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法律》教學方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尊重規則、尊重法律的觀念;感受法律的尊嚴,做知法、守法、愛法的公民。
2、過程與方法:
運用典型案例和啟發式教學法,讓學生自己舉例,用具體、生動的事例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尊重規則,尊重法律。
3、知識與能力:
知道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社會生活離不開法律,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範;逐步形成自覺按照社會要求規範自己行為的能力;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初步學會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課程標準
本課依據課程標準第一部分“成長中的我”中“學法用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一種特殊行為規範,理解我國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體現。”“懂得法律透過規定權利與義務規範人們的行為,透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
三、教材分析
本框共安排兩目內容:第一目“我們身邊的規則”和第二目“生活離不開法律”。
第一 目“我們身邊的規則” 首先透過漫畫的形式,採用對比的方式說明了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這是本框的重點之一。接著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規則,從而認識規則,感悟規則的重要性。其次,教材說明在生活中調節我們行為的規則有很多種,列舉了道德、紀律、規章等,並說明法律是特殊的規則。再次,教材分析了法律作為特殊的社會行為規範所具有的三個最顯著的特徵,使學生進一步感悟生活中處處有規則,生活離不開規則,進一步區分法律與道德、紀律的不同。
第二目“生活離不開法律” 重點分析了法律具有規範和保護的'作用。教材透過舞迷夫婦受到執法部門警告的事例與漫畫切入,引出了法律對人們行為的規範作用;教材又設計了兩個情景對法律的保護作用作用進行了具體說明。
四、學情分析
一是針對學生對“規矩”、“法律”的認識和態度上的偏差。青春期的學生,開始有主見,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規矩”、“法律”約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認識到“規矩”、“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條件,對“規矩”、“法律”產生反感,從而不能自覺遵守“規矩”、“法律”,這不利於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二是針對青少年學生法制觀念尚未牢固樹立的實際情況。一方面,青少年學生情緒不穩定,做事易衝動。另一方面,他們往往又對法律、犯罪等內容瞭解不多,法制觀念淡漠,如不受到相關的法制教育,極易造成青少年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三是針對青少年學生易受環境影響等心理特點及由此產生的某些不良行為。青少年學生易受環境的影響,想表現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經常會不拘“小節”,出現“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極易產生某些不良行為,如不及時提高認識,進行糾正,便會滑向嚴重不良行為的範圍乃至發生犯罪行為。
五、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規則的分類;法律的三大特徵;法律的作用
2 、教學難點:法律的三大特徵
六、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七、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
略
九、板書設計
十、教學反思
《走進法律》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第七課《感受法律的尊嚴》第一框中的內容,安排一課時。
從教材來看,《走進法律》這一課是學生結束思品課的道德部分的內容,進入法律部分學習的第一課。從內容和難度來說,都比較適中。因為法律部分需要準確識記的知識點會進一步增多,內容的變化就需要學生調整學習思路。這一框共安排了兩目內容:第一目“身邊的規則”;第二目“生活離不開規則”。透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需要掌握四個問題: 1 、為什麼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 2 、我身邊都有哪幾類規則? 3 、法律的特徵是什麼? 4 、法律的作用是什麼? 其中,法律的三個特徵和兩個作用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從學生來看, 一是針對學生對“ 規矩” 、“ 法律” 的認識和態度上的偏差。青春期的學生,開始有主見,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 規矩” 、“ 法律” 約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認識到“ 規矩” 、“ 法律” 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條件,對“ 規矩” 、“ 法律” 產生反感,從而不能自覺遵守“ 規矩” 、“ 法律” ,這不利於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二是針對青少年學生法制觀念尚未牢固樹立的實際情況,青少年學生情緒不穩定,做事易衝動,他們往往又對法律、犯罪等內容瞭解不多,法制觀念淡漠,如不受到相關的法制教育,極易造成青少年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這些都需要在教學上中對學生的錯誤觀念加以引導,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
從課程標準的要求來看。本課依據的是課程標準第一部分“ 成長中的我” 中“ 學法用法” 部分:“ 知道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一種特殊行為規範,理解我國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體現。”“ 懂得法律透過規定權利與義務規範人們的行為,透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
根據對課程標準的解讀和對教材、學情分析,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
1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樹立尊重規則、尊重法律的觀念;感受法律的尊嚴,做知法、守法、愛法的公民。
2 、能力目標: 逐步形成自覺按照社會要求規範自己行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約束自己不良行為的能力;逐步學會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 、知識目標: 知道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社會生活離不開法律,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則。
因為學生之前一直進行著法律部分的學習,接觸的感性材料比較多,而法律部分的抽象理解內容對初一學生的思維水平來說還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我把教學的重難點確定為:法律的特徵和作用。
為了在一課時內有效完成教學任務,我對教學內容做了整合,教學思路大致如下:
第一目“身邊的規則”。 本目從學生身邊熟悉的規則引入,分析了法律的特徵,重在培養學生尊重規則、尊重法律的觀念。
其一,播放公益廣告,引導學生思考公益廣告帶給他們的啟示,進而順著影片的鋪墊進一步設問:如果沒有交通規則或者大家都不遵守交通規則會發生什麼情況?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
其二,透過讓學生小組討論和搶答競賽的形式,列舉身邊的規則,根據學生列舉的規則,師生共同歸納得出身邊的規則主要分為紀律規章、道德規範和法律三類,教師對每一類規則進行簡單的講解。
其三,學生獨立完成學生守則、社會道德和國家法律的對比表格,進一步區分法律與道德、紀律的不同。結合例項,我重點分析了法律所謂特殊的社會行為規範所具有的三個特徵,幫助學生理解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規則。
第二目“生活離不開規則”。 本目重點分析了法律具有規範和保護的作用。
其一,說明了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有規範作用。教材透過“噪音擾民,向誰求助”這個案例 引出了法律對人們行為的規範作用,然後具體說明了法律是透過規定權利和義務來規範人們的行為的,表現在法律規定了我們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必須做什麼和應當做什麼。
其二,法律具有保護作用。依然結合“噪音擾民,向誰求助”案例,說明法律 透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其中特別強調了保護與青少年學生息息相關的四部法律,引導學生體會國家和社會對他們的特殊關懷和愛護,從而由學生自我感悟得出:要做知法、守法、愛法的好公民。
根據上課的實際情況來看和其他聽課教師的反映,我把這節課的優點總結如下:
1、材料的選取相對比較典型也比較貼近學生。這樣既能很好地輔助說明教材中的內容,有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有話可說;
2、有意識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題地位,儘可能地調動了全班同學參與課堂,學生參與度比較高。
當然,課堂教學也存在這不少遺憾,例如:
1 、這節課開篇一直在講規則,但是對於“什麼是規則”,卻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總結;
2 、法律的保護作用沒有特別詳細地展開,沒有和規範作用加以區分,顯得課堂虎頭蛇尾;
3 、結尾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定位只是由我自己提了一下,沒有昇華到位,應當是教師引導,由學生自己總結得出;
4 、PPT 播放中還存在一些技術瑕疵,需要進一步最佳化。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繼續改進上述問題,不斷完善我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