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遠且延綿不斷,在坎坷跌巖中始終未曾終絕,這取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廣容度、同化力和凝聚力。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倫理為中心,政治為本位,即倫理政治型文化,中國文化的倫理特徵,主要源於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制度。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中國是在血緣紐帶解體不充分的情況下步人階級社會的。由家庭形成家族,由家族形成宗族,由宗族組成社會,進而構成國家。因此,整個社會血緣親情意識是相當濃厚的。宗法制度土壤裡孕育出來的中國文化因而帶上了濃厚的倫理文化色彩,比如孔孟儒學,其整個體系都是圍繞著人倫道德而展開的。中國倫理政治型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積極方面表現在重人倫道德,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能培養人們的道德覺悟。加強道德修養,使中國素來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而消極面主要體現在:一是重人倫,輕自然,這使得中國長期以來不大注重對客觀自然規律的探索與研究,自然科學始終處於落後發展狀態;二是重禮治,輕法制,在這樣的文化土壤裡是根本不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重群體,輕個體,個人在家庭、宗族和國家中的地位是極其卑微的,一言一行均得符合家族和國家意志,處處都得體現群體的絕對“義務”,否則便是犯上作亂,大逆不道。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道文化為主體,其他文化作為補充的多元文化結構。儒、道文化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質,其文化因子已深深地焙在了中國人的國民性格之中。儒、道兩家在中國文化結構中的佔主體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明顯的人文文化傾向,文化的內容一般說來可劃分為兩個大的方面,一是涉及到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文化;二是涉及到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的人文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二是以“義利關係”為中心的文化價值體系,對集體主義的價值認同,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是有著深厚的根基。

那麼,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有哪些現實意義呢?

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傳統文化的問題。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雖然有封建性的糟粕,但也有大量的精華,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優秀遺產,使之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服務。我認為用於我們今天經濟建設的傳統文化精華是:第一,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使人們在現代經濟的激烈競爭中勇於拼搏,全力開拓。第二,先義後利的精神,正確處理義利關係,要在平等、公正、誠實、道義的前提下追求利潤。第三,求是務實的思想,腳踏實地地搞現代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搞好兩個文明建設。第四,“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堅決抵制欺詐、坑害、挖牆角、使詭計、不正當競爭、不講信譽等現象。在人際關係方面,“和諧’’的環境有利於 經濟增長,穩定的政治局面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有力保障。

作為一種民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和心理品質,它形成於以往的歲月,卻滲入了每一時代的新思想,新觀念,凝結著每一時代人們的思想結晶,包含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創新和發展,是肇始於過去,融透於現在,直達於未來的一種價值趨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正是這種生命活力,才得以使中國傳統文化歷久不衰,生生不息。這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所不可比擬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當今的素質教育的'意義重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素質教育理論吸收了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根植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厚土,又貫徹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與精神。它既是中國的,又是馬克思主義的;它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新聞發與新運用,又是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它既使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煥發了新的生命活力,又給馬克思主義入學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它必將在更高的層次上指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素質教育的偉大實踐。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豐富的優秀遺產,這些思想精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們作為新世紀的主人,擔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要想取得更偉大的成就,就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