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8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篇1
“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後也;忠,德之正也。”讀著《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一書中的這些“中華好詩文”,我精神振奮;當看到《黃香替父溫席》、《閔子騫代弟留母》這些孝敬父母的故事時,我熱淚盈眶……讀著讀著,不由想起了我的媽媽。
我的媽媽長得挺漂亮,高高的個子,一頭烏黑的短髮,大大的眼睛很有神采,臉上總愛掛著三月桃花般燦爛的笑容。媽媽勤勞善良,對人十分熱情,但最讓我敬佩的還是媽媽對外婆的孝順。
外婆生了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但很不幸的是唯一的一個兒子卻因生病夭折了。後來外婆抱養了一個兒子,盼望著老了能有人照顧,可萬萬沒想到的是,我的這個舅舅長大成人娶妻生子後,他嫌棄外婆老了,幹不動農活了,便另立門戶,將外婆分到一邊,什麼也不負擔。沒辦法,已出嫁的媽媽、大姨、二姨只得一起來照顧外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外婆砍柴挑水,洗衣做飯,栽種莊稼。在生活上,媽媽對外婆更是悉心照料,經常給外婆送吃的穿的,給外婆購買生活用品,對外婆噓寒問暖,為外婆煎藥熬湯,幾十年如一日。因為這樣,外婆的生活還算平安,外婆很欣慰,媽媽也很高興。
可天有不測風雲,有一次,外婆不小心摔了一跤,將右手腕摔成了骨折。媽媽知道後,立即騎上摩托車將外婆送到醫院就診。醫生將外婆的手腕接好,上了石膏夾板,用紗布繫牢,挎在脖頸上。臨出院時,醫生一再叮囑媽媽說,外婆年紀大了,恢復要慢一點,右手不能亂動,要多燉點排骨湯給老人家喝……為了能更好的照顧外婆,媽媽索性將外婆接到家裡來了。媽媽不僅按照醫生的囑咐,每天都給外婆燉排骨湯,還做些別的好吃的給外婆吃。每天媽媽都給外婆洗澡、換衣、喂湯,有時還陪外婆聊聊天,給外婆捶捶背……轉眼一個月了,媽媽帶外婆到醫院複查,醫生指著新拍的片子說:“沒想到恢復得這麼較快,這麼好。”要知道,這都是媽媽悉心照顧的結果呀!
媽媽,您是我心中的榜樣!雖然我也幫您一起照顧過外婆,雖然學習之餘我也幫您做了一些家務活,雖然我也為您端茶倒水過,但我做的與您比是微不足道的,我要做得更好,我要像您一樣,做個孝順的女兒。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篇2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歷經千年風雨,孕育出世世代代自強不息,勤勞樸實的中華人民。我們的能力令人欽佩,我們的智慧令人景仰,我們的道德品質更是令人敬重。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著稱,“謙讓”似一縷春風吹到每個人的心中。古今“謙讓的故事”比比皆是,其中《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中的“六尺巷的故事”讓我為之一震,謙遜、禮讓更是銘記在我心中。“六尺巷的故事”主要講了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宰相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為了牆基爭地界,打起了官司,雙方各不相讓,事情越鬧越大,後來家人飛書告訴張英,張英看完來信後釋然一笑,揮筆寫道: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後,明白了張英的意思,主動將牆後移了三尺,吳家為之感動,也將牆後移了三尺,因此才有了現在聞名遐邇的六尺巷。
讀完這個故事,我深受感動。張英一封家書化解了鄰里之爭,修身為先,大度做人。讓人三尺又何妨,失三尺之地,換萬世流芳。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謙讓,比如不小心碰到別人,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問題,但往往因為我們的一時衝動,弄得大家都不愉快。我也有過這樣的事。
那一天,英語課上楊老師在講解試卷,當我正專心致志地研究錯題時,我旁邊的李宇辰同學不小心把我的試卷碰到地上,她用腳踩著還給我。看著試卷上烏黑的腳印,我怒火中燒,一股憎恨的情緒油然而生,我拿過她的試卷,“嘭嘭”踩了兩腳……最後,我倆都被老師批評了,並且寫了一篇反思。
現在想來,如果我當時不衝動,而是把腳印給擦去,一起不愉快就避免了。如今,我下決心養成謙讓的好習慣,不衝動,不辜負中華優良傳統,做一個讓大家都喜歡的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張英那樣謙遜、禮讓,我相信,我們的明天將會更加燦爛,更加美好!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篇3
在我的小書桌上,擺放著一本淡藍色、清秀典雅的《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它是安徽省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讀本,由安徽省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活動組委會編寫。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除引言以外,主要寫了“愛國如家”、“孝悌友愛”、“尊師重教”、“誠實守信”、“明禮守法”、“勤學勵志”這些具有現實意義的內容。
從引言中,我知道了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給我們留下一座巨大的寶庫;在《愛國如家》部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深深震撼了我;《孝悌友愛》中,我讀懂了“親愛利子謂之慈,子愛利親謂之孝”;《尊師重教》令我陷入思索——怎樣做一個尊敬老師的小學生?《誠實守信》教育我們,做人應當“言必誠信,行必中正”;《明禮守法》指出,法律是天下的準則,人要能夠始終保持純正之德;《勤學勵志》篇可用一句話概括,即“學不可以已”。
我最喜歡的,是《六尺巷的故事》。從前,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和一戶姓吳的人家。他們為了牆基爭地界,打起官司。張家的張英在朝當宰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張英的家人就寫信給張英,想讓他出面處理。但張英讀過家書之後,沉思片刻,寫了一封回信。信中寫道:“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明白了張英的意思,主動將院牆退後了三尺。吳家人深感驚訝,非常佩服張英的肚量,於是也將院牆退後了三尺。這就是有名的桐城“六尺巷”,爸爸曾帶我去瞻仰過它。
讀了上面這個故事,我也非常敬佩張英。是啊!修身為先,大度做人。張英的謙遜禮讓,成為鄰里之間和睦相處的典範。
當我們向老師、長輩和客人問好的時候,當我們向有困難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時候,當我們懂得珍惜每一粒糧食的時候,當我們努力學習、立志報國的.時候……我們所做的一切,不也是在承載和弘揚傳統美德與民族精神嗎?
我是中國人,我願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員!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篇4
一本書,就如一個小小的階梯,拾級而上,總有到達的一天;一本書就如一輪小小的太陽,陽光灑下,總會有溫暖的和收穫,《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就是那階梯,那太陽,他成了我的良師益友,為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為我的心靈增加了活力。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共分為七章,有文化血脈源遠流長、文化成果燦爛輝煌、文化名人群星璀璨、民族精神光照千秋、傳統美德時代傳揚、節日習俗多姿所採和海納百川走向社會。這些章節都讓我知道了很多,收穫了很多,尤其“傳統美德時代相傳”這章節,它讓我想到了許多不應該發生的事,其中有一件是讓我最後悔的事。
我是班中的學習委員,也是學習小組長,有一次,我們組維護教室衛生,沒有達到老師的標準挨罰了,我和老師發生了爭執,老師非常生氣,事情過後。老師並沒有因為我的小脾氣而不理我,而是耐心地給我講道理,老師從心底希望我們每個學生都能達到各方面都優秀的好學生。老師真的可謂我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讓我們從無知的小孩慢慢走向成熟,編織我們美好的未來,我們真的應該做到“尊敬師長”。
我以後還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傳承中華文化,共建精神家園,因為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的意義;讓我懂得了許多的做人道理;讓我瞭解了關於孔子、老子、屈原、司馬遷等名人的許多故事,是他們用不朽的名篇在名冊上留下閃光的名字!是他們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豐碑,我們應該把他們的精神發揚光大,讓我們共同地為“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做出自己的應有的貢獻吧!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篇5
“我家兩堵牆,前後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我家一條巷,相隔六尺寬。包容無限大,和諧詩中藏……”除夕夜,央視精心烹製的一年一度的“春晚大餐”中,《六尺巷》這道“大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湊巧的是,我在《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一本書中看到了“仁義衚衕”、“六尺巷”這兩個小故事。兩個故事非常接近,講的都是兒子在京都做官,家裡的母親因為蓋房砌牆爭地皮和鄰居發生爭執,都寫信給兒子,想借兒子的官勢為家裡爭氣。但兩個兒子都沒有仗勢欺人,而是寫詩勸導母親。一個在信中寫道:“千里捎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另一個在信中寫道:“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最後,兩家人和鄰居各自禮讓,留下了“仁義衚衕”和“六尺巷”兩段佳話永世流芳。
故事雖已久遠,但它彰顯了鄉鄰之間、親朋之間、人與人之間互敬禮讓、和諧共融的傳統美德,它是一種情懷,一種境界,一首懿德流芳的詩;它傳遞的是人們和諧相處、恭謙禮讓的文明風尚;它體現出為官者崇德重禮、潔身自律的文化精神,它所傳承的品質與當前提倡的“講友善、守誠信、崇文明、尚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發揚中國文化與民族精神,共同牢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為擁有這樣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而自豪,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裡棲息、成長,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這裡煥發美德的光彩!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篇6
寒假裡我認真閱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受益匪淺。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顏回煮飯敬師》這篇文章。文中講了孔子帶領學生們周遊列國,一連幾天都沒吃上飯。顏回向人討了一些米,做成米飯。孔子要將米飯祭奠老人,顏回告訴他說,米飯上粘有灰炭的部分,剛才被自己吃掉了,不能用來祭奠。孔子還誤以為顏回偷吃米飯,現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深感顏回是個賢德之人。
顏回對老師孔子的尊敬,值得我們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以實際行動來表達對老師的尊敬。
四年級上學期的一天中午,放學時,天空中下起了傾盆大雨。同學們陸續被家長接走了,教室裡只剩下我和班主任孫老師。我知道老師沒帶傘,就把傘遞給她,說:“老師,您用我的傘吧。工作一天了,早點回家休息吧。”老師撫摸著我的頭,親切地說:“你先走吧,我等雨停了再走。”“您快走吧,您的孩子還等您回家做晚飯呢!麻煩您給我爸爸打個電話,讓他再給我送把傘來。”我依然堅持自己的意見。老師只好答應了。爸爸十分鐘後趕到了教室。孫老師撐起我借給她的傘,走進了滂沱大雨中。望著老師遠去的背影,我感到很欣慰。爸爸誇我做得對,我說:“老師為我們付出了太多,我為老師做一件小事是應該的。”
“古今中外,哪個人的成長不浸透著老師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項創造不蘊含著教師的辛勞!”《顏回煮飯敬師》的動人篇章,時刻激勵著我做一個對老師尊敬的人。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篇7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身為中國人不僅應該學習優秀文化,還要傳承傳統美德。
開學不久,老師就把《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發到大家手中,我也津津有味的閱讀起來。其中,我對書中“社會關愛”單元中的“仁義衚衕,六尺巷”印象特別深刻。
故事講的是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姓張和姓葉的兩戶鄰居。張家有個兒子張英在朝廷當大學士、禮部尚書。這年兩家都要建造房子,兩家都想多佔一點地而互不相讓,因此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張老夫人就想讓當大學士的兒子張英來干預這件事,於是就寫信給兒子告之此事,張英收到信後思考良久給家裡寄回了一首詩:詩中寫到,“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收到信後讀懂了兒子的意思,感到很羞愧同時也豁然開朗,主動將院牆退後三尺。葉家被大學士的寬容謙讓感動了,也很快把院牆讓出了三尺。這個故事之所以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是因為他們讓出的不僅是三尺牆,更是一種美德,寬容與謙讓啊!
我相信,每位同學都有過這樣的生活經歷:有時因為爭一個玩具,和自己的夥伴鬧了彆扭;有時因為意見不合,與要好的同學吵紅了臉;有時因為家人對自己的疏忽,跟長輩們耍犟脾氣……也許是我們之前還沒有學會寬容,往往在產生矛盾時互不相讓,或者得理不饒人。然而這樣的結果,卻會使我們變得更難過,更傷心。大家知道是為什麼嗎?那是因為,狹隘是一種負擔,寬容才是一種快樂!
在我們小學課本中,有一個關於“負荊請罪”的故事:戰國時,在趙國與秦國的鬥智鬥勇中,趙國的上大夫藺相如憑藉自己的能言善辨維護了趙國的利益。因此趙王就封藺相如為上大夫。趙國大將軍廉頗很不服氣,他決定要當面羞辱藺相如。但是藺相如處處忍讓,為防止引起爭執,就避開廉頗。身邊的人都說他太膽小了,藺相如一笑,說:“我敢在秦國當眾呵斥秦王,又怎會偏偏怕廉將軍呢?只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不敢入侵趙國,是因為有我們兩個人在,我們兩人要是爭鬥起來,敵人就要來鑽空子。我不能忘掉國家的安危啊!”這些話傳到廉頗的耳朵裡,廉頗很慚愧,於是光著脊背,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
從“六尺巷”和“負荊請罪”兩個故事中,讓我懂得作為學生,也要學會寬容和謙讓。記得曾經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一天下午,我和好朋友玲玲一起共同畫一幅畫,畫的是一個頭戴蝴蝶結的小姑娘。當畫到蝴蝶結時,我和玲玲在選取什麼顏色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她說要用紫色,我卻非要用粉紅色。我們各不相讓,越爭越兇,到了誰都不理誰的地步。異常難過的我靜下心來,好象又聽到了六尺巷這首歌,感到非常羞愧。於是我便跑去向玲玲誠心地道歉,我們又開心地在一起玩了。
是的,“寬容”歷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不小心傷害到他人時,說一句“對不起”;在別人不小心犯了失誤時,道一句“沒關係”;在他人觀點和自己不一致時,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只有懂得去謙讓、去寬容,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美麗!因為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讀後感篇8
今天,我認真讀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其中,尊師愛親這一章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最感興趣的是第一個故事《顏回煮飯敬師》。
故事主要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一連好幾天都沒吃上飯。大弟子顏回看見老師很餓,於是向人乞討。等他回來做完飯時,孔子也剛好睡覺醒來,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便跨出房門。只見顏回正從鍋裡抓一把米飯往嘴裡送,孔子見了又高興又生氣。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著一大碗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做好了,請老師進食。”這時,孔子說:“我在夢中見到了去世的父親,我要用它來祭奠他老人家。”顏回把米飯奪去,說道:“不行!這米飯不乾淨,剛才煮飯時不小心把炭灰掉在上面。後來,我把沾有炭灰的米飯抓著吃了。”孔子聽了這番話,深感顏回是個賢德之人。
讀了這個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尊師愛親”四個字縈繞心頭,不由得想起了爸爸給我講的遠房小表舅的故事。
小表舅的母親有點智障。每天只要小表舅一上學,母親就會在後面遠遠地跟著,上課時,一直站在校門口扒著鐵柵欄向裡面張望。小表舅從來不出教室玩兒,因為一到下課,同學們就會對著母親說說笑笑,雖然很遠,可是小表舅總能清晰地聽到大家的小聲議論。
一天,老師把小表舅叫到一邊,問:“為什麼最近悶悶不樂?”小表舅說出了實情。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沒有母親就沒有孩子,沒有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你還記得嗎?有一次,別人送給你的媽媽一根冰棒,她捨不得吃,跑回家裡遞給你吃。你應該為有個好媽媽而驕傲。”
老師的話深深觸動了小表舅的心,從此他幫助母親幹活了,掃院子、餵雞,還給母親紮了一個小辮子,母親睡覺的時候都捨不得解下辮子上的橡皮筋。而小表舅學習更加努力了,他不僅要感謝母親,也要感謝老師的理解和開導。
生活是一片草原,“尊師愛親”是草原上成片的美麗花朵,有同學們向老師敬禮問好的禮儀之花,有兒孫給爺爺奶奶打洗腳水的孝親之花,有父親為病重孩子捐獻器官的慈愛之花,更有廣大人民為貧困家庭捐款的博愛之花……想著想著,我的內心力量變得無比強大。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繼承和弘揚中國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嗎?我激動萬分,為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禮儀之邦”而感到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