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課文教學實錄及評析
《敬畏自然》是一篇新課文,屬於議論性散文。
注:此課為學校骨幹教師評選活動的參賽課。指定課文並在指定時間內備課(一天)上課。
選此課文基於以下思考:
1、 必選八年級下冊課文。看課文長短,作為參賽課堂,有意避開魯迅的文章和文言文和詩詞類的。
2、 太著名的文章如《我的母親》、《雲南的歌會》、《春酒》等文章在很多的場合中上過,不好在一天之內處理得有新意。
3、 環保題材的文章現在是比較熱門的,容易找材料。而本文除結構分析上有點難度外,課文的語言是比較優美和哲理性的,有很多可挖掘之處。容易上出亮點來。
選了此文後,也有語文老師反映這課比較難,我想難包括這樣幾個方面吧:一是課文字身的資料不多,因為不是常用來開課的,翻了幾個教案也都是很平常化的。很少有人精緻處理過。二是文章有些語句有哲理性,對於初二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也正是考驗老師的引導能力的環節所在。三是環保題材的文章,不象親情題材的,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環保的情感往往在現階段的學生中,只是較高較空的口號。課堂情感的落腳點很難把握。
師:大家都知道精衛填海的故事吧,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類應該要征服自然。為此人類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並且也取得了具大的成功,你看圍海造田,座座廠房可謂是烽煙四起,條條公路可以說是像水中藻荇一般交錯縱橫,而那幢幢高樓更有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氣勢,而人類並不滿足於此,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於是進入太空、造訪月球,因此有人認為人類征服自然、征服宇宙已經為時不遠。然而我們卻聽到了一種不同的聲音,人類應該要敬畏自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聽聽這個聲音,讀讀這篇文章。也許它會給我們帶來理性的思考。
師:請大家快速地瀏覽一下課文,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主要寫了什麼?(評析:我們總是不放心,其實課堂上的語言要簡練,我們總喜歡將問題換一個方式重複一遍,就怕學生聽不見或聽不懂,常常既浪費了時間,又迷糊了學生。)
生在瀏覽課文,大約過了三四分鐘,師提醒:瀏覽課文,我們可以速度稍微快一點,大致地瞭解一下文章的內容。
師:好了嗎?誰能告訴我?(幾次的提問,給學生造成了一種緊張的氣氛了,比賽課最怕的就是學生不回答,所以應該適時地給學生減壓。)
生1:人類宣稱要征服自然,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
師:人類要征服自然,卻不知道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人與自然之間,人對自然的認識好象是錯誤的。(手勢讓學生坐下)還有嗎?誰來說說?仔細看看,作者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你能告訴我嗎?這篇文章作者講了一個什麼問題?講了什麼內容?告訴我們什麼?(對學生的回答不能只是變個詞語重複。課堂的評價確實是我們值得研究的一塊,很多名師的課堂中,一句簡簡單單的點評就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這裡老師的這句話讓學生摸不著頭腦,他回答的是不是對的?以致下面同學不敢舉手了。後面這七個問題的內容是一樣的,這樣更造成了一種壓力了。)
師讓另一位學生站起,學生沒有回答,又讓其坐下了。
師:看來你對文章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指另一位同學)你能告訴我嗎?
生2: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是渺小的。
師:也就是說告訴我們一個問題,人應該要敬畏自然。其實這篇文章大家注意到沒有,這篇文章的文題是什麼?文章的題目就是什麼?
生齊答:敬畏自然。(恍然大悟:原來老師就是要讓學生將文章的內容概括為這四個字。叫了三位同學回答,目的就是引出“敬畏自然”這四個字而已。我認為讓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可以是多方面的,生1生2的回答都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可以找一下他們的共同點,自然是偉大的,而人類是渺小的。找一下他們的不同點:生1從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角度,生2從智慧角度,那麼就可以引發更多的內容,課文還從哪些角度呢?這樣就可以梳理清楚文章的思路和結構了。當然這可能只是我的設想而已,並不一定能如願以償。)
師:文章告訴我們人應該敬畏自然,人應該如何對待自然這個問題,那麼,請問一下,人類為什麼要敬畏自然?你能找出作者用來證明這個觀點的關鍵性語句嗎?請大家再次自由朗讀課文,在課文裡尋尋覓覓、圈圈劃劃。找出你認為能夠說明人類應該要敬畏自然的一些理由、一些原因?再次朗讀課文。(學生並沒有發出聲音)(可能是由於慣性吧,一開始時老師是讓學生瀏覽課文的,學生已經形成了定勢,沒有感覺到應該是發出聲音的朗讀。)
師:什麼叫朗讀呢?朗讀就是要發出聲音的讀。(生髮出聲音讀)(課堂上學生其實還是很聽話的。)
師提示:在讀的過程中要尋尋覓覓。(師作巡視,過了大約一分半鐘時,師再次提醒,別忘記了用你手中的筆邊讀邊劃)
(評:1.初算一下,這篇文章有兩千字以上,如果按照平常的速度看一遍需要六分鐘,讀一遍需要八分鐘吧,因此,上課如果讓學生從頭到尾地讀兩遍,就需要花去十四分鐘,這樣的課堂安排顯然是可以再緊縮一下的。那麼,對於1500字以上的課文,我們課堂上應該如何去操控學生的朗讀呢?而學生朗讀只用了六分鐘,看來學生是讀得很快了,這樣朗讀他們有思考的時間嗎?最後朗讀停下來時,教師還好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思考,沒有馬上接下去說。2.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是否應該隨時提醒呢?這樣會不會打擾學生的朗讀。我們在專心致志做一件事時,插入一些聲音,會有意無意地影響原來這件事情的效率。如果個別同學忘記了,可作個別提醒。這還是課堂探操控的研究吧!)
師:從類為什麼要敬畏自然,文章哪一些話可以證明這個觀點,剛才大家在課文中的尋尋覓覓應該說大家都非常認真,都在書本尋、圈、劃等,哪位同學先來發言?
生直接回答,聽不太清楚。(學生回答的習慣不好,總是低著頭,很難為情。一方面學生自身的自信心不足,需要教師課堂上不斷的加以激勵,特別是這樣的公開課場景下,學生表現更為緊張。另一方面,對學生平時也應該對學生的這些不良的習慣進行改正。想起特級教師那節《山羊茲拉特》的課,教師真的如果放開了,學生也會真正地融入課堂之中的。課堂需要教師開啟窗戶,這樣才能讓學生進入情境之中,只有入境了,課堂才是和諧的,才是一種享受。)
師提示:首先我覺得應該告訴大家在哪裡。
生:第86頁第五段。大自然用“死”的物質創造了這樣豐富多彩的生命,而人類卻不能創造出一個哪怕是最簡單的生物。
師重複這句話。我覺得我有一種不同的看法,人類不是有一個克隆技術嗎?他不是可以創造出和我們一模一樣的生物嗎?一樣的人、動物嗎?(對於教學內容的取捨上,引進克隆技術對文章的分析有作用嗎?還不如好好的讀。突出“這樣豐富多彩”“卻不能”“一個”“哪怕是最簡單”這些詞語,文章字裡行間充滿著對大自然的敬佩和讚美之情,這些詞語就能表達得出來。語文課更應該分析文章的用詞吧。)
生辯:但他需要這個動物的細胞核。
師:是的,他需要這個動物或生物的細胞,可以用哪一個詞語來概括呢?還記得我們在蘇州園林裡哪個詞語來概括?還記得我們在蘇州園林裡,那些假山的堆積像藝術而不是技術,而大自然的'作品應該是藝術而不是技術,而人類的作品只是技術而已。這就是人類與自然的區別。其他同學還有嗎?(很貼切的比喻,只是蘇州園林這一課學生在太熟,新課程的教材上好象並沒有出現,這樣可以在螢幕中打出來,學生也可理解的。)
生:如果說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麼,人類的智慧就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
師:嗯。說明了什麼?人類的渺小(個別學生先說,老師迫不及待地跟上),人類呀,有那麼多的成就,在自然面前只是一個小水滴而已。可見人類在自然面前是多麼渺小。人類的智慧在自然面前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啊。還有嗎?(如何豐富語文老師的詞語呢,我們在上課時常常覺得自己表達的匱乏,也許是說得太多了,讓學生感覺教師太嘮叨了!)
師:大家在這表示這樣的句子時可採用這樣的句式是不是更完整一些呢?(螢幕顯示:人類敬畏自然,是因為______)(沒必要給學生上枷鎖的,前幾年好象很流行用怎樣的句式回答,我在課堂上也經常採用,結果發現,原本認為規範一下學生的語言,結果卻是扼制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放不開手腳。在學生回答之時,教師稍作點撥,學生就能養成規範回答的習慣了。)
生:人類敬畏自己,是因為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原則,在創造各種物質以至人體的時候運用了各種美的規律,比如對稱性、協調性等等,使人體、花朵等表現出難以形容的美。
師:嗯,使他們能表現出難以形容、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美,是人類的智慧所無法勝任的。
生: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
師重複這個句子,問:相形見絀什麼意思。
生遲疑。
師:相比較差別非常之大(有學生一起在說),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作者用哪一些詞語來形容大自然 的智慧呢?他說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可見,大自然的智慧用了哪一些詞語,大家把它劃出來。作者對大自然的智慧的讚美,文章用哪些詞語?(學生靜默不語)師又提示:我們就看看第五段好了,以第五自然段為例。(停頓了一下)一起說好了。
生齊答:深邃、高超、精巧絕化、高深莫測
師:我們知道人本身是大自然最高的智慧的表現,是最傑出的作品之一,人是自然最傑出的作品。這些詞語,我們把它們去掉,會怎麼樣呢?如:無論是星空,還是灰塵,都是大自然的藝術品,展示出大自然的智慧。
評析:1.有關提問:用最少的語文表達問題吧,我們常常將問題換詞作為給學生以鋪墊,我們主觀臆斷認為這樣的鋪墊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其實效果恰恰相反。學生被你的“變臉”迷糊了,這個時候不是顯示語文老師豐富語言積累的時候。
2.有關學生回答的評價:J老師基本上是採取“重複加無為”的方式,將學生的回答重複一下,或換詞說一下,沒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有效的評價。對於“敬畏自然”的理由是什麼,學生基本上就是文章中找一句讀一下,為什麼不追問:“為什麼找這一句?”“能不能用自己的話簡潔的表述一下?”其實發現,讀課文是學生最佳的逃避教師提問的一個策略。因為現在我們一般認為,課堂上回答錯誤是沒有關係的,而且語文課本來答案就是不確定的,所以讀一下課文,是很容易應付過去的。然而我們就很難斷定,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進行有效的思維,這樣的回答之後,學生的做題能力會不會提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