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遭遇職場難題
不知不覺我成了“海帶”
劉先生加拿大某大學碩士
在上海某大學呆了4年多,工作經驗也不能算少,科研專案做得也不少,參與得過的獎勵也算過得去,也做過學生幹部,很早就入了黨。畢業時看到有的同學出國讀書,心裡總是不太甘心,也想自己出去能“開開眼”。後來出國去加拿大讀了兩年,混了個碩士文憑。本來想留在那邊工作的,結果沒有找到合適的。後來還是回到上海找工作。
找工作時,開始一直想進國企,說愛國也罷,說找個發揮自己能力的地方也好。從今年1月份開始,一直投簡歷跑招聘會。國企這邊已投了近30份了,可惜一點回音都沒有。大概是看我的條件太好了吧。後來倒是有幾個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讓我去面試了。雖然沒有錄用我,但也稍稍安撫了我這顆倍受打擊疲憊的心。後來在招聘會上發現有個海歸和我的經歷驚人的相似。我不知道,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我們這些海歸怎麼就變成了海待?
高也不成低還不要
澳大利亞留學歸國袁先生
我回到上海找工作已經半年多了,沒回來前雖然也想到海歸可能已經不太稀罕,但不知道這個身份現在讓我如此進退兩難。本來想就算找不到年薪兩位數以上的職位,總也不至於待業在家。但現在,我被迫重新審視自己……
我興沖沖地跑去上海各種大型小型的招聘會,一開始當然傾向於大型外企,但不久就發現這些公司都是很現實的,凡能用本地畢業的本科生完成的工作,就絕對不用海歸的碩士博士。因為像我這樣的海歸實際工作經驗畢竟不多,也還需要公司從頭開始培訓,那他們還不如用些大學本科生,既可節省支出,比較穩定,還方便管理呢。
而一些中小企業呢,他們也未必會對“海歸”看高一眼。我在求職外企不成後,就試著和幾家中小企業商談。他們首先表示希望引進高技術的人才來幫助他們管理,但同時也怕“小廟容不下高僧”,海歸不一定會滿足於他們開出的待遇,在公司裡待不久。的確,如果花費二三十萬出國讀了兩年書,回來的待遇卻和大學本科生差不多,那叫我怎麼對得起父母投下的血汗錢呢?更何況揹著那個名為海歸的沉重枷鎖,叫我怎麼能低下頭來?
所以我在找工作的這幾個月裡非常苦悶,很多時候,公司喜歡有經驗應聘者勝過高學歷的“菜鳥”。早知如此,本科畢業我或許不應該出國而是在國內積累工作經驗,那麼憑著幾年的工作經驗,或許能比現在的不上不下的好……
也許我不會成“海帶”
日本某大學建築專業陳先生
我在留學前工作過幾年,之後的留學其實帶點考察性質,去年剛剛回國,但目前還沒找到心儀的工作,尚在待業期間,就像你們所說的“海待”吧。
這些日子一直在不間斷地尋找工作機會,但不是我覺得用人單位的待遇太低就是用人單位覺得我的要求太高,要不就是他們覺得這份工作需要的資歷等條件又有點委屈我,所以至今還沒碰到雙方都滿意的。好在有個朋友想自己開公司,希望叫我去幫忙,但工作地點在外地,所以我打算過幾天就去那裡看看,如果最終談得來,也許就先工作起來吧。
專家觀點
沒有最好的職業只有最合適的職業
管理諮詢業資深人士劉先生
海待的產生與海歸的.貶值有關,我認為這是市場機制作用下的必然趨勢。早些時候,留學似乎只是少數“精英”學生才享有的權利。而如今,國外許多教育機構也在進行生源競爭,中國學生出國留學變得越來越容易,有些在國內成績中下游但有一定家庭條件的學生也可以花錢在國外呆幾年然後成為海歸派。因此近年來海歸者的數量雖然增加,但素質不一定都好,這個人群出現人才參差不齊的現象。我們評定一個人不以他是否海歸為標準,要看他的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是否符合人才的標準,海歸派也需要在實踐中證明他是不是人才。
我想所謂海歸求職難,是指難以找到自己理想的崗位。現在一方面人才多,另一方面緊缺職位難求。而緊缺職位往往並不是要求人員有高學歷或者在海外留學的經驗,而是要求人員有真正的能力。海歸派不一定就有實戰經驗,無非也就是在國外多讀了幾年書,也許有些職位也不能很好的勝任。更何況,在國內可替代海歸的人才也在逐年增多,國內企業對海歸的認識也趨於理性。現在能拿到高薪的人都是經驗豐富的人。所以我認為,多花時間積累經驗才是重要的,不要一味追求高薪的職位,因為沒有最好的職業,只有最合適自己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