]黃桂湘。構建研究型大學課程體系的實踐與探索[J].航海教育研究,2005(3):20-22.

環境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強化提升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