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淺談古詩教學與審美教育

淺談古詩教學與審美教育

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

一、讀詩作畫,再現古詩的畫面美

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古詩就不乏“詩中有畫”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從而構成了一幅農村春末特有的溫暖熱鬧、鳥語花香的絢麗圖案。又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詩中深秋的高山,彎彎曲曲的石徑,飄渺的白雲,若隱若現的人家,紅得似火的楓林,構成了一幅清新明麗的深秋山野圖。再如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詩人以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撲蝶圖。

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透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透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

讀詩作畫,我經常採用以下幾種形式:

教師作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詩意,用簡筆畫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現詩的畫面,幫助學生感受詩的畫面美,加深對詩的理解。如在教學《小兒垂釣》一詩時,我將一幅小兒垂釣圖用簡筆畫勾勒出來,展現在學生面前,在觀察圖畫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理解詩句。詩畫結合,一個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的可愛的兒童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就活起來了。

師生同畫。在初步瞭解詩意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畫,把無形的語言變為直觀的畫面,理解詩的畫面美。如《望廬山瀑布》一詩的教學,師生分三步讀詩作畫。第一步,我在解題時,邊講邊畫出詩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簡筆畫,讓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詩境,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讀完第一、第二句詩後,我讓學生想象詩的意境,添畫“香爐峰”、“生紫煙”、“瀑布掛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讀三、四句詩後,為了突出“飛流直下”的氣勢,我在學生畫的瀑布上用粉筆橫著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幾筆,讓學生感受瀑布的動態美。

學生自畫。在教學中,我常常引導學生在把握詩意之後,展開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再獨立地畫出詩意。如《尋隱者不遇》一詩中的“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一句,是童子回答來訪者的話。為了讓學生體會“雲深”一詞所描繪的意境,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假如你是尋訪人,當你順著小書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時,你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情景?”學生紛紛回答:“我看到的是層巒迭嶂,雲霧繚繞。”“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轉峰迴,雲纏霧繞。”接著我讓學生自由作畫。有的學生畫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團的雲霧;有的畫上小房子、青松、尋訪者、小書童。學生越畫興趣越濃,對詩中的畫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體會古詩的情感

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絃的詩歌。如陸游經過長時期戰亂流離生活的體驗,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愛國激情,從而寫出飽含血淚和期望的《示兒》一詩。又如李白在經歷了15個月的流放生活之後,重新獲得了自由,懷著難以自禁的輕鬆喜悅心情,從而寫下了《早發白帝城》一詩。再如李白觀賞了陽光照耀下的廬山瀑布凌空飛下時的美麗圖景後,胸中勃發出對祖國壯麗河山無比熱愛之情,從而寫下了《望廬山瀑布》一詩。可見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的產物。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透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在教學過程中,我常這樣做:

由景引情。在古詩中,詩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曉》一詩,句句寫景,句句含情。詩人諦聽鳥啼,回憶風雨,猜想落花,把愛春和惜春深情,寄託在對落花的嘆息上。詩句看似寫景,實為抒情,情景交融,達到無由分解的境界。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是如何描寫“啼鳥”、“風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導學生體會詩中“不覺”、“知多少”等字詞的情感色彩,從而把握詩人愛春、惜春的深情。

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為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由此,我教古詩,常常用歌曲、音響來引發學生的情感。如學習《詠柳》一詩,要體會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熱愛之情,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學時,我首先播放一段樂曲———《春芽》。該曲以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發了少年兒童的熱愛祖國、熱愛春天的感情。學生一聽樂曲,便置身於優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悅、向上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詩人筆下美麗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喚起學生的共鳴。學完全詩後,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著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柔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春景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他們胸中禁不住勃發出一股對春天的無限熱愛和讚美之情。學習結束時,學生紛紛發言:“啊!春天,我愛你!”“我要為賀知章的《詠柳》配幅美麗的畫。”學生的發言表明,他們已深深體會到了詩中的情感美。

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透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詩,總是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三、啟發想象,領悟古詩的意境美

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不同於小說,它不可能像小說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敘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擷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的。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在古詩學習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去領悟古詩中的意境美。

如《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相當精煉,初讀此詩,似覺平易,細加欣賞,則易中有難。尋隱者來去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寒暄和問話,也一概從略;童子答問也當不少,但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麼,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根據童子的回答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麼回答?”然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並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了,初步領悟到詩的意境。

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頭兩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寫旅途的艱苦;後兩句“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偶得投宿處的喜悅。詩中末句的“歸”,意境深遠,既寫出了詩人從風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處的狂喜心情,又表現了山民熱情、好客、純樸的良好品性。為了讓學生領悟詩的意境,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補充情景,提出下面幾個問題:

(1)詩人經過艱難跋涉,來到人煙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對風雪,遠望蒼山,路途遙遠,這時,他會想些什麼?

(2)夜更黑了,風更緊了,雪也更大了,天氣冷得叫人難受,正在這十分為難的時刻,忽然發現山間有一間窮人住的茅屋,詩人的心情怎樣呢?

(3)聽到犬吠,茅屋裡的主人會怎麼做?這時主人與詩人會有一段什麼樣的對話?

(4)詩人受到主人的熱情接待,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透過想象,學生自然而然進入了角色,置身於古詩描寫的意境之中,然後讓學生分角色,對詩人來到柴門邊,並受到主人熱情接待這一情景進行表演。學生透過想象和表演,領悟到了“歸”字所蘊含的意境美。